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逊·威尔斯丨艺术就是让我们察觉真相的谎言
奥逊·威尔斯
1915.5.6—1985.10.10
“威尔斯的真正悲剧在于三十年来他花了那么多时间和权力无边的制片人打交道,他们请他抽雪茄烟,却连一百英尺胶片都不舍得给他。”
——特吕弗
1970年,奥森·威尔斯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1年的奔忙日子,回到好莱坞。这是他第二次从欧洲回到美国。他第一次离开美国,乃愤懑于在好莱坞无用武之地。第二次离开,部分是由于政府怀疑他与共产主义走得太近,部分还是好莱坞不待见他。当年他带着一身债务离开,如今仍然是债务缠身地回来——他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富有过,甚至他引以为傲的电影,都不完全属于他。
住在好莱坞,并不意味着这个电影的王国会完全向他敞开怀抱,当然他有的是与好莱坞调情的机会,他第二次回到美国,也是考虑到制片厂的邀约可能让他在美国东山再起。只不过他的性格不允许自己与好莱坞制片人斡旋太久,到最后难免以闹僵收场。正如他时常念叨的——“谈钱会糟蹋艺术。”
他的拥趸特吕弗总结得无疑更到位一些:“威尔斯的真正悲剧在于三十年来他花了那么多时间和权力无边的制片人打交道,他们请他抽雪茄烟,却连一百英尺胶片都不舍得给他。”
1985年10月9日晚上,70岁的奥逊·威尔斯出现在了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上,聊着他已经说了无数遍的人生和电影,这多少让他感到厌倦,但是自从与好莱坞闹掰后,晚年的威尔斯基本上是靠出演烂片、上电视节目、代言广告来偿还债务以及他逃漏的税,而且他挥霍无度的生活也需要很多钱。
结束了节目,他就去酒店享用他的晚餐。与电视节目相比,威尔斯显然更热爱美食。他的体重300多磅,最高达到400磅,在好莱坞与马龙·白兰度并称两座“人山”。有次他的身体被车座卡住,不得不让人把车拆了,但他依然像狼一样吞食:他曾经在洛杉矶一个摊位上一口气吞下18个热狗,据说,他的早餐是用8个煮鸡蛋去壳后在碗里拍碎,然后跟黑胡椒粉、海盐和黄油搅拌做出来的;午餐是两只鸡、鹅肝酱、鹌鹑蛋、酥皮糕点和一两瓶沙布利白葡萄酒;晚餐则包括两块煎得半熟的牛排、一些甜品和一品脱苏格兰酒。难怪那些想讨好他的人都会用食物来款待他。 邪典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为了让威尔斯出现在他的一部电影里,曾试图收买威尔斯经常就餐的餐厅厨师。
暴饮暴食导致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因此当10月9日晚他吃完饭回到家里,心脏病发作了。这次,死神没有放过这个凌晨仍在工作着的天才——他当时坐在打字机前,为次日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要拍摄的独幕剧,设计舞台和场景。“我们孤单地来到世上,孤单地死去,孤单地活着”,不久前他还这样说。
他的确是孤独的。晚年不得不奔走于欧美两个大陆,疲于出演其他人执导的电影、广告片,出席各种活动和节目,却仍然没有足够的钱拍自己的电影。他从1950年代开始制作的《堂吉诃德》,一直到死也只是留下了几箱胶卷。虽然他死在了好莱坞自己的家里,但是好莱坞早已将他放逐,就连他的粉丝科波拉都拒绝让他出演《教父》。甚至他死的时候,旁边也没有一个人陪着,他是在10月10日的早上10点被他的司机发现的,葬礼也没几个人参加,他的大女儿后来说那不会比莫扎特的葬礼好多少,尽管那个时候他已经被视为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
威尔斯从小就喜欢用各种方式扮老,被认为刚出生就步入了成年。他的脸也常年保持藿君王般的威严。
