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前,这个专业全国首次建立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2-08-09


我国农药学创始人——黄瑞纶先生


黄瑞纶先生


人物介绍

黄瑞纶(1903-1975),我国著名教育家、农业化学家,我国农药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植物性杀虫药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1903年出生于河北任丘,1928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3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50年后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土壤农化系主任。曾任中国化学会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等社会职务。1956年,黄瑞纶先生与时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的陈善铭先生首次代表中国出席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植物保护会议;他是我国最早关注农药对环境影响的科研人员,并开创了农药残留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倡导应将农用药剂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于195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药学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农药学高级人才。黄瑞纶先生毕生奉献给了我国农业教育和农药科学事业,并为农药生产与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瑞纶先生铜像



黄瑞纶先生书法


粮食,乃立国之本。70 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稳定粮食生产和供应是头等重要的国计民生大事,是整个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950年代面对严峻的粮食短缺局面,我国仅有作为卫生杀虫剂使用的DDT实验性生产装置和相关粉剂产品,以及由15种无机或矿物源产品(如硫酸铜、硫磺、氟化钠)制成的粉剂、乳剂、水剂、油剂、毒饵、涂虫胶、蚊香、种子处理剂和烟熏剂等,而我国农药合成工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尤其是有机合成农药更是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下,我国农药生产及使用不得不自力更生。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需要,以及当时农药工业基础和研究尚为薄弱,而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以及新兴的农药厂等均急需农药学专业人员,黄瑞纶先生开创性地提出应建立农药学学科,并在原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设立了农药学专业,开展专门的农药学研究。在黄瑞纶先生等老一辈教育家和农药化学家的带领下,农药学专业逐渐发展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也为新中国陆续培养了大批农业急需的农药学专门人才。

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教育部召开全国(43所)农学院院长会议,研究教改的问题。根据该会议精神,北京农业大学将原来的11个系调整为6个系,设置9个专业,并同时改为按专业招生及培养人才(参见表1)。其中,土壤肥料系和农业化学系合并为土壤农业化学系,下设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和农药学专业。



据中国农业大学校史资料显示,1952年10月21日,学校将上述调整方案呈文教育部,并于10月30日正式获批。调整后6个系的正副主任名单中,黄瑞纶任土壤农化系主任,叶和才任副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农业大学是国内唯一专门培养农药学人才的学校,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研究生,同时开展了农药合成、分析及应用等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我国第一个农药学专业的建立,离不开黄瑞纶先生的倡议和奔走。黄瑞纶先生的学生张文吉教授在回忆恩师时谈到:“黄先生在学界是泰斗级人物,不但在北京农业大学,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农药学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面特别广,没有很深厚的、广泛的知识底蕴,是很难驾驭这样一个学科的。

黄先生的业务水平过硬,提出的很多科研项目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前瞻性非常好,综合性也很高。他的工作能力也特别强,能组织当时学界各方面的领军人物,让他们参与到农药学学科的建设里来。”

在种种困难和压力之下,黄瑞纶先生扛起了建立中国首个农药学专业的大旗。在他的带领下,农药学专业逐步聚集了农用药剂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农药毒理以及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众多教师。黄瑞纶先生用自己强大的专业实力和人格魅力,将独具特色和不同个性的各位专业老师团结在一起,让农药学学科从无到有,并最终不断发展壮大。



来源 | CAU青春理院
编辑 | 王欢
责编 | 于哲 姜萍萍 郝宇龙
支持 | “双一流”文化建设项目


往期回顾

RECENTLY RELEASED

5项,签约!

对话中国农大院士,养殖业节粮怎么做?

为了ta的20年,中国农大学报出专刊纪念!

“薇”风拂面赏“荷”颜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