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知道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3-01-27

9月6日,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发布。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获得殊荣。“我虽然在教书育人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但是离党和人民的期待还是有差距的。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一种使命。”康绍忠坦言。
耳顺之年的康绍忠,乡音未改,鬓毛已衰。回首三十八载从教生涯,他缘何走上三尺讲台?为何扎根大西北?有着怎样的育人心经?怀揣着这些迷思,记者对康绍忠进行了专访。康绍忠院士访谈视频



源头活水




“如果不上大学,我可能是一名乡村教师。”1978年7月,16岁参加高考的康绍忠考出了桃源四中的最高分。

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桃源县公社联校校长找到他的父亲,希望这位记忆力超群的年轻人到涌泉中学当代课老师。少年时的康绍忠过目不忘,把毛主席语录背得滚瓜烂熟,作为典型在100多位中小学教师面前背诵是全县的一段佳话。这让校长对他印象深刻,瞅准了他是个教书的好苗子。

大学时期的康绍忠

而康绍忠早就立下志向。桃源县,地处鱼米之乡的湖南省,这里物产丰富,不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还是全国有名的水利建设先进县。从小就和老人一起参与水库、水渠、排水站等水利工程建设的“半工半读”体验,让康绍忠深信:把水用得好,庄稼才能长得壮!

一次,他在学校邂逅了一张招生海报,海报上描绘的高压输电线和水坝的场景让他既熟悉温暖又满怀憧憬。那年8月,他被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录取。

当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是610万,录取的人数仅有40.2万。多少农村孩子希望就此改变命运,实现鲤跃龙门的华丽转身。很多人填报志愿时都避农唯恐不及,不愿意选择带农字的专业,生怕被人瞧不起。而康绍忠却坚定跃入“农门”。他说“我对这个专业并没有偏见,因为当时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学习水利知识为发展农业生产作贡献。”从那时起,他就抱定了学农兴农的志向。44年来,从未改变!

学以致用为家乡常德的农业水利建设出一份力,是他朴素的职业规划。为了最初的梦想,康绍忠并不满足于大学课堂上的书本知识,他主动涉猎《农田基本建设规划》《机电排灌设计手册》等一系列课外读物,为的是尽早熟悉农业水利工程技术,时刻准备投入工程设计实践一线。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7841班全体同学毕业留影

(三排左三是康绍忠)

四年的大学教育对他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1982年,他打算对农田水利与土壤物理、农业气象学和作物学相交叉的领域深入研究,于是报考了西北农业大学农田灌溉专业研究生。

1985年毕业时,高校师资青黄不接,于是他选择留校任教。“我理解,是时代的需要让我走上了这个岗位。”

研究生期间博士答辩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求学时代的恩师是他看齐效仿的标杆;前辈的言传身教是他反躬自省的镜子。

“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信仰,爱国奉献。”他没有忘记,1985年6月30日,入党那天,研究生导师、入党介绍人熊运章的叮咛。

“年轻人要敢想敢创新,敢向老师挑战,敢跟老师讨论。”他没有忘记,1982年的那个午后,教育世家出身的茆智在那张大号办公桌前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的教诲。

“大家都发了,也给这位同学一份吧!”他没有忘记,1981年的那个深秋,在农田水利教研室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张蔚榛看到唯独学生身份的他没有油印资料时的言语。

“小康,40岁以前要集中精力在学术前沿探索,打好学术基础;40岁以后要多思考解决宏观和区域问题,更多地面向国家需求。”他没有忘记,良师益友雷志栋的嘱托。

……

康绍忠回忆讲授的第一堂课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学界泰斗的殷殷良言,资深院士的切切期盼是他奋斗拼搏的源源动力。1993年,31岁的康绍忠破格晋升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授,1994年入选了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1997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滴水成海




石羊河是熔铸了康绍忠生命体验的记忆之场。每每想起这里,种种画面浮现在眼前:烈日下农田里的汗流浃背、凛冽寒冬里的瑟瑟发抖、遮天蔽日的飞沙走石……“我深感需要将这千般滋味汇聚,与石羊河一起永远流淌。”

石羊河流域,地处祖国大西北,这里干旱少雨,水源紧缺,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1995年9月,受邀故地重访石羊河。放眼望去,流动的沙丘、枯死的树木、干涸的青土湖、荒漠化盐碱化的土地,到处是沙进人退、断壁残垣的景象。曾经探访过的东渠乡大号三社,村民因缺水而背井离乡,已经由130多人锐减至21人。

“这里更缺水,生态更脆弱,更需要科学技术!”康绍忠的心被深深刺痛,他下定决心为石羊河做点事,“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康绍忠团队在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

言既出,行必果。

三个月后,他主笔的论文《河西石羊河流域高效农业节水的途径与对策》发表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年的第一期上,对该地区农业节水高效利用做了深入思考。

1997年,他带领团队在小坝口灌溉试验站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和田间试验。从此,先后开展了40多项野外定位科学试验,积累了1000多亿组宝贵的试验数据。

