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默默坚守在国土边沿的人:这些特殊的哨所你知道几个?

2017年1月1日,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的最东边举行向国旗敬礼仪式。


7月27日

海防前哨老民兵王继才

不幸病逝在他坚守32年的开山岛上


王继才以海岛为家

与孤独相伴

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

默默坚守

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

践行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我要永远守在开山岛,

守到守不动为止!”


其实

像王继才这样

默默坚守在国土边沿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远离城市,承受孤独

用血肉之躯守护祖国疆土

用双脚丈量领土


在大漠戈壁深处,茫茫林海之中,偏远海岛之上,巍峨群山之巅,有一类特殊的哨所——“夫妻哨所”。 “夫妻哨所”是一些边防部队根据实际执勤巡逻任务的特殊需要,经过上级有关部门严格批准设立的非建制哨所。

许多“夫妻哨所”有一些共同特点:点位工作性质独立,所担负任务一个兵就能够独立完成;离部队营区较远,普遍在上百公里以上;非重点要害点位,不便于集中建制兵力驻守,但部队建设又确实需要,需有人经常巡视检查维护。


人在边关,特别希望天天看到国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49i1dn2r&width=500&height=375&auto=0

26个春秋,26度寒暑,在中哈边境线上,驻守着这样一对“夫妻哨”——付永强、刘桂芝夫妇。北沙窝哨所位于阿勒泰地区中哈边境线上,曾是一个季节性民兵哨所,每逢夏秋两季,186团武装部会派民兵巡逻小分队来此执勤。2012年11月,付永强夫妇将家当从团部搬到这个偏远哨所,从此,这里成为北疆一个常驻哨所。

“升旗!”民兵付永强拉动旗杆上的绳索,他的妻子、女民兵刘桂枝手捏攥成一团的旗面振臂一抛,五星红旗随即迎风飘扬。这时,付永强的手机里响起雄壮的国歌声,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人在边关,特别希望天天看到国旗,一天不见,心里就不踏实。”升旗仪式后,付永强对记者说,“所以我们自己天天组织升旗。”


能建功立业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在秦岭深处的山中有一处空营区,为保证军产安全而设立了一个“夫妻哨位”。经个人申请、各支部推荐、党委研究后,一致同意胡伦军到哨位中去,于是他就带着一家老小和锅碗瓢盆从条件殷实的机关来到了大山深处,与妻子一起,默默地守卫着秦岭深处的偏僻营院。“单位和领导信任是对我最好的肯定,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我并不觉得这里有多苦,只要是能建功立业的地方,就都是好地方!”胡伦军的回答斩钉截铁。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屋后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893b3qlf&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屋后头,边境线上放牛羊,界河边上种庄稼……”在祖国版图最西北端的国境线上,中哈界河边,有一个分水闸,有人把它叫“桑德克龙口”。这里方圆百里只有一家住户,两个人。这里有“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之说。而更多的人更愿意称这里为“桑德克民兵夫妻哨所”、“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

1988年以来,马军武和妻子在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以哨所为家。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这些年,马军武夫妇巡逻走了近30万公里路,相当于绕地球走了7圈半,磨破了400多双胶鞋,穿破了40多套迷彩服,创造了20多年未发生一起违反边境政策事件和涉外事件的纪录。

2014 年4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师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兵团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和有关同志的发言。民兵马军武最后一个发言,讲述在中哈边境桑德克哨所屯垦戍边26 年、建设“夫妻哨所”的感人故事。总书记由衷地感叹:“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们。”


人六代夫妻接力守护的夫妻哨所


在海后驻赣某油料仓库周边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座特殊的营盘—“北口夫妻哨所

北口哨所是仓库洞库的核心关键要道,从1995年8月开始,先后有6个家庭坚守在这里。用一个家的坚守、3个人的付出,守护一方平安, 23年来积淀形成了以“艰苦不言苦,苦中有作为”为内涵的“北口”精神,成为仓库特有的精神文化名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六代“夫妻哨所”蕴藏的“强军基因”吧。

第一代“夫妻哨”——朱涛 朱雪

(1995年8月至1996年4月)


1995年8月,朱涛、朱雪一家成为北口哨所迎来的首个家庭。两张单人床,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一辆自行车,一把铁锹,一支电筒,这就是当时哨所的全部装备。

第二代“夫妻哨”——许尚洲 柯爱萍

(1996年5月至1999年5月)


当时的北口哨所,住的是土胚房,一条崎岖的盘山路,又陡峭又危险。他们一家人到北口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菜地,那时北口到处是荒山废石,泥巴很少,没有一块地是平整的,菜长不起来。他们就用菜地里捡出来的石头铺了一条简易的石子路,再用筐把一担担黄土从山下挑上来。

