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鉴渣”在当代爱情里失效了?
🗒
NOWNESS周末随笔第二期
我们聊聊电影里的“渣男渣女”们
在网络上,我们总会时不时看到有人将自己与伴侣的私人对话纪录公诸于世。揭发对方有第三者,或者前言不对后语、骗取对方信任,我们会习惯性称呼这些人为渣男渣女。
©️ 《解构爱情狂》(1997)
或者不要来分性别好了,“渣”这个词在网络环境,总是发酵得特别快特别广。人就是这么奇怪,人家的甜蜜事不会有兴趣,幸灾乐祸却可以不停谈论,引来一大堆人留言,看到曾经的伴侣双方你死我活才过瘾。
在过去,舆论会用负心汉绿茶婊等词来形容某些人辜负别人心意的恶劣行为,如今简化到只能用“渣”来形容。是否对比于这个词,其他的形容词都显得苍白无力?
©️ 《西比勒》(2019)
对这类人,遇到的人总是有苦难言,人生警号灯固然应该立即响起。但要分清楚的是,就算谈到渣男渣女,我们也应该有不同分层,为了满足性或权力欲,活生生将他人的人生拉入深渊的,这类人渣应以罪犯称之。但我们这次要说的,是更普遍的那种——或者说,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别人口中的渣男渣女。
©️ 《解构爱情狂》(1997)
“渣”是一种
当代病吗?
日剧《真心的符号》里,就有这样一位名叫“辻”的古怪男主角: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身边的亲密女性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女朋友;他会迎合对方所想,但却又不代表忠诚;整个人就像一个空洞,来来往往似无目的,只为涉足身边人的生活。
©️ 《真心的符号》(2019)
爱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投射了我们对生活期盼与欲望,所以有人会从心底里对爱情有所期望,并将这份期望落到他人身上。但是在这部日剧里,根本问题就在辻的心,他似乎并无期待,有的只是随波逐流而已。
©️ 《真心的符号》(2019)
超现实主义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在他最后之作《朦胧的欲望》里,也对渣男开了一个玩笑:他用了两位气质外貌迥然不同的演员去扮演同一位女性,戏中的老男人一心想得到她,但两人相貌性情都不一样,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他越努力讨好,对方越不情愿,甚至当面与别人调情,令他饱受欺骗羞辱,连生活都完全失去方寸。
©️ 《朦胧的欲望》(1977)
世事也确实如此,往往渣男渣女的第一印象未必是坏人,正因为Ta们看起来如此“正常”,言行也顺着本性演绎,显得诚实坦然——所谓的“渣”,更多时候像是一种意识上的缺陷,只知安享沉溺,却无反思的动机和勇气,也正因为如此,才常有让生活处于失序和混沌之间的特殊本领。
©️ 《朦胧的欲望》(1977)
“不要靠近”
真的有用吗?
一种说法是,某一类人会不知不觉地被渣人吸引。
诗人王尔德曾经写过,“惟浅薄之人才不以外表来判断。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我们一瞬间在别人脸上看到的,其实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印象,很多时候,人们就是用这印象来判断眼前人,所以渣人们的样貌似乎都颇有吸引力,脸的魔法可以瞬间抓住另一个人的注意力。
©️ 《朦胧的欲望》(1977)
电影《夜以继日》里,朝子见到阿麦时,就像初生小鸡看到第一张脸一样,一眼就认定了他是自己所爱,阿麦神神秘秘,朝子对这个男人有很多事情都不知情,“不要靠近阿麦,他会让你伤心。”她的朋友三番四次警告都收效甚微。
©️ 《夜以继日》(2018)
阿麦一声不响就告别了朝子,在他消失的7年里,朝子与亮平一起生活相处,亮平也知道朝子过去有一位和他样貌相近的男友。但当阿麦如鬼魂一样出现在他们眼前,说要带走朝子时,当着现在的伴侣面前,朝子没有理性地就冲向了他身边——追随印象是人性本能的一部分,但追随同一张脸孔又是怎么一回事?很多人觉得朝子不可理喻,无法同情她为什么投向这位神秘男子、其后又想回到亮平身边。
©️ 《夜以继日》(2018)
感情有第三者介入,事情就变得复杂。讽刺的是,现实中饰演朝子的日本演员唐田英里佳,因为与男主角东出昌大婚外情被连番声讨,但劈腿明明是双方共同的事,男方事业却还能保住,而女方却要消失在大众面前。后来东出昌大被多事的记者问到是否会更爱当时的妻子时,他更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应,“我如果在这说真心话,会伤害到妻子。”
©️ 《夜以继日》(2018)
日本电影也许不是描述渣男渣女最多的,但至少他们的渣人意外地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描写妒忌心这方面。同样是滨口龙介的作品,短片合集《偶然与想像》里的《魔法》也是如此:因为听到新相识的好友与自己劈腿抛弃的前男友一起(而且前男友此时的暧昧对象也不止一个),女主角竟走到前男友的工作地方大闹脾气,问对方“你还爱我吗?”
