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献给《深夜食堂》的“服化道”
自《深夜食堂》开播以来,可说是恶评如潮,原作老粉无语凝噎,曾经不那么喜欢原作的观众也在中国版《深夜食堂》的对比之下,经过一番内心的波动与斗争变成了原作的新粉。
不过,从无数拥挤的恶评之中,我们好歹也能找到一那么点点正向或中性的评价,比如 #深夜食堂泪点# 这一话题就上了昨晚新浪微博的热搜,不少观众认为《深夜食堂》还是很有泪点、很感人的。
真是如此吗?
实话实说,《马克的女儿》这个单元就成功地赚到了我大把的眼泪,我边哭边用余光看到坐在旁边的我妈,她老人家把擦过眼泪和鼻涕的纸巾一丢,大呼:“这也太惨了吧!”
没错,的确很惨啊。
从目前已播的26集来看,真可谓是“死伤一片”。徐娇饰演的奇奇、胡冰卿饰演的西西、萧敬腾饰演的里昂、修杰楷饰演的“直条纹”相继去世,赵又廷饰演的马克聋哑、金士杰饰演的苏医生瘫痪、海清饰演的海芬得了阿兹海默症,人物死伤频率和密度之高连抗日神剧都无法匹敌,打破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又一项全新纪录。
尊敬的编剧老师们似乎除了“卖惨”就再无也法写出什么能令人心弦为之颤动的剧情了。在看日版《深夜食堂》的时候,我们为了那些游荡在深夜中的痴男怨女慨叹,为了人生大多数时的无奈与偶尔的无常落泪,感动得心甘情愿。而看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则让我觉得自己哭得好没出息,简直上了编剧的当,一边倔强地合上平板电脑一边在“爸爸是不是我亲爸爸,妈妈会不会得老年痴呆”的担忧和恐惧中睡去。
这难道就是中国式的“感动”吗?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表示不服,无数的观众与业界工作者开始探讨起了影片内核与气质本土化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命题,对此,我想说的是:
我想说我先不打算上这个价值,还是先说说人物造型和化妆这种最表面最基础部分的本土化问题吧。
首先,来看看黄磊饰演的老板。
黄磊的这身行头,真的不是直接跟小林熏借来的吗?我怀疑连塑造面部疤痕所用的肤蜡都是同款的。
事实上,日版《深夜食堂》中小林熏所穿的是日本料理师傅最普遍穿着的料理工衣,这种工衣属于日本的民族传统服饰,由日式和服浴衣简化而成,更加方便劳作。可是情境转移至中国,食堂老板的装束却被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过来,这显然不合适吧!
我们常常看到的餐馆或排挡的大师傅明明都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当然,日方对于版权的逐条规定是相当严苛的,灵魂人物造型与化妆的照搬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不过不要灰心、不要丧气,我们黄磊在搭配上还是有一些“小巧思”的,比如颈间那一条小白毛巾,虽然剧中反复强调这是一座沿海城市,但我固执地认为老板一定是咱大陕北的。
接下来,有请波西米亚公主吴昕。
她在剧中是这样的
夸张的少女贵妇混合风头饰与大项链让我想到了上初中时放学以后最爱逛的顶尖靓、哎呀呀……
对于吴昕这个人物的塑造,据推测也许对应的是日本GAL系的女生,GAL指的是在时尚和生活方式上不同于常人,并且同时代又拥有相当程度的文化共性的一类年轻女性群体。是日本特有的时尚文化和女性群体。GAL又分成了好多门类,有特别了解这部分文化的朋友别吝啬,请评论区分享。所以说,这个人物的造型与化妆无疑也存在照搬的问题,但又没做彻底,杂糅混合,不伦不类。
现如今我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会见到波西米亚公主这样打扮的人,但是却常常见到像波西米亚公主一样性格的人,她们单纯、不谙世事,习惯于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她们每一个个体也都非常生动,有的坚持每天穿戴森女系服饰,留着到腰的黑长直,走路靠飘的;有的深陷二次元不可自拔,却没有人打扮成剧中人的样子。
最后,也是被吐糟的重灾区,龙哥。
关于龙哥是不是瞎的问题,已经有太多人进行了激烈的探讨,这里实在不忍再过多吐槽。中国版本中,龙哥这个人物被一定程度“合理化”,他变成了遵纪守法、规范营业的物流公司总裁,作为一位承包了一个码头的多金私企大老板,他爱穿啥样就穿啥样吧,谁都管不着的。
言归正传,说到人物造型与化妆术的运用,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大批的国产影片开始对西方好莱坞影片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行模仿并进行本土化。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这方面的一位大神,早期电影导演马徐维邦。
马徐维邦本人
马徐维邦,原名徐维邦,字继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浙江杭县,他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有着深厚的西洋画正科学习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电影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不仅仅是国片的逐渐繁荣,大量的外国影片也涌入了中国影坛,特别是数目庞杂的好莱坞影片,这些影片混杂着当时中国观众所感到陌生与新奇的西方文化席卷了大半个影坛。这些影片中,不乏一部分恐怖片,1922年,郎却乃主演的《孤儿苦遇》登上中国银幕,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而马徐维邦也为郎却乃对人物造型的塑造与化妆技术所折服,从此便入了钻研人物造型与化妆的坑。
很快马徐维邦便发现,在众多类型的影片之中,恐怖类型片无疑是最能将人物造型与化妆的作用放大化的,于是便潜心研究起了恐怖类型片的创作。
马徐维邦本人
1937年,抗日战争的炮火已经燃遍整个中国,马徐维邦编剧并导演的巅峰之作《夜半歌声》上映,这部影片改编自好莱坞巨制《歌剧魅影》,甫一上映便获得空前反响和超高票房,连映34天。
《夜半歌声》电影海报
而《夜半歌声》中的人物造型与化妆成为了该片最大的热点之一,如果民国有微博的话,这个话题绝对能在热搜上挂好几天。
马徐维邦在包括《夜半歌声》在内的大部分影片中对角色的塑造主要还是借鉴了好莱坞恐怖片中吸血鬼的雏形:狰狞惨白的面目、颀长的身段、身着西式礼服与黑色长斗篷,这样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一部中国早期影片中难免显得突兀、格格不入。
《歌剧魅影》中的人物造型与化妆↓
马徐维邦影片中常见人物造型与化妆↓
是不是相似度很高?
但马徐维邦并未止步于此,他从大量实践中积累总结了经验,将西方好莱坞人物造型与化妆术进行了充分的本土化,并最终运用于我国本土的恐怖类型片中。
比如改编自民间传奇故事、有着浓浓本土味的影片《麻疯女》
影片《麻疯女》剧照
《麻疯女》中毁容女的造型是妥当的、合理的,符合我国的本土特征。这使得人物成为了真实存在着的人物,故事成为了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
这便是人物造型与化妆本土化的意义所在。
电影人物造型与化妆大师郎却乃说过,人物造型和化妆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塑造,更是一种“非凡的性格塑造法”。
我们虽从浅处谈起,但人物造型与化妆的作用与意义实则远在其上。
更何况,早在遥远的民国就已经有电影人开始重视并挖掘人物造型与化妆的本土化问题,且做出了成功的案例,如今一百年都过去了,《深夜食堂》啊,你可长点儿心吧。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拓展阅读
戛纳影后于佩尔对话贾樟柯:“我很喜欢孤独,因为可以得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