从糊弄学到理由强迫症,为什么我们总爱给自己找理由?
🤫
“理性是而且也只能是激情的奴隶。”
——休谟
“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最新一期的奇葩说又引发了热议,距离上一次“美术馆突然着火,你是选择救猫还是救画?”的热闹还没太久。如今真是一个辩论大爆炸的时代,言必称“如何评价”“你怎么看”,每过一阵子,网上就会掀起一个新议题,供大家各自挑选立场,发挥一二三辩,争得不可开交。
表面上看,辩论是正反两方的较量;但假如从更大的时间尺度,更深的存在方式角度去考察,其实吵作一团的所有人,根本都在同一方。这一方的立场叫作:凡事必须有理由。
©️ Hubert Crabieres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盲盒?因为喜欢惊喜的感觉。为什么喜欢惊喜?因为生活需要趣味。为什么生活需要趣味?因为趣味能让我们获得愉悦。为什么我们需要愉悦?……说到底,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由许多的为什么和更多的理由组成的。
给自己找理由
先得满足两个条件
找理由这件事,也是有门槛的。最底层的前提,就是自由意志。
“我做这件事是因为这个或因为那个”,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管因为什么,其实总归是“我”的意志——假如我们做什么都是源自一堆毫无关系的神经元的计算和荷尔蒙的操控,那还问什么原因呢?
©️ Josep Moré
所以,“自我意志”是我们给出理由的基础,它在所有陈述之前都暗示了一句总起:总体上讲,我们是自由的。
©️ Kristie Muller
另一个“提出理由”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有可能知道理由——换句话说,“在问为什么之前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其实并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这听起来像是废话,我们有那么蠢吗?但把时间往回倒带一点,人类确实不认为自己一定能知道事物的运行规律。
©️ Hanna Putz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世界并不是人的认知对象,它或是原始的神秘,或是造物主的创造,而人仅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组成,能力有限,怎么能保证我们一定能认识世界?
©️ Ulas Merve
比如,直到现在依然很有影响力的缸中之脑、不可知论:事情发生确实是有原因的,可是我们没办法肯定地知道。万一天空其实是绿色的,但人的眼睛看不出来呢?万一我们其实只是一段会思想的代码,但我们自己认不出自己是代码呢?
©️ Henrik Purienne
再比如,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有一条撼动了整个理性世界的总结。他说,其实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一个原因必定会引致一个结果,这只不过是心理习惯而已。就算太阳一亿次从东边升起,也不能保证明天它不会从西边出来,只要你活得够久,就有可能见到“永远如此”被改变的世界。
©️ Venus on Twitter
外在世界如此,内在世界也一样让人困惑。你真的能够确知你做每件事的动机吗?还是把你解释不了的,统统推给了潜意识呢?
©️ Tierras
这个社会的共识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与其说它是真理,不如说是一股长达几百年的潮流。在它之外,还有浪漫主义的人,宗教信仰的人,谁又能说这些不是人的真实?这些人如果参加奇葩说,那他们的思维方式跟现在的双方将会全然不同。
©️ Zahid Jiwa
今天我们普遍认为自己有能力认识自己和世界,这是历史的一个阶段,是科学成为当前时代最强意识形态的体现。身处其中,或许很难意识到其它的可能性,但它们是存在着的,不仅搅动着理由,更搅动着追求理性的必要性。
我们社会人
为什么总是爱找理由
前面说的是“人凭什么可以找理由”,那么,我们这些社会化的人类,为什么那么喜欢找理由?