当然,他不止一次地设想过自己衰老并死去的情形。他在自己导演的电影里不外乎都是以死结束,“世界上几乎所有严肃的故事都在讲一个附带死亡的失败。”他的过分早熟,让他早早就学大人说话,他画假皱纹来充老,16 岁时抽雪茄,并且千方百计在戏剧和电影中扮演老人。他自己以及他的第一任妻子弗吉尼亚,都觉得他根本没有过童年,就像他最著名的角色凯恩,童年被剥夺,差不多出生没多久就进入了成年。但是威尔斯的反复无常,又导致他想寻回童年,他在与弗吉尼亚离婚后就拒绝付女儿的赡养费,理由是他自认是个孩子,没必要养育另一个孩子。
日益老迈并没有让人高马大的威尔斯变回孩童。他仍然像君王一样威严,声如洪钟,他的传记作者说他笑起来像食人妖魔一样,而肩膀像煮沸的牛奶,声音像尼亚加拉大瀑布般不可抗拒,愤怒起来又像“被唤醒的火山”。正如法国诗人和导演让·考克多说的:“他孩童般的外表下有着巨人的心,慵懒的积极,癫狂的智慧,孤独却拥抱世界。”
威尔斯的野心膨胀起来简直没完没了。他像沙皇一样制作电影,从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灯光设计师、照明电工到混音师,他事必躬亲。他做过国际关系专家,对国际政治局势了如指掌,喜欢指点江山,做过轻歌舞剧的指导,画油画和素描,自称图书出版商、小提琴家和钢琴家。1984年,他发行了一张音乐专辑。是的,他还是一个魔术师。
魔术贯穿威尔斯一生。他在死的那一刻正撰写的独幕剧,按设想他会在其中表演魔术。而十年前,作为他最后一部完整的剧情片《赝品》,威尔斯也在其中表演了魔术。这部电影展示了威尔斯宝刀未老的一面,充满活力和思考,威尔斯讲了很多真和假的概念,其实无非是想说,电影永远都是美丽的谎言,就像魔术。所以威尔斯为片尾设计了一句台词:“艺术就是让我们察觉真相的谎言。”
他不能容忍缺乏秘密的电影,无论是《公民凯恩》的“玫瑰花蕾”,还是《赝品》里的艺术,都是解不开的谜。他同样不能容忍没有秘密的魔术。他曾为一本魔术书作序,抨击他那个时代的魔术“堕入颓废”,是“魔术的所有时代中最无趣、最缺乏秘密的时期”。这本书收有威尔斯一个迷人的魔术:他把一枚硬币变没了,然后切开橘子找到一个鸡蛋,再打破鸡蛋才找到硬币。这不是他唯一精彩的魔术。二战时他因扁平足而没能参军(还有一说是他设法逃避了兵役),但是他以魔术师的身份前往战场巡演,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把玛琳·黛德丽“劈成”两半。
他也不能容忍缺乏秘密的生活,尽管他总是到处说话,对记者说,对观众说,但是那些关于身世的话很多都是编造的甚至前后矛盾。他不写回忆录,而这本可以给他带来一笔钱。他不能容忍平庸的生活,或者说他本质上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称月亮是“诗歌的神殿”,对被他征服的女人,他写情书。
丽塔·海华丝是威尔斯情书里的“天使女孩”,更是美国大兵在战场上幻想的女神,但他们的婚姻还是以分离告终,在《上海小姐》中,威尔斯把他最钟爱的角色给了挚爱的海华丝。
他在情书中称丽塔·海华斯是“天使女孩”:“在这个浩瀚的世界,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孤独的,但我们必须疯狂地坠入爱河后才发现原来我们有多么孤独。对此唯一的解药便是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伴侣——我指的是在我们相遇和相知后对伴侣带着特殊的感觉——你和我。”
可是他没怎么珍惜这段关系,他娶了海华斯,将她晾在家里然后跑去寻花问柳。再者威尔斯那时对政治活动的热衷,也与希望在家里生小孩的海华斯产生冲突。威尔斯对海华斯总是怀着一种孩子般的恶作剧。在好莱坞,海华斯以一头又长又漂亮的红发著称,并且是美国大兵在战场上幻想的女神,但是到了威尔斯这里,他却在《上海小姐》中把她的头发剪了,染成黄色,从而激怒了海华斯的电影公司也触怒了观众。应该说,在威尔斯一生中扮演的最有魅力的角色里,他总是冷酷而残暴的,而在《上海小姐》中,这个邪恶的角色他留给了海华斯,也许在威尔斯的心目中,海华斯终究值得他的爱。