1999年2月,仓库转隶到原南京军区某联勤分部,虽然军装的颜色变了,但和仓库其他官兵一样,许尚洲的赤诚之心没有变,整整三年,他们一家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着这个岗位、干着这份工作,每天都要围着山路巡查好几遍,确定没什么情况后才安心回家。


第三代“夫妻哨”——曾牧星 王艳琴

(1999年6月至2007年7月)

山洪暴发

曾牧星、王艳琴一家坚守哨所时间最长,在北口一呆就是8个年头。那时的社会发展已经很迅速,可北口的环境还是很恶劣,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等突发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有时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

2005年9月的一个深夜,北口遭受台风“泰利”袭击爆发山洪,洪水往洞口倒灌,可上山的路被洪水冲倒的大树挡住,人员车辆没法进来,3万多吨油料告急。曾牧星把妻子当成兵,一边迅速进行自救,扛沙袋封堵洞口,清理路障打通要道,一边想办法向仓库报告情况,为抢险赢得宝贵时间,最终确保了人员和油料安全。抢险一结束,他和妻子都累得瘫倒在地上。曾牧星凭着出色的工作成绩,多次荣获嘉奖、被评为优秀士兵和红旗操作手。


第四代“夫妻哨”——薛秀福 邓春丽

(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


薛秀福、邓春丽一家在北口工作期间,正赶上地方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仓库周边建起多家台资外资企业,隐蔽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而且北口驻防人员少,是敌特渗透破坏的重点。为了确保油料和装备安全,他们每天都要在营区周边巡查2至3遍,山路不好走,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每走一遍需要花上1个多小时,有时还会碰上蜈蚣、毒蛇,但他们凭着无私奉献的忠诚、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在崎岖的山路上整整巡逻了2年多。薛秀福先后2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1次。


第五代“夫妻哨”——苏奕兴  吕春花

(2009年9月至2015年10月)


第五代“夫妻哨”苏奕兴一家泪别阵地

苏奕兴刻苦训练准备比武

苏奕兴刻苦钻研油料化验技术

苏奕兴一家

苏奕兴一家来到北口哨所后,赶上仓库整体建设的好机遇,北口哨所被重新规划改造,面貌焕然一新。苏奕兴始终以一颗忠诚感恩之心来回报组织。入伍16年来,他3获上级油料专业比武金牌,5次被评为训练先进个人、专业技术能手,6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并被表彰为全军油料监督管理正规化建设先进个人。2014年10月,他尽管面临退伍,却主动请缨参加上级组织的油料专业比武,成为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为了取得好成绩,他整天像个“小老虎”一样,爬战术、扛输油管、滚油桶,常常累到虚脱,手上磨破几层皮,战靴磨破好几双,凭着这股不服输、勇争第一的狠劲、拼劲、犟劲,最终摘得桂冠。


第六代“夫妻哨”——陈海龙  孙德芳

(2015年10月至今)


陈海龙一家

陈海龙自给自足开展农副业生产

两代“北口人”交接

2015年底,陈海龙接过苏奕兴的接力棒,主动申请到北口哨所工作。“北口不能靠条件艰苦出名,要靠训练过硬、能打胜仗体现价值!”“北口在后,但强军必须靠前!”陈海龙秉持着历代北口人坚持的信条,在坚守哨所的同时,还自学了《电工基础学》《油机发电机组》等书籍,努力提升业务水平。

陈海龙学习业务知识

2016年9月,仓库时隔17年后重回“娘家”,转隶回海军后勤部某基地,陈海龙也面临着年底四级军士长到期。“北口夫妻哨传承到我身上已经是第六代了,即使我明天脱下军装,离开部队,但‘艰苦不言苦、苦中有作为’的北口精神不能在我身上丢掉。只要我在部队一天,就要脚踏实地当好北口人,把北口精神传承到底!”陈海龙发出铿锵誓言。

苏奕兴向陈海龙交接洞库钥匙

这里缺少繁华,但不缺少激情。虽然生活有些寂寞,看似单调,但不缺少幸福,这里仅驻守了一对夫妻,但却有许多传奇而感人的故事。“夫妻哨所”延续着戍边人“苦中有乐,苦中有甜”的故事。小小的哨所,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大山见证着他们坚韧奉献的品格。

致敬!为祖国默默奉献的“夫妻哨”。


猜你喜欢


声明:内容来源于中国军视网、人民网、中国空军网、中国海军网、兵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张凯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