2003年,他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始对全流域水资源转化和高效节水进行研究。

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成立,成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实施的重要支撑。此后,入选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技术示范的综合平台。

经过不懈努力,康绍忠带领团队使石羊河流域的用水效率得到了整体提升,重现了“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的盎然景象,全流域450多万亩农田实现了流域整体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益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在甘肃、山西、陕西、新疆、宁夏、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推广应用,年节水1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40万个标准游泳池。

“科学成果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期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康绍忠时常这样激励自己。

成绩源于积累,也来自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现在的年轻人仍然需要。虽然中国的GDP已是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并不靠前,躺在幸福生活里不奋斗?我觉得不行。”艰苦奋斗,是康绍忠挂在嘴边的高频词,是石羊河精神的基石,也是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家国情怀的元气。

俯瞰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

在康绍忠的带领下,一批批学生踏上石羊河这片热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体味着刻骨的艰难,奉献着似火的青春。师生们吃的是西瓜泡馍,喝的是苦碱水,十多天才能洗一回澡……尽管生活起居没有一样如意,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吓退,反而愈发坚韧。

2012级博士生王振昌回首在石羊河的岁月,动情地说:“在那里,我们学会了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学会了互助互爱、坚持勇毅!有了这些品质,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呢?”

2016级硕士生史碧娇想起在石羊河的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日子,坚定地说:“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传承,这是青年学子最不应该摒弃的精神!”

2018年,康绍忠团队创建的“五链环”野外综合实训平台与“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国内16所高校23届396名博硕士研究生和400余名本科生,培训了18个发展中国家及国内的相关技术人员与农民12040人,他们如水滴一般,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水问题,汇入大江大河大海。



善水润生




“善水润生”是康绍忠办公桌前挂的一幅书法作品,俊逸清秀,神气畅然。他每每抬头都能看到,也时常品味着教书育人之道。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康绍忠觉得,只有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教师才能有端正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吃苦的精神。

研究生送给康绍忠的教师节礼物

2021年教师节,康绍忠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研究生们捧来的一张卡通照片。正中间是他和他爱人的卡通画像,研究生们围绕左右,其乐融融。他对照片正上方写的“We are family!”有种特殊的感觉:“如果孩子们在老师周围能感受到家的温暖,那一定会幸福的成长!”

康绍忠认为教书育人要有“五颗心”

“教书容易,育人难。”

2008年6月26日清晨,早起在实验站散步的康绍忠发现一个学生在独自做着试验,一会儿要控制水,一会儿要观测,来回来去的跑。看他很匆忙,康绍忠主动走上前说:“你去控制渠道补水,我来读水位计。”然后就趴下身子观测。

多年以后,已经在长江科学院工作的姚立强常常想起这一幕,“康老师俯身帮我读取水位的背影是最亮丽的风景。那一刻所有的倦意都消失了。康老师把我们都当成他的孩子一样呵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会让学生如此难忘,康绍忠没有想到,他想的只是做好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

学生失恋,耽误毕业,他想尽办法开导,只为他有一个好前程。

学生丧父,远嫁他乡,受邀出席婚礼,他推掉重要安排,奔赴现场见证幸福,只为她能感受到父爱般的温暖。

学生迷茫,遇到困难,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他会指点迷津,只为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有一颗柔情似水、爱生如子的心!

爱学生,但不是溺爱学生。只要他在学校,就会在上午8点半前到研究生学习室去看一看,如果发现谁还没有来,就会在微信群里提醒一句“现在已经8点半了。”

康绍忠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督促提醒上,还表现在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教导上。一次,他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两名同学的作业竟一字不差。有些恼火的他把两人找来让他们说清楚,如果不说清楚,就都判定“不合格”。抄袭的同学承认了错误,把作业重做了一遍。后来再也没发现抄作业的情况。“康老师看论文很细致,包括参考文献,都一段一段的看,发现问题就给我指出,他说这是做科研的态度。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并且努力践行。”2021级博士生鲁笑瑶认真的说。

“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学生认可你,更高兴的事呢?”康绍忠欣慰的笑着说。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他先后指导硕士生78人、博士生76人,2人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42人已晋升为教授。他带领团队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唯一的特等奖, 为在艰苦环境下培养顶天立地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示范样板。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康绍忠因水结缘成为师者,也在师道中品味水的美德:水,兼容并蓄,如师者之承;晶莹澄澈,如师者之心;善利万物,如师者之行;刚柔相济,如师者之法。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于哲

视频 | 于哲 孟祥慈 孙悦 郑佳敏 陈唯依 杜怡然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欧阳永志

编辑 | 李若水

责编 | 于哲 姜萍萍 张黛眉




往期回顾

RECENTLY RELEASED

全能辣椒酱的“前世今生” 
11个,全部入选!

什么课堂,如此火爆? 

 喜报!1个团队、7名教师获奖!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