离婚后威尔斯娶了宝拉·莫瑞,这次没有以离异告终,但几年后他在南斯拉夫找了个情人奥雅·柯达。他亲自演绎了自己曾在《奥赛罗》里探讨的爱情和嫉妒的主题:为激情和嫉妒所趋他曾派私家侦探跟踪奥雅,后来由于各自的原因他们分开了。直到在巴黎,那时奥雅跟一个年轻的演员同居,后者想让奥雅求威尔斯帮忙找一份演戏的工作,结果威尔斯在接到奥雅的电话后立马跑到她的旅馆房间,从怀里掏出了一封情书。
威尔斯的最后20年,事实上是维持着两个家庭。虽然有各种小报捕捉威尔斯和奥雅的新闻,并迫使他选择在1970年回到美国从而结束了欧洲的流浪生涯,但是差不多直到1984 年,宝拉才知道他的婚外情。这种局面也促使威尔斯死后,宝拉和奥雅为他的遗产发生争执。
《奧赛罗》(1952)剧照。威尔斯在追求自的第二个妻子奥雅·柯达的过程中亲身演绎了其中探讨的爱情和嫉妒的主题。
他的风流韵事远不止这些。他有三个女儿,也有私生子。他拿手的故事不外乎是讲家庭和家庭关系的,但在现实中,他只能像孩子一样无助,把家庭生活弄得一团糟。他的三个女儿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交情,她们甚至在他死后的葬礼上才第一次聚到一块。他不付女儿的赡养费,在海华斯生下女儿后,他也只是来看了一眼,便匆匆离开了。你可以想象,巨人般魁梧的威尔斯面对家庭问题束手无策的样子。
作为演员威尔斯的确应付裕如,拥有将配角演成主角的本领(却也有着过火的时候)。这个自从入学就接触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一直都想成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除了拍摄三部莎剧以及在舞台上演绎,临终前还在筹备着将《李尔王》搬上银幕),冥冥之中他觉得莎士比亚道尽了自己的一生。你不能指望跟他抢聚光灯,肥胖的身躯和1米88的身高让他获得了“粗壮的南美杉树”之称,让他演绎帝王比小丑容易许多。1982年他在法国电影资料馆就欣然接受记者封给他的“奥逊王一世”的称号,而帕索里尼有次邀请他出演一头猪就被拒绝了。“我总是不得不表现得比自身更为高大,这是我人性的缺陷。”
当然到了年老后,他的幽默和自嘲也会促使他做出截然不同的解释。1982年他为法国版《Vogue》杂志画了一幅自画像:“世界之王”。画中的他虽然头戴皇冠,但蓬头垢面,白胡子拉碴,手里拿着雪茄而不是权杖。这也是他对自身处境做出的无奈反应。毕竟他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把握了,更遑论去掌控世界。1970年代他回忆说,“我现在不如从前了。瘦人可以演胖子,年轻的可以扮演年老的,但反过来行不通。”1984年,他在录制的一首歌曲里唱道:“我知道什么是青年,但是你们却不懂得什么是老年。时间带走一切,因此故事流传”,充满了无可奈何。
威尔斯常常觉得冥冥中莎士比亚道尽了自己的一生。
经历了为电影到处筹资、资金被制片人私吞、剪辑权被剥夺等种种事情,他对电影的梦想依然没有破灭,他的最后生涯里为自己不断储备着剧本和故事,心存着崛起的一天。还在拍摄《赝品》的时期,他告诫后生:“人一辈子真正的黄金时期是少年和晚年。”显然,他对自己的未来仍然充满信心,甚至在他死去的那个晚上,还对电视台的人说,“我不重游故地,我会谈谈今天和未来。”
对这个拒绝别人给他贴标签的人来说,他的未来除了自己拍过的电影永远留在电影史之外,已经无力去掌舵了。他的最后十年伴随着他的衰老而远去,就像他曾经授权马塞诸塞州的一家电影院以他命名,但是他去世一年后,这家电影院关闭了。甚至他的遗愿也没能实现,他生前表示不愿火化,最后还是被火化了。终归而言他风光地过了一世,却也是不如意的,1975年他被美国电影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他说自己是时代的错误,是那个超市时代里的街头杂货店。
他的骨灰埋在西班牙一位朋友家的枯井里,被堂吉诃德——这个他拍了半辈子却始终没有完成的文学人物的幽灵陪伴着。
本文转载自电影世界杂志
