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谷歌大脑提出新型激活函数Swish惹争议:可直接替换并优于ReLU?(附机器之心测试)

2017-10-21 机器之心

选自arXiv

机器之心编译

参与:路雪、蒋思源


近日,谷歌大脑团队提出了新型激活函数 Swish,团队实验表明使用 Swish 直接替换 ReLU 激活函数总体上可令 DNN 的测试准确度提升。此外,该激活函数的形式十分简单,且提供了平滑、非单调等特性从而提升了整个神经网络的性能。


在该论文中,谷歌大脑团队所提出了 Swish 激活函数:f(x) = x · sigmoid(x),并通过基线实验表明其在绝大多数环境中可以替代当前比较流行的 ReLU 函数。不过在 Reddit 论坛上,该激活函数的性能与优点还是有些争议的,有的开发者发现该激活函数很多情况下可以比标准的 ReLU 获得更高的性能,而有些开发者则认为 Swish 激活函数并没有什么新意,我们应该关注于更加基础的研究。


Jean-Porte:我发现该论文要比 ELU 论文更加有意思。他们在激活函数空间上使用搜索技术,然后分析并执行一些试验。激活函数是十分重要的,自从 ReLU 函数流行以来,我们就很少在上面有比较大的进展,所以现在确实需要一批研究激活函数的论文以提升神经网络性能。


Turick:我们为什么不将该论文的创意结合早先提出的 SELU(缩放指数型线性单元),从而使 Swish 能实现自归一化而不需要使用使用批量归一化技术。如果我的推导没错的话,那么激活函数的形式就应该是 1.67653251702 * x * sigmoid(x)。


jbmlres:在《Sigmoid-Weighted Linear Units for Neural Network Function Approximation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这篇论文中,所使用的激活函数难道不是类似的结构吗?


inkognit:该激活函数和 Facebook 提出的门控线性单元(Gated Linear Unit/GLU)有点类似?


通过观察 Reddit 上热烈的讨论,我们发现开发者对该激活函数的性能有很大的争议。有研究者使用 TensorFlow 或 Keras 实现了 Swish,并且常规情况下平均测试准确度大约有 0.5% 的提升,而有的开发者更是质疑该研究是不是灌了水,如上 jbmlres 所说的论文确实和该论文使用的激活函数十分相似。对此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Prajit Ramachandran 在 Reddit 上的回应如下:


大家好,我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下面我会总结回应一些评论:


  1.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我们确实没有在文献综述中提及该篇提出了相同激活函数的论文。该误差在于我们没有彻底搜索相关的文献,我们真诚地致歉并很快会修改该论文。

  2. 如论文中所述,我们搜索了许多形式的激活函数,x*CDF(x) 确实也在我们的搜索空间中,当我们发现它的性能并没有 x*sigmoid(x) 那么出色。

  3. 我们也计划在使用推荐的初始化设置下实现 SELU 实验。

  4. 激活函数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深度学习的核心单元,即使激活函数只有少量的提升,但它也会因为大量的使用而获得极大的收益。ReLU 不仅在研究中十分常见,同时它在行业中也得到广泛的使用。因此替代 ReLU 对研究和产业都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希望该研究工作能为大家提供一组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并鼓励使用 ReLU 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至少可以尝试使用 Swish,如果大家的实验确实存在一些性能提升,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它替换 ReLU。最重要的是,使用 Swish 替换 ReLU 是十分便捷的,我们不需要为该激活函数修改神经网络架构和初始化等。


对此,机器之心也尝试使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测试该激活函数。我们测试的数据集是 MNIST,但因为一般情况下 3 层全连接网络就能获得 98.53% 的测试准确度,而这样的网络实在是太简单了,所以我们将其扩展到包含 10 个全连接隐藏层的神经网络。通过构建更复杂的网络,我们希望能增加优化和推断的困难,因此更能体现两个激活函数的区别。虽然增加模型复杂度很可能会产生过拟合现象,但我们只需要对比 ReLU 和 Swish 在复杂网络下的测试准确度就行了。


以下是扩展后的神经网络层级数与每一层的神经元数,通过这些参数,我们可以了解扩展后的神经网络架构:

  1. INPUT_NODE = 784          

  2. LAYER1_NODE = 500

  3. LAYER2_NODE = 500

  4. LAYER3_NODE = 500

  5. LAYER4_NODE = 500

  6. LAYER5_NODE = 500

  7. LAYER6_NODE = 500

  8. LAYER7_NODE = 500

  9. LAYER8_NODE = 300

  10. LAYER9_NODE = 200

  11. LAYER10_NODE = 100

  12. OUTPUT_NODE = 10


以下是定义推断过程的代码,在这里我们首先使用的是 ReLU 激活函数:

