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然林】扩大保护范围 加大保护力度

2017-01-04 中国林业网



2016年,天保工程建设继续发力——天然林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迈出新步伐,工程管理再上新水平,保护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一切表明,林业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所有的天然林都保护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上,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2016年,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以“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完善保护政策,巩固停伐成果,提高森林质量,确保生态安全”为核心,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天保工程二期中央累计投入资金294.7亿元,新扩范围天然林保护投入61.4亿元。天保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为增添“绿色资本”作出了贡献。


政策突破天保事业走向全国


2016年是天保工程建设的政策突破年。

停止商业性采伐扩面。在2015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及河北实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对全国的国有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不仅如此,集体林区的天然林也纳入停伐范围,对福建、广西、江西、湖南、湖北、云南等天然林较多的省区开展集体林区天然林停伐试点,逐步把天然林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

管护补助标准提高。通过积极争取和协调,2016年国有林管护补助在上年每亩6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8元,并新增了新纳入范围的国有林场停伐补助和管护补助资金。同时,各省天保办在加强管护站点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推进林区职工就业方面,也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资金支持,为促进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

落实停伐支持政策。从2015年起,中央财政对重点国有林区基本上按照停伐每立方米1000元进行补助,对每个林业局按1500万元安排社会运行支出补助。对2016年新扩范围的国有天然商品林,原则上按照停伐量安排补助资金,同时按照每亩8元安排管护费进行补助;对于集体林比照国家级公益林补助政策安排管护费补助。截至目前,2016年中央财政已安排停伐补助资金116亿元。随着中央财政资金的逐步落实,2017年将进一步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为实现天保扩面和促进国有林区(林场)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集体林区停伐试点推进。新纳入范围的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天然林保护政策出台之后,国家林业局天保办及时对相关省区进行培训,加强指导,并进行了政策解读。各有关省区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认真制定工作方案,组建机构队伍,建立管理制度,召开会议培训,层层分解任务,把保护面积落实到山头地块,把管护资金兑现到千家万户。


管理深化助推天保提质增效

   

强化天保工程管理是确保任务落实和工作质量提升的根本。2016年,国家林业局天保办采取多项措施深化管理。

在森林管护上下功夫。为进一步完善森林管护体系,对2012年颁发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启动了《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站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对河南、内蒙古等5省区10个县市及林管局管护站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需求等情况进行了调研。为提高智能化管护水平、增强管护效果和效率,组织编制了《智能化管护技术方案》。同时,指导各地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体制。在管护过程中,各省措施得力,亮点频出。如新疆天保办整合5000万元资金,着力创建“森林资源保护好、所站经济发展好、制度执行落实好、环境卫生美化好、管护人员面貌好”五好所站工程;山西省每年财政投入2000万元用于“森林管护装备统一化、巡护机械化、监管科技化、设施标准化、职能综合化、管理信息化”等统一的管护站点和装备配套建设。

在核查考核上下功夫。已组织开展15个年度涉及900多个县局的核查工作和12个年度的“四到省”考核工作,每年形成核查通报,根据核查结果进行评分排名考核,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对核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落实。各地积极对工程建设实行绩效考评,对实施成效好的地区给予奖励,对考评结果差的地区相应调减工程任务和资金。湖北省通过开展建立停伐管护补助和生态公益林补偿大数据,提高监管精准度,从源头上杜绝虚报冒领、套取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补助资金的问题。内蒙古、青海、宁夏等地强化资金稽查工作,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重庆、内蒙古等地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采取直补兑现、网上公示手段,增强了补偿的透明度。

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天保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知》和《国家林业局天保办关于做好天保信息系统建设近期工作的通知》,在重庆、宁夏、大兴安岭3个省级实施单位开展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2016年,利用数据信息平台,完成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职工个人信息档案的数据更新工作,为准确测算天保工程区社会保险补助和核定国有林管理机构编制等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各地工程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也各具特色。重庆市不断完善天保工程精细化管理措施,对社保资金实行动态化管理。

在效益监测上下功夫。2016年以来,天保办积极开展监测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已完成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监测工作,颁布了《天保工程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效益监测国家报告》。监测结果显示,东北、内蒙古天保工程实施前后,生态效益总价值分别为12282.79亿元和18649.24亿元,工程实施期间生态效益总价值增加了6366.45亿元。从社会经济效益看,林区社会保持稳定,民生明显改善,林区经济稳步发展,社保体系比较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略有提升,第三产业比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还启动了黄河流域的效益监测工作。不少省区根据工程发展需要,逐步建立效益监测网络。四川省2003年就开展了天保工程效益监测工作,已经连续12年发布全省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监测报告。湖北、内蒙古、山西等省区也正在加大天保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建设,并逐步取得新成果。


