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审核评估 |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1234N”综合改革,守稳立德树人主渠道



 编 者 按 

学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进一步做好迎评及自建工作,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学校专题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学单位巡礼工作,持续分享各教学单位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第4期: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学院简介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原北京工商大学社科部的基础上成立,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同时为全校学生开设相关人文素质类公选课程。2022年6月,学院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8年12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与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合并组成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改名为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独立设置。



依据教育部下发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本),学院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研究生公共课教研室。学院下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党建研究中心、新时代人才思想研究中心、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研究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党政办公室等科研和管理机构,是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共建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研究方向稳定的教师队伍,9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资助入选者、北京市属高校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扬帆计划入选者等。


2006年学院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四个学科方向上招生。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政治洞察力、学术思辨力和写作表达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专门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注重专业素质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养成、注重知识结构优化的特色。


学院建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服务社会为引领,以理论宣传为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首都意识,坚持首善标准,服务首都建设,彰显北工商特色,着眼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力争成为地区引领、特色突出的北京市高水平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教学基地、理论研究学术高地、理论宣传思想阵地。




二、人才培养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学鲜明导向,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制定并实施“1234N”思政课综合改革方案




(一)强化顶层设计,树立“讲好课是思政教师第一职责”的鲜明导向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党委书记、校长带头示范讲好“思政第一课”,校领导深入思政课堂教学一线讲授思政课。落实新修订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不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各专业类课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由马院安排专业思政课教师与兄弟院系形成稳定的结对关系,方便开展课程思政的建设与交流;另一方面邀请各领域专家以沙龙、讲座等方式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备课指导,传递专业领域前沿知识。通过上述努力,学校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关注两大主体,师生“教”“学”活力充分激发


将“学生思政课成绩与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挂钩”、“与奖学金评定挂钩”写入学校正式文件。学校推免研究生管理办法规定:自2022级本科生开始,申请推免的学生,思政课成绩平均分须达到85分以上。申请综合奖学金的学生,思政课成绩均需在80分以上。此举充分激发学生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自觉,构建思政育人协同机制。近年来,学生依托思政课参加“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获得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评选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学生选择思政课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获得“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实践”专项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青创北京”2024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荣誉。

学校及时修订《一线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岗位补贴发放办法》,在基础补贴基础上,设置教学成果奖励补贴、教学效果级差补贴,进一步突出教学质量导向。学校在新修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基本任职条件》中,在思政课教师职称单列的前提下,把教师教学情况、发表高水平教学研究论文情况、发表中央“三报一刊”理论文章情况、参与理论宣讲情况纳入职称评聘标准,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激发教师钻研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的自觉。实施“1234N”综合改革以来,学院高质量建成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位教师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人主持北京市学校思政课青年名师工作室;2人获得2021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二等奖和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等奖、二等奖;2人在第十三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决赛获得三等奖。教师在“金课开讲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示范教学活动、北京市学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等中受邀授课,产生了较好社会影响。


(三)强化铸魂育人,“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成效突出


学校思政课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并优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三位一体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铸魂育人效果突出。


理论教学坚持“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思政故事教学法”三结合,重点在于推动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教师认知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提升课程质量。学院倡导的“问题教学法”获得北京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支持。“故事思政教学法”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资助。




实践教学紧紧服务“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区校共同体建设,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衔接。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3+1’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多元化、阶梯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周专题活动。建立10个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完成调研报告1400余篇,公开出版13本优秀调研报告集,调研成果获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论文评选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学校连续6年获得优秀组织奖。该项实践教学模式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连续举办8届“扬帆杯”实践教学优秀作品展评大赛,打造出广受同学好评的校园文化品牌。



(四)科学设置谋划,四方评价模式反映教学实效

    

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改变简单以学生打分为依据的评教办法,形成“领导评、专家评、同事评、学生评”的四方评价模式。依据思政课特点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以及四方评价具体实施细则,将课堂是否发挥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是否入脑入心等作为重要的观测点,科学确定各类教学评价的比重,形成多视角、多维度评价。2021年秋季学期以来,学院已将“四方评价”覆盖所有一线思政课教师,邀请校内外专家观摩课堂实录,问诊把脉,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计、提高教学水平。




(五)注重机制建设,多项措施为综合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出台并完善了包括青年教师导师制、“手拉手”集体备课制、集体观摩评课制、集体帮扶制、课堂激励制等多项保障措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指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纳入教学团队,为其成长发展提供指导。“手拉手”集体备课制指校内各单位“手拉手”、教研室之间“手拉手”、教师之间“手拉手”,开展多层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体观摩评课制指抽取教师课堂教学实录视频,进行集体观摩评课,学习先进、弥补短板。集体帮扶制指组织督导、专家定期开展集中会诊,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授课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制定提升方案,提出改进办法。课堂激励制指按照每位教师每学期2000元的标准设立课堂教学激励基金,用于课堂教学各项激励,激发课堂活力。





三、科学研究



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为重要抓手,推动学科建设和学院内涵式发展。制定学院科研提升计划,制定并实施教师和学生高水平成果奖励实施办法,设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为高水平成果的孵化和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近5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获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北京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北京教工委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大学生思想思政教育等项目近10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三报一刊上发文7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高水平期刊上发文近20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4份2人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人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青年优秀人才计划;1人入选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打造“问道玉渊潭”“网络思政论坛”两大学术品牌,得到国内学界、理论界广泛关注。其中,“网络思政论坛”已连续举办7届,有力地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传播,得到了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北京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四、社会服务



学院主动融入属地建设,积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牵头单位与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房山区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聘请20多位社会贤达、大国工匠、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杰出校友等为实践导师,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衔接。参与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建设,依托辖区内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10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案例,撰写教案40篇,领衔完成“传承背篓精神 坚持为民奋斗”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示范课的录制工作。高质量承办房山区庆祝中国成产党成立103周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阶段性成果展示会。与房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中小学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举办的“永远跟党走”大中小学思政课优秀教学课例征集展示活动中,学校收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并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学院依托教师理论优势,全面展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宣讲工作。于强教授担任央视《海峡两岸》栏目常驻嘉宾,为国家机关,北京市、各区机关单位讲授党课多场。学院教师担任北京市市委组织部、市社科联、房山区党的建设智库等宣讲团成员,面向社会各界宣讲、解读、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学院团队承担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年度智库重点研究课题,面向以外卖员、快递员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开展持续性、大规模的“万人大调研”。依托调研数据,撰写6篇高质量研究报告,呈送上级领导审阅。



思政课“1234N”综合改革立足于北京工商大学实际,调动全校资源,支持思政课建设,探索校内“大思政课”建设有益经验,形成校内各部门共建大思政课的良好局面。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先后对学校思政课建设进行了专题报道,肯定学校思政课综合改革成果。学校加大与房山区教工委、教委、教师进修学校、不同学段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首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大思政课”示范课程,为积极融入、服务属地建设,服务首都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媒体报道照片


- 往 期 回 顾 - 



审核评估|食品与健康学院:夯“食”育人根本任务,奏响“食院”育人强音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审核评估|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立德树人谱新篇 “产、学、研”一体创新培养模式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审核评估|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智能”聚力 ,“交叉”赋能,培育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来源丨教务处

编辑 | 曹薇 

学通社·曹孜孺、杨彦军

责编 | 吴慧中

审核 | 王远芳



官微发布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 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 欢迎关注

投稿邮箱:btbuwechat@126.com



点点赞


点分享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工商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