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小仙女不写代码求“破圈”,一年把华为这个社区做火了
时间倒回到五年前,从数学系毕业的我,选择了成为一名程序员。
一边认真写代码,一边在博客园网站上记录写代码的点滴和对算法的理解,日子充实而快乐。从一开始的Python到Spark,再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使用经验分享等,在做程序员的三年时间里,我陆续写了100多篇博客,收获了500万余次的博客访问量。
我沉浸在与读者邮件来往的一问一答中,沉浸在与同行互动碰撞而不断冒出的新想法中,沉浸在把看起来高深艰涩的技术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分享出来的过程中,这一切让我体会到了与人分享、为人解疑的快乐。
这份快乐也让我感觉工作的意义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于是有一天我问自己:在代码之外,我还能有别的圈子可以突破吗?
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问我愿意做“技术布道师”吗?
技术布道师是以布道的角色进行技术宣讲,让开发者能够迅速对这类技术产生兴趣,并愿意体验学习相关的技术产品。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在做而且想继续做的事情吗?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我决定从编码到布道的“跨界”,成为一名“深度学习布道师”,也因此与华为结缘,并于2020年4月入职计算产品线的计算开源开发与运营部,负责华为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的开源社区运营。
从互联网公司到华为,从深度学习布道师到开源社区运营,从对成熟产品的推广到对全新开源框架运营,我把自己的职业边界又向外扩展了一圈。
AI计算框架相当于是AI领域的入口,几乎所有的开发者在踏入AI领域时都需要选择一个框架来进行学习和工作。深度学习框架,可以说是AI领域中的“操作系统”,每个厂商都希望能把握住这一流量入口,以此达到AI领域的主导地位。
2020年3月28日,华为面向业界开源MindSpore。MindSpore的定位是端边云全场景按需协同的华为自研AI计算框架,提供全场景统一API(应用接口),为全场景AI的模型开发、模型运行、模型部署提供端到端能力。目前大家接触过的图像识别、目标检测、情感分析等各种贴近生活的AI应用,都可以基于MindSpore框架来实现。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国产深度学习框架中的头部框架,领先全国,乃至全球。
我进来的时候,正是MindSpore开源刚一周,我得以有机会和团队成员一起制定出一整套运营打法。我们把首年目标定为,下载量突破10万次,开发者数量突破8万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撇开几乎已经二分天下的TensorFlow和Pytorch不说,国内的开源框架也在2020年3月扎堆似地冒出。对于后来者的我们来说,简直是群雄环伺,竞争非常激烈。
通常来说,一个开源运营团队包括产品、渠道、活动、内容、教育、企业、用户运营等多种角色,至少10人。业界大多数运营团队基本是30余人的规模。而我们,只有5个人,而且预算有限。怀着大干一场的雄心来到华为的我,心里一度感觉被“忽悠”了。
因为人手不够,我们差不多一个顶仨,忙到飞起,根本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入职的头两个月,为了交付好手头的工作以及制定运营年度工作规划,几乎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最夸张的是有一周,各种事情赶到一块儿,总共只睡了五六个小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压力,逼出了我心底里的“倔”劲儿,自己一定要有所突破。
从加入计算开源开发与运营部的MindSpore运营团队开始,我脑海里的两个小人儿就一直在不停“打架”:
“如何能用最快的方式,让最多的用户了解和体验华为开源MindSpore?”
“写技术文章、去各种会议上做技术宣讲,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不行,这样效率太低了。图文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技术文章的阅读量大不如前了。”
“那怎么办?如果不是技术产品,其它产品现在都怎么做推广 ?”
“短视频可以吗?”
“1分钟短视频吗?”