  1. layer1 = tf.nn.relu(tf.matmul(input_tensor, avg_class.average(W[0])) + avg_class.average(B[0]))

  2. layer2 = tf.nn.relu(tf.matmul(layer1, avg_class.average(W[1])) + avg_class.average(B[1]))

  3. layer3 = tf.nn.relu(tf.matmul(layer2, avg_class.average(W[2])) + avg_class.average(B[2]))

  4. layer4 = tf.nn.relu(tf.matmul(layer3, avg_class.average(W[3])) + avg_class.average(B[3]))

  5. layer5 = tf.nn.relu(tf.matmul(layer4, avg_class.average(W[4])) + avg_class.average(B[4]))

  6. layer6 = tf.nn.relu(tf.matmul(layer5, avg_class.average(W[5])) + avg_class.average(B[5]))

  7. layer7 = tf.nn.relu(tf.matmul(layer6, avg_class.average(W[6])) + avg_class.average(B[6]))

  8. layer8 = tf.nn.relu(tf.matmul(layer7, avg_class.average(W[7])) + avg_class.average(B[7]))

  9. layer9 = tf.nn.relu(tf.matmul(layer8, avg_class.average(W[8])) + avg_class.average(B[8]))

  10. layer10 = tf.nn.relu(tf.matmul(layer9, avg_class.average(W[9])) + avg_class.average(B[9]))

  11. return tf.matmul(layer10, avg_class.average(W[10])) + avg_class.average(B[10])  


随后我们将定义推断过程所涉及的 ReLU 激活函数转换为 Swish 激活函数。因为 Swish 的表达式为 f(x) = x · sigmoid(x),而 TensorFlow 自带 Sigmoid 函数,所以我们可以借助 tf.nn.sigmoid() 函数构建 Swish 激活函数:

  1. ac_1=tf.matmul(input_tensor, avg_class.average(W[0])) + avg_class.average(B[0])

  2. layer1 = ac_1*tf.nn.sigmoid(ac_1)

  3. ac_2=tf.matmul(layer1, avg_class.average(W[1])) + avg_class.average(B[1])

  4. layer2 = ac_2*tf.nn.sigmoid(ac_2)

  5. ac_3=tf.matmul(layer2, avg_class.average(W[2])) + avg_class.average(B[2])

  6. layer3 = ac_3*tf.nn.sigmoid(ac_3)

  7. ac_4=tf.matmul(layer3, avg_class.average(W[3])) + avg_class.average(B[3])

  8. layer4 = ac_4*tf.nn.sigmoid(ac_4)

  9. ac_5=tf.matmul(layer4, avg_class.average(W[4])) + avg_class.average(B[4])

  10. layer5 = ac_5*tf.nn.sigmoid(ac_5)

  11. ac_6=tf.matmul(layer5, avg_class.average(W[5])) + avg_class.average(B[5])

  12. layer6 = ac_6*tf.nn.sigmoid(ac_6)

  13. ac_7=tf.matmul(layer6, avg_class.average(W[6])) + avg_class.average(B[6])

  14. layer7 = ac_7*tf.nn.sigmoid(ac_7)

  15. ac_8=tf.matmul(layer7, avg_class.average(W[7])) + avg_class.average(B[7])

  16. layer8 = ac_8*tf.nn.sigmoid(ac_8)

  17. ac_9=tf.matmul(layer8, avg_class.average(W[8])) + avg_class.average(B[8])

  18. layer9 = ac_9*tf.nn.sigmoid(ac_9)

  19. ac_10=tf.matmul(layer9, avg_class.average(W[9])) + avg_class.average(B[9])

  20. layer10 = ac_10*tf.nn.sigmoid(ac_10)

  21. return tf.matmul(layer10, avg_class.average(W[10])) + avg_class.average(B[10])  


如上所示,我们先计算每一层的传播结果,如 ac_3 计算的是第二层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即第三层神经网络的输入值。然后再计算当前层的激活值,如 layer3 使用 ac_3*tf.nn.sigmoid(ac_3) 构建激活函数并计算激活值。此外,我们构建的列表 W 包含了所有层级间的权重,列表 B 包含了每一层的偏置向量,而 avg_class.average() 是模型中定义的滑动平均操作。


首先我们使用的是标准的三层全连接网络(784;500;10),这种情况下测试准确度为 0.9829。而后我们将其扩展到 10 个隐藏层以测试 Swish 的效果。以下展示使用 ReLU 激活函数的全连接网络测试准确度:


如上所示,增加到 12 层后测试准确度有所降低,这可能是超参数没有达到最优,且整个模型更难以迭代更新权重。我们一共迭代更新了 10000 步,且每次更新所采用的批量大小为 100 个样本,这两个超参数的选择是根据标准三层全连接神经网络而设定的。此外,我们发现当层级扩展到 12 层时,原有的学习率很容易使模型发散,所以测试这两个激活函数所采用的学习率降低了 100 倍(learning_rate=0.008)。其它的超参数如正则化率、学习衰减率、移动平均衰减率都保持不变。以下是转化为 Swish 激活函数后的训练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使用 Swish 激活函数的测试准确度比使用 ReLU 的高一点,但这个结果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至少我们可以说 Swish 在全连接神经网络中可以获得与 ReLU 相匹配的性能。原论文指出当全连接网络在 40 层以内时,Swish 只稍微优于 ReLU 激活函数,但当层级增加到 40 至 50 层时,使用 Swish 函数的测试准确度要远远高于使用 ReLU 的测试准确度。


该全连接网络也很容易扩展到超越 40 层的情况,但这么深的层级对于计算力要求较高,所以读者也可以在机器之心 GitHub 下载该测试代码并进一步完成测评。


测试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jiqizhixin/ML-Tutorial-Experiment/blob/master/Experiments/swish_test.ipynb


添加全连接网络层级主要只需修改三个部分:第一是权重与偏置项,如定义新的 weights12 和 biases12,并将它们添加到列表 W 和 B 中;第二是定义 inference 函数中继续传播的过程,如 layer12 = tf.nn.relu(tf.matmul(layer11, avg_class.average(W[11])) + avg_class.average(B[11]));最后是添加权重的正则项,如 regularazation=regularaztion + regularizer(W[11])。


除了全连接网络以外,原论文还详细对比了各种深度网络如 Inception-v4、MobileNet、Mobile NASNet-A 等,原论文表示新的激活函数总体上要优于传统的 ReLU 函数。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了谷歌大脑提出的新论文——Swish:一种自门控激活函数。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1710.05941


摘要:深度网络中激活函数的选择对训练过程和任务性能有很大影响。目前,最成功、使用最广泛的激活函数是修正线性单元(Rectified Linear Unit,ReLU)。尽管出现了很多修正 ReLU 的激活函数,但是无一可以真正替代它。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激活函数 Swish:f(x) = x · sigmoid(x)。我们在多个难度较高的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证明 Swish 在深层模型上的效果优于 ReLU。例如,仅仅使用 Swish 单元替换 ReLU 就能把 Mobile NASNetA 在 ImageNet 上的 top-1 分类准确率提高 0.9%,Inception-ResNet-v 的分类准确率提高 0.6%。Swish 的简洁性及其与 ReLU 的相似性使从业者可以在神经网络中使用 Swish 单元替换 ReLU。


2 Swish


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激活函数 Swish:


其中σ(x) = 1/(1 + exp(−x)) 是 Sigmoid 函数。图 1 展示的是 Swish 函数的图像:


图 1:Swish 激活函数


和 ReLU 一样,Swish 无上界有下界。与 ReLU 不同的是,Swish 是平滑且非单调的函数。事实上,Swish 的非单调特性把它与大多数常见的激活函数区别开来。Swish 的导数是


Swish 的一阶导和二阶导如图 2 所示。输入低于 1.25 时,导数小于 1。Swish 的成功说明 ReLU 的梯度不变性(即 x > 0 时导数为 1)在现代架构中或许不再是独有的优势。事实上,实验证明在使用批量归一化(Ioffe & Szegedy, 2015)的情况下,我们能够训练出比 ReLU 网络更深层的 Swish 网络。


图 2:Swish 的一阶导数与二阶导数。


如果 Swish 按照下列方式进行重新参数化,则我们可以看到它与 ReLU 函数的联系。

如果 β = 0,则 Swish 变成线性函数 f(x) = x。当 β → ∞,Sigmoid 更接近 0-1 函数(指示函数),则 Swish 更像 ReLU 函数。这说明 Swish 可以宽泛地被视为平滑的函数,非线性地内插在线性函数和 ReLU 函数之间。当β被设置为可训练参数时,内插程度可以由模型控制。我们称该变量(不包括 x 前面的系数 2)为 Swish-β。


Swish 的设计受到 LSTM 和 highway network 中使用 sigmoid 函数进行门控的启发。我们使用同样的值进行门控来简化门控机制,称为自门控(self-gating)。自门控的优势是它仅需要一个简单的标量输入,而正常的门控需要多个标量输入。该特性令使用自门控的激活函数如 Swish 能够轻松替换以单个标量作为输入的激活函数(如 ReLU),无需改变参数的隐藏容量或数量。