更多有关威尔斯的内容可阅读后浪出版公司新书《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本书整理自奥逊·威尔斯挚友尘封已久、首次披露的私藏录音文件。作为“仅凭广播剧配音就让全美陷入恐慌” “靠26岁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稳坐影史十佳之冠” “美国电影、戏剧界段子王”的讲故事的天才,晚年的他却艰难筹资、无片可开,本书记录了他在人生的最后三年,回忆生命中经历的事、经历的人所说的心里话。
谈话中,威尔斯倾吐了他的“愤怒之言” “无奈之言”“吐槽之言” “天真之言”。无论是影史名导、名作、明星、好莱坞寡头,还是各国总统、部长,无论是威尔斯的敌人,还是威尔斯的亲友,一个都不落下。“神段子”“金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奥逊·威尔斯语录
“
“尼克松就属于某种狄更斯小说里滑稽与恶毒掺半的反派人物,但他却成了如今这世道唯一一个说话还算有道理的人!这一点真让我受不了!不过,有里根这种人当靶子,随便是谁说起批评话来,听着都显得挺明智的。”
“他(里根)到哪儿都是一副神气活现的样子,就像汤姆·维克说过的:‘里根最让我喜欢的一点就是,他假起来很真。’他确实是这样,但他身上就是有着这种安全感,这是之前很多美国总统身上所欠缺的。即便是艾森豪威尔,最初他也说话结结巴巴的,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当好政客。”
“你很难喜欢上戴高乐这人。天哪,想想罗斯福当初是多么讨厌他。”
“布什是个讨厌鬼,烦人精,尤其是和戈尔巴乔夫相比。”
“作为德国式哲学家,萨特很优秀——像是晚期的海德格尔——但除此之外,他作为当代事件评论家所写的东西,政治的或是非政治的,绝大多数都是扯淡。”
“我一直都知道当初博尔赫斯并不喜欢《公民凯恩》,他说这电影拍得太学究了,我觉得用这词来形容它挺奇怪的,他还说《公民凯恩》是个迷宫,而迷宫里头最糟糕的就是根本没有出路的那一种,《公民凯恩》就是没有出路的电影迷宫。博尔赫斯是个半盲,永远都不要忘了这一点。”
”
“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希区柯克会受追捧……《后窗》是部愚蠢透顶的电影.”
“伍迪·艾伦在银幕上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为了治他自己的病。”
“《教父》是对那一撮废物子虚乌有的美化。”
“对于我的作品,你只有欣赏和不欣赏这两条路。”
“电影明星这种生物,本就和表演全无关系。有的情况下,他,或者她,恰好同时也是个伟大的演员;而另一些情况下,他们在演员里只能算三流。但说到底,电影明星就是能让你喜欢……”
“想要脱颖而出,就得假装自己是个同性恋。或者成为同志,或者装成个同志。劳伦斯(劳伦斯·奥利弗)用的差不多就是这办法。”
“他(亨弗莱·鲍嘉)只是个二流演员,真的。但他性格迷人,成功抓住了世人的想象。可他这辈子就没演过一场好戏。顶多只是差强人意。随便找段他念过的台词来听一下,你就明白了。”
“根本没人知道《乱世佳人》究竟是谁导的。”
“塔尔贝格是好莱坞历史上天字第一号恶棍……塔尔贝格发明了电影制片这活儿。他成功说服所有编剧,写剧本的事必须有他参与才行,因为他是个大人物……他还会让他们先干坐上三小时,然后才能获准见面,都是诸如此类的手段。”
“华纳兄弟公司的口头承诺,还不如写口头承诺的那页纸值钱。”
“东方世界,那就是美国导演的坟墓。他们所在的那个香格里拉,完全就是某个东方乡村俱乐部。”
“别人看电视喜欢换频道,我从不。我情愿看电视里的垃圾,也好过去影院看烂片,因为烂片会留在我脑子里,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忘记。万一烂片里头多少还有些亮点,那更会一直缠着我。谁会希望这种纠缠?”
”
END
拓展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