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云教授”的“魔法之旅”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8-09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民生赖之以兴,学问赖之以成,人才赖之以强。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是学校“三院两站一体系”新型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建设运营中的112个教授工作站覆盖了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作为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桥头堡”,多年来在站师生扎根祖国大地,谱写出了科技为民、科学报国的生动篇章。

        让我们跟随教授们坚实的足迹,走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分布图



李小云教授 云南昆明教授工作站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被誉为“云教授”的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来到了云南的最南端,第一次踏足西双版纳“河边村”——一个背靠热带雨林,天清气朗、风景秀丽的瑶族村寨。虽然那里可以被称之为一处天然氧吧,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极其不便。李小云教授长期从事扶贫政策和时间的研究,其团队在河边村的探索“实验”以政府为导向,以农民为中心,帮助着这个偏远落后的瑶族村寨逐步脱贫,走上文明富裕的康庄大道。

       有了河边村的治理经验,李小云找到乡村发展的痛点、难点,吸取以往实验的经验,在昆明市麦地冲村再次开启了“小乡村大变样”的“魔法之旅”。

       中国农业大学昆明教授工作站辐射昆明六村发展,其中实验示范区中的麦地冲核心示范区已于2021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

       两年前,麦地冲村的村民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个背靠九乡风景区、名不见经传的古朴小山村,如今已然成为了昆明市乡村振兴创新实验区的核心示范区,其中的奥秘等待我们一探究竟......

       一些人看来,李小云团队有着丰富的国外参与乡村建设经验,又在河边村取得成功,照章可循,没什么难度。

       “我们的探索之路是社会科学运用于乡村实践的过程,经验也是在实践中积累。河边村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基础,对于昆明市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的6个实验村,更应因地制宜,从城乡互动、城乡融合方向,选准产业。”李小云如是说。

       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主要是实验立足乡村实际,按照产业增值收益留村哺农、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村政服务体系和乡村善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处置盘活、新农人新乡贤新村民培育、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组织动员8大机制开展。

       对此,李小云介绍到,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农大在6个实验村分别建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教授工作站,团队成员20余次深入村庄为当地提供智力支持。


✦ 产业盘活机制 ✦

【当地村民潘云春的记忆】

“以前的麦地冲到处都很脏、很乱、污水遍地流,哪里都能看到家禽的粪便。”



改造前的麦地冲村


        麦地冲村是一个典型的西南山村,山多地少,水资源不足。

       村长说:“麦地冲水田很少,过去主要在山上种玉米,后来年轻人外出务工,种地的也少了。”但由于麦地冲村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气候宜人,距九乡风景区3.5公里,距三脚洞风景区1公里,距九乡集镇2公里。政府利用发展旅游的资金在麦地冲山下那片唯一的水稻田里种植了彩稻发展起了农旅观光,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改造后的麦地冲村彩色稻田


       但是村里既没有服务设施,也没有经营机构,所以没有形成农民受益的新业态。即使有了彩稻田,但受制于村中有限的接待能力,没有优良的住宿条件,餐饮也只有搭建临时帐篷时提供,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那么面对如何将麦地冲村打造成具备接待能力、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村庄等种种难题,李小云团队便有了“利润留村庄,房舍变客居”的发展思路,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处置盘活机制
李小云教授在麦地冲与村长协商村庄规划


【实实在在的案例】

专家团队改造的第一个民居——村民黄远建家的烤烟房,25平方米左右,高7米左右。这间烤烟房已经闲置了两三年,濒临倒塌。

       李小云团队对麦地冲村闲置宅基地、农房情况进行全面摸底,50多间烤烟房和众多闲置的牛圈、猪圈等,成为了盘活乡村的支点,麦地冲村村民股份公司的经营者之一潘云瑞介绍,“麦地冲村以前种烟草,家家户户都有烤烟房,但前些年,村集体建设了现代化的电烤烟房,原本的烤烟房就闲置下来了。通过流转,由村集体统一改造为示范民宿区,并成立创业公司,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并对这里数目众多、特色鲜明的古民居开始改造提升和开发利用,把这些闲置的老屋变成乡村的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

       经过努力,先后打造了“彝家欢歌”等多个主题田园景观,彩色水稻上架央视慢直播跃升网红打卡点,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麦地冲村改造前的烤烟房


       这些特色明显的烤烟房,既有传统建筑的特点,也记录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这吸引了很多村民投入其中。到2021年6月正式开业时,第一批客房改造完成投入运营,同时还有十多间房屋在改造之中。


烤烟房改造为“七彩梦乡”民宿


      看着村里由烤烟房、牲畜房改造而来的民宿、水吧、餐厅,麦地冲村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寇存林对村子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


✦ 留村哺农与乡村CEO ✦

李小云对话王石,乡村振兴需要赋能人才与产业兴旺


       但其实,乡村振兴工作并不容易,尤其是发展乡村产业,经营是个难题。李小云提出了“产业增值收益留村补农机制”,动员农户入股成立经营此类资产的运营公司,实现乡村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同时,李小云团队,在麦地冲村的实验中,还设计了一个针对性的环节——培养乡村自己的CEO


       李小云介绍,在麦地冲实验工作的展开过程中,团队和村里的干部一直在寻找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看看谁愿意回来创业。最后,四位在外打工、有中专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到麦地冲建设的团队,他们全程参与了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并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与此同时,团队通过多种方式,对这些年轻人进行了经营、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使得他们成为了“乡村CEO”


       “乡村振兴不是建设所有的村庄,也不是把所有的青年人都弄回到村里来,而是让愿意回来的回得来、留得住。”李小云说道。


       “即使他们在村里可以挣到很多钱,我不能肯定这几个年轻人会一直坚守在麦地冲。我和他们很熟悉,能察觉到他们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那种向往。这其实恰恰是埋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对乡愁隐隐的纠结,也是我提出的建设乡村现代化道路上必须面对的困境。乡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需要乡村。”


      “城市和乡村不应该对立起来,而应该成为互嵌的融合体。”这是李小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心里话。



“七彩梦乡麦地冲”的成功打造,成为可迅速复制的成功经验。从西山核桃箐,到宜良马蹄湾;从晋宁沙堤到禄劝翠华……以彩色水稻景观为代表的创意景观农业在昆明遍地开花。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也因稻田景观打造加快步伐。从喧嚣中觅得宁静,于田野中收获财富,城里人和村里人一同拥有“向往的生活”。

初春未入夏,此时的昆明已经骄阳渐炙,小小的乡村已经焕然一新,昆明教授工作站的意义重大,我国其他的小乡村“脱胎换骨”的那天也指日可待。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昆明教授工作站


负责人:李小云教授

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简介:在昆明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的框架下,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李小云教授团队自2019年开始与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开展“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创新试验区”合作共建,助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合作。2020年经评审,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省昆明市正式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立足于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创新实验示范区,围绕“产业增值收益留村补农机制、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村政服务体系和乡村善治机制、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处置盘活机制、新农人新乡贤新村民培育机制、到村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和发挥农民主体组织动员机制”等八大机制,制定了六个村庄的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建设方案和工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打造六个特色示范区。2022年,李小云教授云南昆明教授工作站被评选为“2021年度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授工作站”



来源 |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编辑 | 郑诗盈责编 | 于哲 姜萍萍 高云霄  



往期回顾

RECENTLY RELEASED

今天这个日子,她讲给你听

19个,整整齐齐!

战斗在疫情防控的“上甘岭”

快来!200+岗位虚位以待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