“对,用1分钟的时间,选取用户工作、生活中的场景,结合用户的痛点,把每个月迭代发布的版本的新特性,设定一个关键主题,以故事的形式让用户体验我们版本更新的最大亮点。”
“这是不是太大胆了,之前都是纯技术性视频,还没有做这种故事性主题的。”
“谁说技术圈就一定是枯燥、小众?用户是有情感的,用故事让用户和我们的产品产生共鸣,一定能以最快的方式建立MindSpore的品牌知名度。”
思路有了,我和团队小伙伴决定一试身手。我们希望借着2020年6月30日发布0.5-beta版本的机会,让小视频“出圈”。
然而,主题却迟迟定不下来。我和主管黄之鹏每次吃完午饭后围着食堂不停地讨论,走了一圈又一圈,时间过去一天又一天,可一直到6月28日连个完整的剧本都还没有。时间紧迫,领导有点妥协:“要不咱们就做一个保底的纯技术性视频吧。”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坚定地说:“不行!“
也许正印证了那句:没有退路才是胜利之路。当晚,我梳理了一个故事大纲。“刚毕业的研发工程师,在MindSpore的助力下,完美交付了原本不可能完成的模型训练任务“。我们希望向大众传递出MindSpore的调性,这是一个关注开发者需求,解决开发者痛点,性能有绝对优势的AI计算框架。
6月29日一大早,我拉着组员何芦微和刘烨东去了天安云谷、坂田基地B区拍摄。没有成型的故事细节,就按故事大纲取材。晚上跟大家一起梳理素材,故事的轮廓愈加清晰。剪辑到片尾时,抬头看到6月30日初升的太阳,我抓起相机把这一刻定格,作为我的第一支短视频作品的收尾。
当天,我们发布了视频,24小时内达到10万+的播放量,点赞数超5000,登上微博科技日榜Top23。(通常来说,微博上24小时内视频播放量达到2000以上才能进入热门视频日榜Top100)作为AI圈内第一家使用1分钟版本特性短视频的技术公司,不仅较快、较低成本地吸引了用户的关注,也让大众对MindSpore有了初步的认知。
虽然初战告捷,但对于从零开始学习视频剪辑的我,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学习一边应用,起初比较耗时间,几乎每次都是通宵剪辑,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争取这次能比上次早睡一个小时。”而每次视频发布后,才是最紧张的时刻,心情也会跟着每天播放量的起落而摇摆不定。
在一次又一次的复盘、总结、改进的微循环中,我们的播放量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截止到2021年3月,整体视频播放量已达50万次,并多次登上微博科技视频日榜Top30。
一分钟特性视频大幅提升了MindSpore的品牌影响力,触达了不少AI圈内圈外的用户,很多开发者来联系我们。然而,想要一个技术产品真正火起来,还是要靠口碑。所以拓展核心用户是我们第二步要做的关键事情。
发展核心用户最常规的手段是培训,教会“活血”用户如何深度使用和开发。我研究了业界能找到的所有开源框架的课程,发现这类课程数量多,但爆款却很少,即使有,也经常集中在一些“名人”身上。究其原因,很多课程都没有在内容和体验上下足功夫。
“名人”效应,我们没有,那我们就在内容和体验的策划运营上发力。如何瞄准开发者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如何设计环环相扣的开发者转化路径?我与组内仅有的3位开发人员开启了热烈的讨论。
说到图像识别,所有学深度学习的同学都会跑猫狗识别、手写数字识别这两个Demo,如果我们也是这种案例,会不会同质化或审美疲劳?我们得想些新花样。
正好那段时间,“云南一小伙误食毒蘑菇致幻”上了热搜,我试着对组员王辉说:“我们能不能做毒蘑菇识别?”简单来说,就是训练一个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完成后,开发者可以上传一张蘑菇图片,我们的模型就可以判断这张图片里的蘑菇有没有毒。
王辉顿了一下,“呃,我们没有数据集吧?”
“那咱赶紧找一下,现在就找!”
于是,“毒蘑菇识别”这个新案例就这样诞生了。
新案例也带来了新灵感:
“咱们的课程有没可能放在移动端体验?”
“对啊,我们自己能不能开发一个App可以做目标检测、图像识别呢?“
“自己开发,难度大不大?”
“时间来得及不?”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何芦微悠悠地说了一句:“App没问题,我已经提前根据研发写的教程自己开发了一个MindSpore Lite的App”。
语毕,我们其余几人对视了一眼,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大大的惊叹!
最后定稿的课程,包含5个案例,一个MindSpore Lite的体验,两个图像领域的热点案例(毒蘑菇识别和篮球检测)、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趣味案例(智能写诗)和一个体现MindSpore性能的推荐算法应用,覆盖了目前主流的应用领域,并且采用时下流行的直播形式。我们希望把趣味和实践结合,既能让开发者获得有趣的体验,又能让他们体验到MindSpore的优势,学到真正的知识。
但如果仅仅只是直播,学习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我之前有过类似课程的运营经验,一定得增加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提高。所以每节课后我们又设计了体验作业和进阶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最后让用户针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写一份自己的学习心得,在短视频社交媒体上和大家分享,并在社交媒体上开展投票,让更多的开发者认识他们,为他们加油。最终的总评分是根据这三部分内容加权得分,评选出Top1~6。
运营思路确立后,我们给这个课程起了一个名字:“MindSpore 21天实战营“,火热上线。
课程发布后,我们最担心的是短视频分享学习心得的形式会让程序员反感,但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第一位答辩的同学,喊了他的同学、家人都来为他加油,两天时间内,我们的官方短视频账号“MindSpore梯度森林会”的点赞数从几千到1万、3万、10万,最终超过20万+,整个团队都沸腾了。
我们从没想到开源还可以这样玩。为期一个月的课程活动结束后,全网播放量人气值超5万,点赞数20万+,培养核心用户一千名以上,也让MindSpore进一步受到了开发者的认可,并且意料之外获得了多条企业线索,极大地发挥了我们创新课程的价值,提升了MindSpore的品牌影响力。
最让我惊喜和骄傲的是,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收到业内某知名搜索引擎公司CEO对课程的点赞评价,说:“这个课程很有意思,我也想学学。”甚至还加了微信。被业界大佬表扬和认可的感觉,真的很美。
课程结束后,有开发者找到我们,认为对于纯AI小白,或者转行做AI的人来说,实践部分有点困难。这给了我一些启示,现有的深度学习技术框架,大而全,涉及的知识点和开发代码较多,那我们能不能开发一款更简单、更适合上手的工具给开发者入门呢?