事实上,在 TensorFlow 等大多数深度学习库中只需更改一行代码即可实现 Swish 函数(Abadi et al., 2016)。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 BatchNorm(Ioffe & Szegedy, 2015),则应设置缩放参数(scale parameter)。由于 ReLU 函数是分段线性函数,一些高级别的库默认关闭缩放参数,但是该设置不适用于 Swish。在训练 Swish 网络时,我们发现稍微降低用于训练 ReLU 网络的学习率效果很好。


2.1 Swish 的特性


我们的实验证明 Swish 在多个深度模型上的性能持续优于或与 ReLU 函数相匹配。由于训练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很难证明为什么一个激活函数会优于另一个。但是我们认为 Swish 无上界有下界、非单调且平滑的特性都是优势。我们在图 3 中绘出了其他常见激活函数,这有利于讨论的进行。


图 3:常见的基线激活函数。


3 实验


本论文在不同的任务、数据集上使用不同的模型来测试主流的激活函数性能。如下表 1 展示了 Swish 与基线激活函数之间的对比,该表总结了 Swish 激活函数和各种主流激活函数在基线性能上的差别,这些对比结果是通过不同模型(Inception 、MobileNet 等)在不同数据集(MNIST、CIFAR 或 ImageNet 等)上使用不同激活函数而实现的。


表 1:该实验中,Swish 要优于其他激活函数的模型数量。其中使用 Swish 的模型性能普遍要比使用其它激活函数的模型性能高。


图 6:改变带有不同激活函数的全连接层级数时,其在 MNIST 数据集上的性能变化。以上取三次运行的中位数。


在我们的实验中,如果全连接网络的层级在 40 层以内,那么不同激活函数所表现出的性能没有显著性区别。而从 40 层增加到 50 层中,Swish 要比 ReLU 表现得更加优秀,因为随着层级的增加,优化将变得更加困难。在非常深的网络中,Swish 相对于 ReLU 能实现更高的测试准确度。虽然传统来说 ReLU 因为其梯度不会缩减(梯度消失问题)而表现出高效的性能,但现在 Swish 尽管有梯度缩减(梯度不为常量)现象,但其更适合训练深层神经网络。


图 7:改变使用不同激活函数的 ResNet-32 模型批量大小时,其在 CIFAR-10 数据集上的测试准确度。


Swish 在每一个批量大小的性能都要比 ReLU 激活函数好,这意味着两种激活函数的性能对比并不随着批量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我们还重点比较了主流激活函数在 ImageNet 多个架构上的性能,这些架构包括:Inception-ResNet-v2、Inception-v4、Inception-v3(Szegedy et al., 2017)、MobileNet(Howard et al., 2017)和 Mobile NASNet-A(Zoph et al., 2017)。所有架构都是为 ReLU 而设计的,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激活函数替换 ReLU,然后给定所有模型相同的迭代次数并进行训练,训练步数由 ReLU 基线的收敛来决定。


表 4:ImageNet 上的 Mobile NASNet-A,针对 top-1 准确率进行了 3 次不同的运行。


表 5:ImageNet 上的 Inception-ResNet-v2 的 3 次不同运行结果。注意:ELU 有时在训练开始时存在不稳定的问题,这是其在第一次训练取得较低结果的原因。


表 6:MobileNet 使用不同激活函数在 ImageNet 上的训练结果。


表 8:Inception-v4 使用不同激活函数在 ImageNet 上的训练结果。


表 4-8 的结果表明 Swish 的强大性能。Swish 在移动端模型上的性能尤其地好,在 Mobile NASNet-A 上的性能比 ReLU 高 0.9%,在 MobileNet 上的性能比 ReLU 高 2.2%。此外,Swish 在大部分模型上的性能都匹配或优于最佳性能的基线(最佳性能基线随着模型的改变而改变)。


5 结语


Swish 是一种新型激活函数,公式为: f(x) = x · sigmoid(x)。Swish 具备无上界有下界、平滑、非单调的特性,这些都在 Swish 和类似激活函数的性能中发挥有利影响。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专为 ReLU 设计的模型和超参数,然后用 Swish 替换掉 ReLU 激活函数;仅仅是如此简单、非最优的迭代步数仍使得 Swish 持续优于 ReLU 和其他激活函数。我们期待当模型和超参数都专为 Swish 设计的时候,Swish 还能取得进一步的提升。Swish 的简洁性及其与 ReLU 的相似性意味着在任何网络中替代 ReLU 都只是改变一行代码这么简单的事。


原文链接: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773epu/r_swish_a_selfgated_activation_function_google/


本文为机器之心编译,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

加入机器之心(全职记者/实习生):hr@jiqizhixin.com

投稿或寻求报道:content@jiqizhixin.com

广告&商务合作:bd@jiqizhixin.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