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后村民们种茶致富,“不上山盗猎了”
大多数时候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队队员们一起行动,如果从清晨开始上山,到日暮降临再往下走,则手电筒是必不可少的,而水可以不用带,因为山泉也能饮……
建立于1979年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570平方公里,是地球同纬度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的常住村民仅有2000人左右,但与一些仅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地方不同,住在这里的反而是年轻力壮者居多。家家户户多少都打理着一些茶场,凭借着武夷山红茶的名声,早已奔上小康生活。
而这一切,与林权改革分不开。
2017年6月,澎湃新闻从当地林业部门获悉,十多年前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林权改革,让不少老百姓开始有了经营林地的自主意识,通过数年的努力和经营,茶叶成了武夷山最闪亮的一张名片,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也就不怎么上山盗猎野生动物了。”保护区黄坑管护队队长王圣亮说,茶叶致富也让他们的管护工作轻松了不少。
去年,保护区对管护队进行了改制,将原先隶属于行政村的护林员解散,转而聘请专业队员成立森林管护队。
王圣亮和他的队员习惯了每天早晨开始上山,步履轻快而稳健。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图
王圣亮告诉记者,黄坑管护队5人所负责的片区面积为17.5万亩,“主要工作是保护森林资源、防范违法滥砍滥伐、阻止野生动物盗猎行为以及防火等。”
黄坑管护队的5名队员年龄跨度大,最小的29岁,最大的近50岁,却已经是保护区5支管护队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
据了解,加入支管护队并不简单,去年招聘时的报名数之多,让竞争变得十分激烈。
“首先得是当地人,对附近山路熟悉,不少以前也有护林或消防经验,要能吃苦,同时年龄也不能太大。”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开团说。
就队长王圣亮来说,年近50岁,但从2002年退伍后回到家乡开始,便加入了当时刚刚成立的保护区森林消防队,并担任队长。
王圣亮记得,过去没有数字监控平台,所有的巡查都需要消防队员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火点去排查,“那时候进山还要带帐篷,有时要住在里面,现在这种情况很少了。”
森林武警驻扎保护区之后,消防队逐渐解散,但王圣亮并没有离开消防工作,转而来到保护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去年保护区的管护队改制时,王圣亮又到黄坑管护队担任了队长。
时至今日,保护区数字化监测与管护平台二期项目也进行了验收,监控室的电脑屏幕上24小时直播着实时监测画面,因云雾而触发的敏感报警系统声此起彼伏,警钟长鸣。
王圣亮曾经的消防队队友有些已经转型到办公室办公,但他却始终坚守在一线。
个头不高的王圣亮体格壮实,不善言辞的他对于如今的巡护工作十分熟稔,并不感觉辛苦。
“保护区成立这么长时间了,多年的宣传教育工作已经渗透人心,整个保护的常住村民也只有约2000人,(工作量)还可以的。”说起需要看护这么大片的森林是否有难度,王圣亮这样解释。
事实上,这只精简的队伍背后,除了人为活动的减少、村民保护意识的增强,还有管护队员们无数次的巡山经历中对山林的熟悉。
不过,这份熟悉又带着敬畏。队员张新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下过雨的山路不喜欢走,因为很滑,容易摔倒。”
作为经验丰富的70后,张新平之所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几年前的一场意外,“吃过亏”的他至今仍心有余悸。
原来,加入管护队之前的张新平,最主要的收入便来自于家里的毛竹林,经常需要上山砍竹子,再将毛竹运下山。
有一天,张新平独自一人去了毛竹林,走在陡峭的山路上,脚下打滑翻下了山林,脑袋着地,一下子摔晕了过去。
晕了约1个小时之后张新平苏醒了过来,幸运的是,信号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手机居然拨通了,“好在家人大概知道我上山的路径,就找过来把我送到医院去了。”
虽然脑袋上绞了几针,张新平仍然感谢当时打通了的那个求救电话,“现在有GPS,手机里下载一个软件与后方连通,如果出现意外,后方也能知道我们在哪里。”
6月9日,澎湃新闻随管护队进山前,队员付秋文打开了手机里的“户外管家”,告诉我们大致的路径。
令澎湃新闻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付秋文开玩笑地说,GPS也并非总是管用,“有时候走了半天,GPS显示的位置点一直都不动,因为坡度太陡。”
采访当天刚刚下过雨,山路十分湿滑,但管护队员们却步履轻盈,相比之下,澎湃新闻记者就狼狈许多。
一名队员见状从随身背着的包里拿出刀具,三下五除二地削了根树枝,递给记者当拄拐用,“刀是必备的,经常走的山路需要经常清理,不然很快就被杂草长没了。”
而刀具的另一项功能是,如果遇到毒蛇且被咬了,队员们需要自己放血求生。
生活在被称为“蛇的王国”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队员们对于毒蛇并不陌生,甚至还总结出了最常见的三种毒蛇的特性。
付秋文告诉记者,一般眼镜蛇会在发现威胁时发出奇怪的响声,因此在七八月份进山时需要仔细听,发现后绕开它便不会有事。
而另一种通体绿色的毒蛇“竹叶青”,则常常会栖息在毛竹树干上,“在毒蛇出没频繁的季节上山,如果要扶一下毛竹,一定要仔细看一眼有没有蛇,如果摸到它了肯定会咬你的。”付秋文说。
队员们称,如果是无毒蛇,常常在人靠近时就会提前离开,越不怕人的蛇毒性越大。
“五步蛇”也是管护队员最需要留意的一种毒蛇。付秋文说,懒惰的“五步蛇”经常盘成一个圈待在树林里,很不容易发现,“但是这种蛇有特殊的臭味,像我们经常上山的就能闻得出来,走近了只要不踩到它,它都不会动的。”
这些惊险和刺激、无知或意外,队员们娓娓道来,语气轻松,几乎可以整理成一本森林巡护注意指南书籍。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立38年,现森林覆盖率已超过96%。
步行是管护队员的必修课,每天五六公里路程算是“基本项目”。
少了驴友探险的新鲜感,多的却是对武夷山森林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9岁的李建青是防护队里最小的队员,也成功拉低了团队的平均年龄,尽管如此,白白净净、清瘦得像个孩子的李建青也已经是一名爸爸了。
如同大多数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李建青也曾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寻求发展,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外面也赚不到大钱,还是家乡好,工作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家里人。”
尽管保护区的常住村民仅有2000人左右,但与一些仅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地方不同,这里反而是年轻力壮者居多。
凭着武夷山桐木村红茶远播国内外的名声,保护区里家家户户几乎都种了些茶叶,人均收入连年升高。“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也就不怎么上山盗猎野生动物了,”王圣亮说,茶叶致富也让他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自豪地称,这里已经连续30年没有发生大的火灾,在森林资源丰富的福建省名列前茅。
而这与王圣亮等管护人员的工作密不可分。
每年8月到次年3月的防火期,是队员们最忙的时候,雨季时防护队还需要承担防汛工作,以防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数据显示,保护区成立至今,森林覆盖率已从建区初的92.11%上升到96.3%,森林净增2.6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了22.8%。
与此同时,村民不再惦记着山上的野生动物,而武夷山茶叶的名气越来越大……
来源:澎湃新闻网
中国林业网
www.forestry.gov.cn
相关消息
习近平擘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划定生态红线 推动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