©️ 《偶然与想像》(2021)
这算是另一种渣吗?出于自己的性情,做出伤害对方的事,你不能确认是出于爱还是占有欲,你跟Ta也不是命中注定的相遇,而是被对方挑选上的幸运儿。你期待得到对等尊重,但Ta只接受你演Ta内心早已定案的剧本,配合Ta分给你的角色和舞步。
只是,人性总是
不止如此
“渣”算是某些类型的“人格疾患”吗?虽然已属病态,但相处起来却很“天然”,让人毫无戒心,心理专业人士可能会辨识出问题所在,但一般人也只能感觉得出“怪”,但说不出此人到底哪里“坏”。而坏就坏在,Ta们不仅能破坏交往对象的亲密关系,陷其于孤立,还可能毁灭对方的自我,让人觉得自己理应被如此对待,而不思反抗或求援。
©️ 《伯爵夫人的耳环》(1953)
©️ 《奇遇》(1960)
自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当中又产生了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关系。渣男渣女的背后,其实是当代人的常见病。活在利益当道的社会,似乎可以推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点渣男渣女人格,只是潜伏在内心深处。之所以有些会有较强烈的反应,是因为被勾起了自身的不稳定和自我之一面,这些不稳定,可能正隐含着成长过程中不太被认可的情绪及价值。如果任何人想与这样的边缘人格者相处,就必须反复“确认自己”,否则,只会被一起搞得乱七八糟。
©️ 《朦胧的欲望》(1977)
怕寂寞、怕遭人遗弃、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怕人际关系中的种种伤害,在当今这个年代,如何“确认自己”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因为不能确认自己,就要时时依靠外在的回馈来确立自我,这样的“自我”当然是不稳定的。
©️ 《银色·性·男女》(1993)
©️ 《一日情人》(2017)
《真心的符号》和《夜以继日》的结局似乎告诉我们,人就算成为渣人也是一时:经历过奇异旅程过后,两部电影的女主角都有所成长,反之,其中的男性,倒像是长不大一样。
©️ 《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1972)
渣人可恨,但Ta们就在我们当中,甚至就是我们自己,Ta们也许就改变,永远不会改变,这些都是你无法轻易判断的——退一万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谁都不是救世主,鉴定完了,你我又能如何?
©️ 《解构爱情狂》(1997)
不过,如果要防止自己也成为渣人的一份子,哲学家康德倒是在多年前就写下了戒律:“人应该以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生活在目的的王国中”,还有“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以及“人是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自由人”。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将他人当成工具人,而这往往是渣人们不想也做不到的。
🕙✉️🕙
来聊
你对当代亲密关系最大的迷思是什么?
撰文/何阿嵐
编辑/Svet Effy
排版 /措措 Svet
NOWNESS
第三届 #NOWNESS天才计划# 已正式开启征片!
我们期待与新锐创作者们相遇,用作品和NOWNESS一起,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观看。作品征集现已开启,具体奖项设置、报名信息请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更多「爱情与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