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为荒漠“织绿”的“80后”治沙青年

2017-06-29 中国林业网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鸣沙山月牙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沙泉共处的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进入夏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而牛清河作为月牙泉的“医生”,已数不清自己是多少次进入景区了。



“80后”的牛清河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也是我国万千风沙防治工作者中的普通一员。

早在2008年,他还在攻读研究生时,就在导师指导下,将目光锁定在敦煌的风沙防治以及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保护工作上。

敦煌紧挨库姆塔格沙漠,是中国的极旱之地。
“有数据表明,在这块极旱之地上,近20余年,月牙泉周边沙山已对月牙泉形成夹击之势,具体表现为北沙山南移,南沙山北移,对月牙泉有较大威胁。保护月牙泉时不我待。”牛清河说,确定研究目标后,他着手开展风场环境和沙山移动特征的研究。

牛清河和团队成员在景区里架设了野外定位气象站、移动气象站和积沙仪等仪器。他们通过观测、定位监测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风况、风沙运移、沙山动态变化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与分析。



科学研究的道路充满着艰辛和挑战。6月中旬,敦煌的最高气温达30多摄氏度。茫茫沙山上,有游客在骑骆驼,还有游客畅快地滑着沙,嬉笑玩闹的声音不时传来,而牛清河全然不顾,耐心地调试设备,记录数据,即便大汗淋漓,也顾不上擦去;即便面部被晒得通红,嘴唇干得起了皮,他也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

饿了吃点随身携带的饼子、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但他丝毫不觉得苦,“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习惯这种生活了”。

经过多年研究,牛清河和团队成员发现了沙山移动规律,并提出了治理景区沙害的解决方案,比如打通通风道,逐步恢复风沙流场。这些方案被当地政府采纳,成功遏制了月牙泉被沙山夹击的趋势。同时,他们还对月牙泉的保护进行了总体规划,并被纳入敦煌市最新版城市规划。

在牛清河看来,作为青年科研人员,能够为保护沙漠奇观贡献一份力量,觉得很自豪。“我们现在通过日常监测,可以评估月牙泉保护规划实施后的效果,能够更好地保护月牙泉。”

除了像牛清河一样的科研人员,还有越来越多的“80后”民营企业家志愿加入为荒漠“织绿”的队伍中。

“80后”的龚涌是甘肃酒泉泓力沙漠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自2014年起,该企业加大投资,对酒泉市肃州区长沙岭滩沙化严重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工作。

龚涌介绍,自2014年2016年,他们在这块沙化严重区域共种植了8000亩梭梭,并对治理区域内的管护道路、生态围栏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改造。“今年,我们计划种植1000亩梭梭,并对往年保存率不高的区域补植补造。”



龚涌说,梭梭生态价值颇高,具有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重要作用。“从目前效果来看,梭梭的种植有效缓解了区域内荒漠化进程,防风固沙成效显著。”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目的,但龚涌认为,只为经济效益而生存的企业没有灵魂和生命力,所以他愿意为荒漠“织绿”。“我们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投资回收期漫长。很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都得靠企业自身力量。”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他没有退缩,“我们从小就在沙尘暴的危害中成长,现在有点能力能够让沙漠绿起来,改善生态环境,未来某一天还有一点收益,我觉得这是双赢。”

为荒漠“织绿”、为家园“造绿”。如今,一批批“80后”治沙青年正奋战在风沙防治一线,为我国的风沙防治事业不断贡献智慧。


来源: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相关阅读

用生命书写绿色传奇

非洲记者聚焦库布其 记录中国治沙故事

大漠变通途——世界上最长的穿越沙漠高速公路建设纪实

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智慧

【视频】聚集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防治荒漠化 建设绿色家园

老汉“卖绿”过上好日子

沙漠“愚公”王文彪

库布其沙漠治沙实践:10万群众摆脱贫困!

美《国家地理》沙漠摄影师航拍下的库布其

“地球癌症”的“库布其药方”:治沙28年扶贫10万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