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知道风的形状,或许你只需要吹一个泡泡

小刘 NOWNESS现在 2022-04-12


🧼

世间最虚幻又轻盈的美


对于68岁的美国人Garry Golightly来说,“吹泡泡”或许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关键词。这位被称为“Bubbleman”的老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泡泡爱好者,因为他觉得人类与泡泡有一点是共通的:最重要的那部分其实都源自虚无,“所有的泡沫都来自快乐。所有人都来自爱。”如今,他已经吹了三十多年的泡泡。

©️ www.Bubbleman.com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也是每个当代成年人的心声:不论多大年纪,在看到泡泡的那一刻,你都很难不被这种奇妙而轻盈的存在所吸引(直到现在,你在社交媒体上还是能看到许多以此为主题的创作),而这,或许也是艺术家们对它总是深感兴趣的原因:它就像是隔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一层魔法。


©️ viralhog.com,2020年7月31日,美国俄勒冈州


01 建筑也会打哈欠

Sabina lang & Daniel baumann

自1990年以来,分别来自瑞士和美国的艺术家Sabina Lang和Daniel baumann,便开始以Lang-Baumann的组合名称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使用木材,金属,油漆,充气塑料布等材质,他们在城市中建起了各种巨大而醒目的艺术装置。这些装置的外形往往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关,比如管道、门、楼梯等等。通过改变观者对这些物品的熟悉感,两位艺术家所希望的是让人们重新看待和思考装置所在的环境。

©️ Up #3, Lang-Baumann, 2017

©️ Comfort #3, Lang-Baumann, 2018

城市中各种高大的建筑,同样是两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合作元素,在系列作品“Comfort”中,他们就呈现了一个更为浪漫的想法:利用鼓风机,在建筑的窗口内外吹出一个2-5米的透明泡泡。

就像两位艺术家们对自己作品的形容一样,“这是一种逻辑上不可行,但又富有诗意的疯狂存在,“远远看上去,整栋楼似乎正在打一个懒洋洋的哈欠。”

©️ Comfort #3, Lang-Baumann, 2005

自从2005年做出首个泡泡装置以来,他们如今已经在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瑞士这四个国家的不同地方创作了五个不同的装置,其中包括居民公寓、废旧的啤酒厂、历史老城的街道等等。被问及创作的意图,两位艺术家则开放地表示,自己更期待观者对它们意义的填补,“我们对带有极其强调意义和内涵的艺术作品持怀疑态度。”

©️ Comfort #3, Lang-Baumann, 2018


02 艺术版泡泡机

Rintaro Hara

2020年,以制作儿童艺术装置闻名的日本艺术家Rintaro Hara(原伦太郎),展出了一台足有一面墙大的互动式泡泡机,作品的名字叫做“Projection Wall”。通过拉动绳索,参观者们可以将装置当中沾有泡泡水的网格升起,网格的背面安装的八台风扇则会吹出巨大的泡泡,远远看上去十分有趣。

©️ Projection Wall, Rintaro Hara, 2020

这并不是Rintaro制作的第一台泡泡机,早在2017年,在位于日本长野县的北阿尔卑斯艺术祭上,他便已经造出了一台几乎一样的泡泡机。但这些可爱的“泡泡机”,却并非完全出于“有趣”而搭建,相反,它们的灵感其实源于1989 年科幻惊悚片《深渊》,艺术家试图用这种“创造虚实之间”的方式,质疑虚拟和数字技术所制造出的“真实”。

©️ Projection Wall, Rintaro Hara, 2017

Rintaro于1983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97年毕业于东京造型大学,1999年开始举办个展。他的装置作品大多都与色彩、球体、光影和物体运动相关,仿佛儿童游乐园般充满童趣,每件作品都能吸引许多年轻人和小朋友。

©️ Projection Wall, Rintaro Hara, 2017

©️ 上昇と下降 音と色彩, Rintaro Hara, 2016

©️ コロコロ・ダイアグラム, Rintaro Hara, 2016



03 坚固的“气泡”

Luka Fineisen

对于气泡,我们首先想到形容词或许就是稍纵即逝。但来自德国的女艺术家Luka Fineisen却反其道而行之:她用树脂塑料,逼真地还原出了气泡“凝结”在地板上的样子。这些泡泡看起来既美丽又脆弱,即使其实非常坚固,还是会让人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对待。

©️ Luka Fineisen

Luka Fineisen于1974年出生于德国,在美国孟菲斯艺术学院和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完成了本硕学位。对于自己多数作品的创作思想,她都会用一个热力学术语“phase transitions(相变)”来解释,意指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微妙而不稳定的临界点。

©️ Possibility, Luka Fineisen, 2015

这种临界点不止是物体的物理状态,有时候,挑战观者对自己作品的“喜欢”和“厌恶”之间情绪的临界关系,同样是这位艺术家热衷于探索的创作方向。

©️ Smoke and Mirrors, Luka Fineisen, 2015



04 泡沫收藏者

Michel Blazy

2012年,应巴黎伯纳丁学院的邀请,法国艺术家Michel Blazy在校内的一个古老的教堂中,制作了一台名叫“Bouquet Final”的艺术装置。

Michel在教堂墙边搭建了一个几乎与墙等高的脚手架,架子的每行都排列着盛满了肥皂水的方形盒子。在四周管道中气流的作用下,长条状的白色泡沫徐徐而下,纯白的花朵由此绽开,寓意消费主义之下“地球的最后一捧花束”。

©️ Michel Blazy

这些泡沫组成的“花束”从早晨开始生长,随着时间推移缓慢变大,到了晚上则逐渐消失,每天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这束如同我们的生命一样短暂、脆弱、易碎的花,艺术家的作品激起了人们对生命、时间和死亡的思考。

©️ Michel Blazy

通过呈现一种“随机、开放、不可预测的物质的运动状态”,来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Michel反复使用的创作方法。而泡沫,则是他最喜欢的创作元素之一:这些无边无际的有机物,仿佛有自我意识般无限循环、自我更新,进而一点点地占据建筑空间,仿佛一种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的、无法被定义的存在。

©️ Michel Blazy



05 泡沫般的云朵

Kohei Nawa

2013年,日本艺术家Kohei Nawa(名和晃平)在爱知三年展上首次展出了装置作品“Foam”——在几乎完全黑暗的房间里,地面各处开始从无到有,生发出一堆堆细密的泡沫,直到堆积成一座座山脉和云朵。当参观者们置身其中,仿佛就像身处某个荒芜的原始星球。

©️ Foam, Kohei Nawa, 2013

这些泡沫,被艺术家形容为“有机结构的细胞团块”,房间内泡沫的生长和消失过程也被Kohei以人体细胞的代谢和循环来类比,“每个泡泡都无法逃脱出生和毁灭的循环。”

©️ Foam, Kohei Nawa, 2013

作为如今京都艺术大学的教授,跨学科创作一直是Kohei乐于尝试的创作方法。受到“整体世界都是由细胞和细胞结构构成的”这个想法的启发,这些微小的泡泡,多次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的主要元素。而真实与虚拟,有机与无机的对立,也是Kohei作品中屡次被强调的概念。

©️ Foam, Kohei Nawa, 2018




🕙✉️🕙

 来聊 

 你也喜欢吹泡泡吗? 




撰文/小刘

编辑/Svet

排版/禾牙

NOWNESS



第三届 #NOWNESS天才计划# 已正式开启征片!

我们期待与新锐创作者们相遇,用作品和NOWNESS一起,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观看。作品征集现已开启,具体奖项设置、报名信息请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更多「生活中的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