    

机制创新提高天保工作成效


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是国家林业局天保办及各地着力提高天然林保护成效的重要手段。

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不少地方把天保工程建设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管理。陕西、四川、湖北、海南等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困难人员社保、低保、促进再就业等帮扶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天保安置人员生活困难问题,减少了上访现象的发生。

提高天保科技含量。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在推进公益林建设中,积极运用抗旱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效;青海、新疆等地开展天保工程三防智能管控系统建设,将护林员管理考核系统、林火监测预警系统、无人机应用系统等有机融合,智慧林业要素显著增加;甘肃、山西还开展了天然林栎类景观恢复的科学尝试,天保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在逐年提升。

谋划长远多措并举。2016年,国家林业局部署开展天保工程中期评估工作,全面总结天保二期工程实施以来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天保工程政策调整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制度建设,扎实抓好《天然林保护条例》制定工作。加强调查研究,谋划天保工程二期结束后的相关政策以及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后天保政策的调整问题。

经过试点、一期和二期的建设,天保工程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但要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森林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天保工程建设之路还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持续释放发展建设的能量,坚持创新,深化改革,“天保”才会长久地发挥效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森工构建新机制 推动林区转型



内蒙古森工林区在天保二期工程建设中,伴随着深化国有林区改革,努力构建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新体制,推动了林区转型。

聚焦生态主业,提升保护能力。建立了全覆盖的森林管护责任体系,严守林缘红线,杜绝重特大侵占林地和破坏生态环境案件的发生;创新手段、压实责任,严格防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使受害森林面积同比下降59.8%;优质高效开展森林抚育和造林绿化工作,促进森林面积、蓄积增长。

巩固停伐成果,实施分类改革。停止森林采伐调查和采伐证业务办理、严格木材运输加工管理,将木材停伐富余职工16510人分流到生态保护和森林经营一线,确保了“停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对78户经营性企业进行分类改革,将8户规模企业的资产移交属地监管,引进优强企业联合重组,实行市场化运作;注销、转让25户企业并进行转制。

人口合理布局,确保和谐稳定。将124个建制林场的居民整合撤并,保留居民的36个中心林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共有5.22万户深远山林场居民搬迁至中心城镇和中心林场,减少了森林资源隐性消耗和林火隐患。注重民生改善,在岗职工工资比停伐前提高11%;建立了职工发展家庭林下经济扶持基金,设立各级职工互助帮扶中心,确保了林区社会的平稳安定。


  

陕西立足资源拓发展 转型升级重创新



陕西省119个天保工程县(局)级实施单位,在天保二期工程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和探索了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坚持生态为先,加快转型步伐。自1998年11月陕西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后,全省国有林业局(场)整建制转为护林组织,建立了系统性的管护网络体系,实现了森工、林场及集体林区经营方向的历史性转型。

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为改变天保一期末国有林业职工收入仍然较低的局面,从天保工程二期开始,陕西省依托优质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苗木花卉生产、绿色食品与药材、森林养殖,有效地提高了职工收入。

利用互联网+,创新营销平台。组建了陕西三秦森工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创建“三秦森工 ”自主品牌,开启电商平台,在西安市区建立线下体验店、门店32个,开通“秀森林-三秦森工”网站和“陕西森工”和“三秦森工”微信平台,为不同星级用户提供服务。

拓展生态功能,升级监管手段。陕西省组织开展了“十线百站”建设,对秦巴、黄桥、关山林区森林资源相对集中,管护和生态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的10条管护线路和100个国有林区(林场)管护站、自然保护区保护站进行改造提升。自主研发或吸收引进地理信息系统与智能林云系统等网络信息化手段管护森林,成为陕西各地天保工程防火、防盗、防虫和快速处理毁林案件的重要实践。


   