答案主要有两个:为了安全感;为了获得意义。
©️ Guy Bourdin
现代生活从本质上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早在19世纪,徜徉于第一个现代世界大都市的巴黎游荡人波德莱尔,就敏感地下了这样的定义: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
©️ Tekla
住了一辈子的街道一夕之间拆得面目全非,做了三十年的工作下个月就要全自动化,这种瞬息万变和偶然性,是大都市生活的精神特征,也是我们焦虑的来源。
©️ Isolde Woudstra
很有意思,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在某个人身上,他必然痛苦,但要是他为这件事找到一个理由,这痛苦就能减轻一点。譬如他的男朋友跟他提分手,“我不喜欢你了”。请尽情想象,听到这句话,你是不是也一定要为问出个为什么,尽管什么答案都一样是残酷的,但它毕竟给了人一点点掌控感。
©️ Lukasz Wierzbowski
我们无法接受没有原因的事情,因为我们惧怕偶然性,我们害怕毫无缘由的荒谬和被荒谬刺痛的感觉,它强迫我们直面生活的庞大,而自己能控制的,只有非常小的一点点。
©️ Lisa Says Gah
假如你出门会无缘无故被车撞死,你还敢出门吗?不会的,"被撞的一定是不认真看路,被泼硫酸的一定是先伤害了别人,突患疾病一定是因为平时不锻炼,人到四十一事无成一定是因为不够努力"。所有事情都必须有原因,否则它岂不是完全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个体只是命运的浮萍”这种想法,让人怎么受得了。
©️ Paloma Wool
受不了的时候,人就要找寻依靠。从前的时代有宗教,无论发生什么,至少可以给自己一句解释:这是上帝的安排。如今理性取代了宗教,于是上帝的解释性力量就交给了逻辑。
©️ Johny Bazar
惧怕偶然是人之常情,但通过为它找理由来获得安全感,则是一种迷思,很显然,这没什么用。现实永远不会按照逻辑来发生,波德莱尔说的是事实,现代生活就是瞬息万变,爱情就是会突然消失,就像它会突然到来,其他的事情也一样。
©️ Mark Borthwick
前阵子大热的动画片Soul,把男主角的身份设置成了一个爵士乐手,是很妙的一笔。属于规整的交响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眼下的时代是个爵士乐的时代。想要真正地生活在此处,就得学着享受即兴的,稍纵即逝的美。
©️ Lukasz Wierzbowski
当然,这种即兴的态度不仅是欣赏偶然的方式,也是获得人生意义的方法。不过,为了获得意义而找理由,却有着另一些特点:意义暗含着目标,每一个理由都是通向目标的一环。为什么努力工作,因为想升职加薪,为什么想升职加薪,因为想要财务自由,为什么想要财务自由,因为想要不工作。于是魔法出现了:一个不想工作的人,为自己找到了工作下去的理由。
©️ Heather McCutcheon
有意思的是,眼下逼仄的社会环境让这套链条反过来大行其道。比如现在流行的奉行“躺平、丧、糊弄学”三位一体的年轻人,凡事能躺平就躺平,不行就糊弄一下过去,保持低能量的心态,因为反正努力也没用——既然没有了可以通向目标的理由,那就给自己找一个放弃目标的理由。
但你要问这些看似什么都不做的年轻人快乐吗,显然没有多快乐。因为他们不是“想要什么都不做”才不做,而是时刻处于因为无法抵达目标而干脆放弃行动的焦虑之中。
©️ Olivia Langner
另一种反向操作,常见于有些不想放弃的年轻人。他们采用了一种扭曲的方式来继续追求意义,比如,相信公司996是为了员工的成长,相信实行某种体制是为了保护更多人,相信父母对自己的限制甚至禁锢是为了爱。他们没有办法接受生活的意义坍塌,与其毫无必要地受到伤害,那不如说服自己相信,发生的这些不对劲的事情,其实都是有意义的。
©️ Weissesrauschen
人生海海,找理由好比是给自己找一艘船,安全航向终点,巧妙度过一生。但海毕竟是海,风雨要来的时候,什么船也挡不住浪。等你跌进海里,说不定突然发现,原来你会游泳的,而这一片海,本来也没有一个非去不可的地方。
©️ Erwin Wurm
换句话说,在这个过分理性的时代,少找一点理由,多找一点冲动,吃的理由就是想吃,结婚的理由就是爱到这份上,选择这份工作因为还挺喜欢,其它目标啊意义啊,管不了那么多,反正管了也没用。
©️ Elvira Panić
“这样的说法也太轻巧了,人生哪有那么容易,完全不可能这样生活,因为……”是啊,可是拥有那么多理由,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吗。
🕙✉️🕙
来聊
你都用过哪些安慰自己的奇怪理由?
撰文/陆飞
编辑/Svet
排版 /Amanda
NOWNESS
更多「当代生活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