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要览 | 《建筑学报》2020年11期(总第625期)
目 录
走向“新批评”
——当代建筑评论的价值体认、智识分工与任务定位
[ 周榕 ]面向公众的建筑评论:英美经验与中国探索
[ 宋科 ]打破藩篱 保持距离
——再谈建筑评论和建筑实践的关系
[ 金秋野 ]建筑策展:一种建筑批评的实践
[ 李翔宁 莫万莉 张子岳 ]建筑媒体对于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公共性拓展的意义与作用
[ 李凌燕 支文军 ]从人民公园到人民的公园
[ 何志森 ]浅析“西方政治正确”表象背后的建筑文化运作模式
——以3 个国际获奖事件为例
[ 于洋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
根源性与当代性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创作思考
[ 朱锫 ]
自然建筑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研讨
2019 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西侯度遗址圣火采集点 | URBANUS 都市实践 |
山河担日月
——评西侯度圣火采集广场及景观改造设计
[ 慕启鹏 孙畅 ]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曾群建筑研究室 |
时间的形状: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 曾群 曾毅 ]
集约型城市街区形态结构的认知与设计
[ 韩冬青 宋亚程 葛欣 ]密度的误区
——一种理论框架的重构
[ 汪灏 阮昕 ]“大形”的再现
——昂格尔斯城市建筑理论中的图像与图形
[ 朱昊昊 ]基于日照影响下冷热负荷计算的公共建筑“最佳朝向”反思
[ 李榕榕 程晓喜 黄献明 袁朵 ]“墙”与“围”的隐与显
——晋祠祠庙建筑的分界与关联
[ 申童 沈旸 贾珺 周小棣 ]辽代密檐塔立面构图探研
[ 王卓男 顾宗耀 ]本期重点内容
特集 建筑评论的多维视野与伦理向度
近年来,建筑评论对于弘扬建筑文化、匡导建筑价值、繁荣建筑创作、激发建筑传播、增进建筑理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力推动建筑评论的发展也越来越成为建筑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为此,《建筑学报》特别策划了本期建筑评论特集。在筹组过程中,我们强烈意识到,在日趋复杂并快速迭代的时代语境中,建筑评论已经不再囿于传统的话语形式和行动方式,而愈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样貌,并全面介入了现实与虚拟的复合场域。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特意邀请了差异化工作领域的多位作者,从各自不同的认知视角切入建筑评论这一共同话题,试图摄取并显影当代建筑评论所跨越的广阔幅员与多重维度。
本期特集刊出的文章中:建筑评论学者周榕,提出了以价值、智识和任务场域创新为导向的当代建筑“新批评”的理论架构;青年建筑学者宋科,从谱系传承的角度,对英美和中国建筑评论的历史生态作了全景式的扫描梳理,探讨了借鉴英美经验的可能性;建筑评论学者金秋野,在针对性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析解建筑评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论述了建筑评论家避免“专门化”“内卷化”“职业化”,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重要意义;建筑策展人李翔宁、莫万莉、张子岳,从建筑策展的角度提出了建筑批评的另一种实践可能性,阐明了建筑展览如何有助于打开具有批评性的话语场域;建筑媒体人李凌燕、支文军,着重阐述了建筑媒体作为搭接专业与大众两个圈层的重要媒介,对于推动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公共性的内在机理与外显作用;公共空间的实验建筑师何志森,通过对自己发起的3个公众参与案例的剖析,表明批判性建筑实践同样可以具有广义的建筑评论价值;海外青年建筑学者于洋,以3个国际获奖作品为典型案例,揭示了“西方政治正确”口号背后的隐含目标与建筑文化运作模式。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本期特集原本邀约的针对大众媒体、建筑评奖、网红建筑等更多泛建筑评论领域的写作未能如期成稿,不免遗珠之憾,有待今后在建筑评论专栏中逐步弥补、丰富。
< 文/特约学术组稿人 周榕 >
设计单位 / URBANUS 都市实践
建筑师 / 王辉
设计单位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有限公司曾群建筑研究室
建筑师 / 曾群
购买纸刊,请前往建筑学报官方淘宝 jianzhuxuebao.taobao.com
进入【《建筑学报》杂志社】官方淘宝店,请复制这条信息¥1O97YaoBI11¥后打开手淘
进入【《建筑学报》杂志社】官方微店,请点击《建筑学报》微店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