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要览 | 《建筑学报》2020年10期
目 录
模仿与超越
—— 从四川柳江光明寺与仿古建筑谈起
[ 朱起鹏 王飞 徐腾 ]城市微更新
—— 从网络到节点,从节点到网络
[ 白雪燕 童明 ]
边界重构
—— 昌五小区围墙改造[ 童明 任广 ]
城市社区开放空间的私密感和领域感
—— 上海永嘉路309弄口袋广场设计策略
[ 庄慎 ]
城市空间微更新之上海实践
[ 陈敏 ]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设计直觉
—— 一种朴素的胡同更新实践观
[ 王辉 ]
门 · 墙 · 院
—— 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三辩
[ 冯江 蒲泽轩 汪田 ]
沙井古墟新生
—— 基于日常生活现场原真性价值的城市微更新
[ 张宇星 韩晶 ]
线 · 索: 重庆城市微更新时空路径与实践特征
[ 褚冬竹 阳蕊 ]
坪山大剧院 | OPEN建筑事务所 |
营造“微观湿件系统”的社会生态实验
—— 有关深圳坪山大剧院的对话体评论
[ 周榕 李虎 黄文菁 ]
亚投行总部大楼暨亚洲金融大厦 | 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
由内而外
—— 亚投行总部大楼暨亚洲金融大厦设计
[ 施特凡 · 胥茨 施特凡 · 瑞沃勒 ]
基于计算性思维的建筑绿色性能智能优化设计探索
[ 孙澄 韩昀松 ]从BIM到BDT:关于建筑数字孪生体(BDT)的构想研究
[ 韩冬辰 张弘 刘燕 崔巍文 ]神经网络导向的形态分析与设计决策支持方法探索
[ 蔡陈翼 李飚 卢德格尔 · 霍夫施塔特 ]设计革新:面向参与式建筑设计的扩展现实(XR)技术及其应用展望
[ 卢添添 马克 · 奥雷尔 · 施纳贝尔 ]基于计算性设计思维的超高层办公建筑及其核心筒设计探讨
[ 高亮 孙澄 斯托夫斯 · 卢迪 ]本期重点内容
热评
可口可乐有句著名的广告词叫“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说的是产品制造领域的原真性问题。跟可乐相比,建筑并没有什么不可见的“神秘配方”,也没有产权保护,很容易被山寨。此事一直困扰着建筑师和理论家。然而“山寨建筑”自有其生存土壤,甚至于,“模仿”本身就是建筑文化传播的动力之一。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四川峨眉山附近柳江古镇的光明寺,是一组现象级的仿古建筑。名义上是仿唐,实际上选择日本京都的东大寺作为参照,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它不只是仿古,而且是仿外国的古,而模仿的对象又是仿中国的古。寺庙方面不仅不讳言仿古,甚至作为宣传的重点,让光明寺成为当地的网红建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想谈一谈,仿古到底有没有意义,模仿国外的样式是否合适,以及到底什么是模仿、模仿是否是一种可行的设计方法?这些问题,恐怕是有建筑以来就困扰着人们的基本问题。受邀担任本期“热评”的主持人后,我与神奇建筑研究室主持建筑师朱起鹏一起确定了这个主题,又请来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的王飞老师和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徐腾来参与讨论。两位老师都对“山寨建筑”有过系统的观察记录和理论思考。像光明寺这样的建筑,单从学术角度去谈它的好与坏是不全面的,但它实际发生,可能比建筑学术界给予高度评价的设计作品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对“山寨建筑”的认真研讨,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建筑形式的来源、风格的历史成因和“本土性”的相对性,从而在专业设计语言和真实的人居环境之间建立链接,在专业思考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链接,而这正是学报设立“热评”栏目的目的之一。
< 文 / 特约学术组稿人 金秋野 >
特集 社区营造与城市微更新
编者按 在中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的背景下,城市建设领域的工作重心也正在更多地聚焦于对已建成城市环境和设施的改造、修缮及整治。本刊曾于2019 年5月举办“城市的转型: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升”学术研讨会,并于7月刊发同名特集,呈现了多位建筑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旧建筑的改造实践。本期特集继续关注城市更新议题,并将视点集中在微小尺度的城市社区空间,邀请来自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的实践建筑师、学者和相关组织管理机构人士,分享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城市环境和政府治理模式下所采取的微更新策略,以及对既有实践成果与问题的深度观察和反思。
设计单位 / 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建筑师 / 曼哈德·冯·格康 施特凡·胥茨 施特凡·瑞沃勒
设计与理论 计算性设计
随着建筑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转型的持续深化,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展开了计算性设计探索。当下,计算性设计研究日益聚焦于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涵盖了从建筑信息建模到建筑设计决策支持的多个阶段。
本期以“计算性设计”为主题,围绕当下涌现出的新成果,立足建筑产业的信息化转型与工业化升级趋向,剖析了计算性设计思维、理论、方法与技术在建筑绿色性能优化设计、建筑参与式设计、建筑空间形态与设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应用潜能,旨在为突破城市与建筑复杂工程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其中,孙澄等剖析了建筑绿色性能优化设计研究发展脉络,阐明了建筑绿色性能优化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未来方向。张弘等也基于数字孪生理论,探索了计算性设计语境下的建筑数字孪生体理论框架。李飚等则探索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与设计决策支持方法,旨在将建筑元素及其组织规则系统化映射至算法模型。施纳贝尔等探讨了基于扩展现实技术的建筑参与式设计方法,融通数字信息与现实环境。孙澄还与斯托夫斯· 卢迪等基于计算性设计思维,建立了超高层办公建筑核心筒生成设计系统。
本组文章是对当下计算性设计新成果的凝练,在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的推动下,计算性设计对于当代城市与建筑复杂工程问题的回应愈发深入,涌现出一系列的计算性设计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具。在计算性思维导向下,跨学科交叉研究日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与建筑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显著加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相信在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与国内外同仁的共同推动下,计算性设计将为我国人居环境发展释放新动能。
购买纸刊,请前往建筑学报官方淘宝 jianzhuxuebao.taobao.com
进入【《建筑学报》杂志社】官方淘宝店,请复制这条信息¥1O97YaoBI11¥后打开手淘
进入【《建筑学报》杂志社】官方微店,请点击《建筑学报》微店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