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文质:为什么提倡家校共育从共读一本书开始?

张文质 张文质 2021-12-23


我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所在的是福州一个很不错的学校,可即使这样的学校,工作日常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会出现一些失误。


有一天中午,孩子因为教室里面刚拖过地,所以就滑倒磕在桌子上受了伤,当时就被送到医院,嘴角上缝了几针。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我真的有一种心碎的感觉。


不仅要忍受疼痛,而且还有可能留下疤痕,因此破了相。


尽管如此,我也没有丝毫埋怨学校的意思,我选择了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学校并不是故意这么做的。

其实有时候学校的工作难免会有点小差错,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另一方面,只能说有时候家长的工作也做得还不是那么细致,没有尽心尽力地去教孩子一些安全问题,比如无论何时,在湿滑的地面上走动,一定要小心。


由此我就考虑到,从学校方面来讲,它有可能是可以推动家庭关注这些的,从而使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更有责任心。


另外从家庭这方面来说,同样也可以帮助学校,学校做得不妥的地方,不够细致的地方,家长就可以加以监督,可以出谋划策,可以帮助学校把建设做得更好,这就叫“与其抱怨不如行动”,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的可能。


但是学校和家庭的关注点,既有重合的部分,又有不同的部分,怎样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基点,来实现双方的直接沟通,而这种沟通的目的指向又是让孩子成长得更好呢?我觉得在没有家校共读一本书更好了。

这些年,我们用去了不少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我发现对小学老师来讲,除去本身业务水平的研习提高,也许更重要的是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放在儿童研究上,要从“上好每节课”改变为“读懂一个人”,而读懂一个人远比上好每节课要显得重要。因为小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


我认为小学阶段,教师在知识教育方面,有稍微的薄弱,问题不算太大,但是如果对儿童教育存在很多的误解,对儿童的问题过多地采取简单粗糙的处理方式,或许就会对他的一生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他精神方面的成长。


对家长,我也提出这样的建议:在知识教育上,不要对学校要求太高,因为小学的知识教育根本不会有那么深的深度与那么高的高度。小学知识只是一些基础的东西,而基础里面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和兴趣,然后确定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这三者其实跟老师拥有多么深的知识度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老师拥有的知识背景,老师对教育的投入情感,老师对儿童教育要有更为深入的研究,有能力可以把孩子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


同时,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孩子的低年段时期。更具体一些说,实际上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关注这些。


2017年,我成立了一个民间机构,命名为“张文质一年级研究中心”—— 一年级所处的地位太关键了,所以我要专门研究它。

一年级有两个任务:一是从幼儿园到一年级的幼小衔接,二是从一年级回看幼儿园,有个小幼衔接。幼小衔接与小幼衔接,我都是使用“生长”这个重要的词汇来作为工作的重心。


我们必须依“生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如果从生长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天生是有差异的:智力方面存在差异,身体能力存在差异,成长的思路存在差异,成长的方式存在差异,家庭文化也存在差异。


如果你从生长的角度来看待你的孩子,实际上自身就会少了很多焦虑,更多的时候,不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做对比,而是习惯于从孩子身上找到他成长过程中内在的一些特点。


孩子的这种独特性,其实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也是最难掌握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具体的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个体。

对孩子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阶段,是他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对学校的态度,对同学的态度,对班级的态度,对老师的态度等等这些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他对自我的认同。


自信心的缺失,会影响到孩子整个学业的发展。


因此,一方面,就算孩子上一年级了,父母也不要过多的焦虑——当然也不应该因为孩子上一年级了,教育他的主要责任就推由学校来负责,好像父母可以在教育孩子上无所事事了。


当然,拥有这样心态的父母还是比较少的,反而非常忧心的父母会比较多。年初的时候,我在深圳讲课时,一位妈妈就讲她对孩子现在的表现很是焦虑,因为孩子偏科太严重了,数学学得很不好。


结果最后我了解到他儿子还在幼儿园大班!这绝不是我编出来的段子,真的是这样的。


我就奇怪了,幼儿园需要学数学吗?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得过早,你不要误以为学得越早,就会学得越好。


根据大脑的发展来看,孩子在幼儿园根本就不应该学习,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少学习,因为大脑需要被保护。


对大脑进行过度的刺激,过于繁重的要求,让孩子每天生活在焦虑之中,这会对他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因此在低年级时,对孩子学习知识的要求一定要放低,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沟通交流,在活泼的氛围里,在宽松的环境之中,确立对学业、对成长的信心。


这个要求从家庭角度来看,重要的就是看该如何减少父母的焦虑。对于孩子的学习你不要过于紧张,孩子幼儿园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学也没有问题,甚至有上了小学连名字都不会写的。这些都不用紧张。

以上只是以低幼阶段家长的疑虑和孩子的特点为例谈了解孩子生命本质的意义,当然,还有其他阶段孩子教育上,老师和家长会遇到的不同问题。


这些问题的表现形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但是追溯根源的话,无论家长还是老师,肯定要去研读一些书籍,要讨论,要总结。


教育目的的实现,如果用共读来达成,是最好不过的了。


同时,我要肯定地说,共读一本书就是家校共育的起点,只有共读一本书,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儿童,这不只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



热门活动  #


▲扫码可报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