重庆推进互联网+ 促进管理精细化



重庆市在天保工程建设中,将互联网+天保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为实现工程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利用远程视频、红外探头、无人机等物联网技术实施森林监控逐步替代人工巡护,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重庆对公益林分布相对集中、人员进出相对频繁的区域,建设森林管护智能监控网络。据统计,目前重庆市已投入经费1519万元,在12个区县设置了远程视频监控云台109个、红外探头145个,全方位监控森林面积207万亩;另有17个区县也纳入了建设计划。

依靠云服务,实现工程管理业务网络共享,是重庆市开展精细化管理的一项创新。重庆依靠云服务技术建立了重庆市天保工程网站,克服了传统实体网站服务器机房等一次性投入较高、设备更新换代跟不上形势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配备专门的维护人员等诸多不足。不仅实现了非保密文件通过网站快速发送,而且实现了区县天保动态稿件通过网站自主上传,各级工程管理机构所需要的各类文件以及相关资料的网站共享,促进了全市天保工程管理逐步走上精细化、规范化轨道。


   

河南创新管理机制 重管护出成效



河南省天保二期工程实施范围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涉及工程区内三门峡、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等。工程实施以来,河南省始终把集体林管护作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护成效。

改革森林管护方式。济源市、卢氏县从2015年开始实行管护期差异化管理,以“减少人员,提高待遇,强化管理,提升效果”为目的,将一年划分为两个管护期。每年1月-4月、11月-12月为重点管护期,5月-10月为一般管护期。在重点管护期增加人员,提高补助标准,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巡护;一般管护期减少人员,降低补助标准,实行正常巡护。两个管护期的护林员人数和管护补助均有较大差别。

改革护林巡山模式。栾川县在全县推行联护机制,成立了15个护林中队和58个护林分队,开展“平安管护责任区”创建活动,提高护林员尽责率。

建立信息管理平台。西峡县为加强与护林员联系沟通,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对管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对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时间通知到护林员,对表现优秀的护林员随时提出表扬,提高了工作效率。


大兴安岭森工拓宽就业渠道 健全保障体系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坚持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林区涉及的13304名林业转岗分流职工拓宽就业渠道,健全保障体系。

利用建设任务,分流转岗职工。为保障下岗转岗职工有活干,对国家分配的抚育、造林、补植补造任务一律分配到所有职工手中。各林业局坚持推行任务分配公示制、生产作业合同制、作业人员实名制,做到政策透明、广为人知,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全林区累计分流转岗职工5163人。

采取多种办法,实现特殊群体职工分流。针对“老、弱、病、残”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生产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大等问题,集团公司积极向上争取公益性岗位,加强环卫、绿化等市政服务力量,共安置转岗职工410人。集团公司每年还筹集资金1710.5万元,对5-6级老工伤职工727人发放了伤残津贴。

发展特色产业,安置转岗职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森林生态食品业、生物医药业、森林碳汇业、水经济和绿色食品业、文化产业,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政府引导、示范引领、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职工发展种养殖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和蓝莓、食用菌、中草药种植业等特色经济,经过5年的全民创业积累,每年可分流职工998人。同时集团公司还依托自身采伐技术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劳务输出分流部分人员。

 

宁夏依托天保工程 实施生态脱贫



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58.1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自治区林业厅服从大局、主动担当,依靠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实施生态移民和生态帮扶脱贫工作,在精准扶贫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治区林业厅、财政厅、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办法》,规范指导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林业厅还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天保工程等生态林业专项扶贫资金6000万元;还从天保管护费中安排护林员工资。2016年,宁夏自治区林业厅争取到生态林业扶贫资金累计达11709.2万元。

探索精准扶贫新机制,主动与扶贫部门和县乡沟通,结合生态护林员选聘,对护林员队伍实行调出调入动态管理机制。对自身条件好、创收门路广、以护林收入为辅的护林员,协商本人同意终止护林合同,腾出护林岗位安排贫困人口上岗,2016年全区共调整天保等工程护林员600人。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枸杞、经果林、葡萄等特色林产业,促使贫困人口逐步走上致富之路。目前,宁夏共有6600名贫困人口走上天保工程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公益林管护岗位。


文字除署名外由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提供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孙国吉 




点我!点我!点我!

(重要事情说三遍)

国有林场 / 国有林区 / 林场改革 / 退耕还林还草 / 林木种苗 /  森林采伐限额 /龙头企业 / 森林 / 生态红线 集体林权制度 林下经济 古树名木大赛评选结果 公益林 森林资源 野生动物 自然保护区 湿地保护修复权流转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 / 十三五 / 造林技术规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