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干细胞生成方法有望治疗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近日,研究者们开发出一种提高干细胞生成效率的新技术,能够将包括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在内各种疾病患者的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目标是有朝一日能够应用于临床。
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将来自成人捐献者的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样(细胞)的方法,由此获得的细胞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stem cells,iPSCs)。iPSCs独特的再生能力使其成为一些疾病干细胞疗法的有力候选者。
将细胞重编程为iPSCs需要使用特定的转录因子,即能控制遗传信息转录率的蛋白质。这些特定因子被统称为山中因子,得名于2006年开辟iPSCs技术的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博士。
然而,这一重编程过程效率较低,限制了干细胞疗法的使用。对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新技术以攻克难关。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标题为“人原代成纤维细胞基于RNA的高效率重编程”(High-efficiencyRNA-based reprogramming of human primary fibroblasts)的研究中,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校区(University of Colorado AnschutzMedical Campus)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一种能够将患者皮肤细胞高效率重编程为干细胞的修改和改进方法。
研究者们使用各种因子组合来重编程细胞,包括将RNA分子中的mod-mRNAs和microRNA分子中的m-miRNAs组合以提高iPSCs的生成效率。
该团队还改进了将这些因子递送到细胞中的方法,以及细胞在此过程中的生长环境。
“很多团队曾试图通过识别新的调节子来提高重编程效率,”该研究资深作者之一Ganna Bilousova博士说,“我们没有寻找新的重编程增强子,而是利用RNA分子的多能性来调控重编程因子和microRNAs在细胞转化成iPSCs时的精确水平。令我们吃惊的是,对RNA分子加入时间和剂量的简单操纵即可影响重编程的效率。”
该研究作者们发现,他们改进的重编程协议适用于各种细胞,包括来自62岁高龄健康个体的细胞以及皮肤大疱性疾病和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患者的细胞。
该团队相信他们的新方法“解决了目前重编程技术潜在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可以为包括EB在内的严重疾病患者带来希望。他们希望能将这个新过程推进到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测试。
“目前EB没有有效疗法,而iPSCs技术为这些严重皮肤大疱性疾病患者提供了开发永久性干细胞纠正疗法的机会,”该研究资深作者之一Dennis Roop说,“我们在避免使用病毒载体而开发高效重编程方法方面取得的突破,这可能使得我们获得FDA批准,开展美国首个基于iPSCs的临床试验。”
原文链接:
https://epidermolysisbullosanews.com/2018/03/12/eb-cu-scientists-discover-better-method-generate-ipscs-stem-cells/
翻译:林萍萍
校审:曹文东/夏蓓
扫描二维码进行患者登记
欢迎投稿
邮箱:info@cord.org.cn
☟
小编微信:CORD17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