于是,2020年12月底,我们调研分析后,我来设计这个工具的代码架构、规划版本迭代路标,并带着原班人马——王辉、何芦微和刘烨东一起开发,我们给工具命名为TinyMS。
为什么叫TinyMS?T、M、S分别代表了Tiny、Modular、Simple,意思是简单、模块化、易用,这是我们开发这个工具的初衷。我们希望能够让开发者一行代码实现训练、预测和部署,极大简化代码流程,降低上手难度,更快速地学习MindSpore。
2021年春节后,我们开始投入紧张的开发中。我设计了TinyMS保姆级课程,从深度学习入门到必备知识的学习(Shell脚本、Python开发和数学知识讲解),再到五个模型实践的算法和代码讲解,由简到难,非常适合入门。
做过课程的人知道,一般都需要一个团队,包括大纲、拍摄、剪辑、后期、运营等,但因为其他人负责开发具体代码,这些活我只能自己搞定。由于场地限制,我自己在家收拾出一个房间,搭建了一个工作室,购买了相机镜头和各种摄影录音装备,学着对镜头表达,反复看自己讲的内容是否足够简洁易懂,再不断修改。不疯魔不成活,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白天和组内的小伙伴一起对进度,review代码,晚上录课+剪辑,小助手吴佳聪和程旭也经常和我一起工作到很晚,但是毫无怨言。
虽然辛苦,但也值得。3月31日,TinyMS顺利发布,并在视频媒体上发布了配套的学习视频。上线三天破5000播放量,获得不少好评。最令人激动的是,在发布后的24小时内,就有一位浙大的在校学生,提交了pr(pull request)并成功合入,为TinyMS新增了一个模型。之后的一周内,又有陆续十多个开发者新增了几个计算机视觉的模型。
这种真正让“小白”开发者不再是demo侠,还能自己动手复现模型的感觉,特别有成就感!来自开发者最直接的体验和pr的合入,是任何赞美都比不了的!
TinyMS发布后,很多人说没想到运营团队也能开发技术工具,这也奠定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坚持:核心开源运营团队人员必须懂技术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技术和运营结合,打破常规,突破原有的圈层,创造更大的价值。
2020年7月,我们建立了一个线下学习组织MSG(MindSpore Study Group),希望能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平等、多元、前沿的线下交流环境。运转了半年后,MSG组织已经拓展了全国十二个城市和海外七大城市,进入了成熟期,我们在线下实际交流中发现有一些女性开发者由于交流圈子小等原因希望能有专门针对女性开发者的活动,这与我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开启了分支——Women In Tech,这也使我心中孕育了三年的想法终于在有机会成为现实。
我还记得第一次和主管试探性地说出这个想法,没想到他听完后非常赞成,于是,我开始策划一期Women In Tech的主题活动,为MSG打响第一枪。
邀请嘉宾、确定主题、制作宣传推文,我忙碌而快乐着。在宣传在官方公众号发出去两天后,我们就收到了60多名女性的报名信息。由于场地和疫情的限制,最终我们综合考虑从业时间、从业领域、研究方向、参会理由等,邀请了15名女性开发者来到活动现场。
2020年12月26日,第一期活动如期举行。女性在职场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快速的职场晋升?面对家庭和事业如何选择?如何把握自己的黄金职场期……我们就这些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虽然彼此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因为同样的诉求和困境,无论是00后还是70后,无论是学生娃还是工作15年的老兵,大家都能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职场故事,寻求帮助或帮助别人。
最受鼓舞的是,有一位北航计算机专业的小妹妹专门带了一束花送给我,说:“晓曼姐,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孤单,身边没有同类,对未来的发展很迷茫,今天太感谢你能办这个活动了,收获很多。”
科技圈的女性不多,这次线下活动突破了姐妹们原有的圈层,让她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还有很多人和她们一样正在面临困境、解决问题、向前跨进。大家在这里释放活力、汲取能量,作为活动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的我,也在这里同大家一起成长。2021年3月8日,公司推出了“女性开发者计划”,为女性科技从业者发声,也由衷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从事科技行业,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在做开源社区运营的过程中,我认识了非常多优秀的同行,他们充满热情、创意无限,每个人都在为开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他们的碰撞,给了我无穷无尽的灵感idea;与他们的合作,让这些idea变成了现实;与他们反复的迭代和复盘,让我感受到成长的速度,发现了自己在很多方面新的可能性。能够不断突破,给大家带来更多有价值的输出,每天踏实努力,充满成就感的奋斗着,这是我工作动力的来源。
截止到现在,MindSpore社区已拥有超过19万的开发者,下载量超过24万人次,上线2000+手机应用,日均超过3亿次调用,超过100家高校选择MindSpore进行教学,40多家科研创新团队选择MindSpore进行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热度的AI开源社区,远远超出了最初的目标。
在这几年不断尝试变化的工作中,最大的感悟是不要给自己设限,努力去探索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敢想敢做,别怕!世界是流动的,只有自己不断尝试新内容,人与人之间多交流合作,拥抱开源,破旧立新,让创新真正能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价值,才能贡献自己,成就他人。
本文来自《华为人》
作者:胡晓曼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心声社区是华为的罗马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