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大这个项目,国务院新闻办官网转发!

走向国际的 中国农业大学 2023-09-28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方网站转发我校在坦桑尼亚实践项目“小豆子,大营养”。

“小豆子,大营养”是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于2021年6月启动的联合实践项目,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指导当地居民“从种黄豆到磨豆浆”。该项目通过玉米大豆套种的方式,使土壤更肥沃,可以完善当地的营养结构、发展食品加工业、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同时向当地农民传授豆奶、素肉、豆面等大豆副产品的制作技术,引导农户从简单的家庭作坊向规模化食品加工发展转型,促进大豆完整价值产业链的形成。

自2011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政府、苏科因农业大学组建联合团队,先后在佩雅佩雅村、慕泰果瓦辛巴村等十个村庄开展村级减贫示范项目,分享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减贫脱贫经验,探索出了“小技术 大丰收”的模式。在未来,更多像“小技术 大丰收”“小豆子 大营养”这样的新型南南合作项目,将继续把中国“平行经验”带到全球发展需要的地方。


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农大在行动

一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长期深耕国际发展与南南合作领域,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促进国际发展合作方面采取了系列行动,产生了广泛的政策影响、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

2023年7月9日-11日,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习近平主席向论坛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成果在国际社会取得积极反响。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农大在本次高级别会议的筹办、组织和专业解读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闭幕式上,孙其信校长向与会嘉宾系统介绍了学校在全球减贫、国际农业合作与全球发展治理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丰硕成果,并展示了我校承办第一平行分论坛所取得的两项具体成果,即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中国如何贡献全球公共品体系转型》和发起搭建亚非共享发展知识平台的倡议,展现了高校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推动国际发展合作的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了我校高度的政治站位、强烈的责任担当和精湛的专业能力,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专函致谢。同时,我校沉潜非洲十多年开展的玉米密植增产项目继入选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九项工程”之后,再次进入本次高级别会议出台的《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首届高级别会议北京声明》,即“推广建设农业发展和减贫示范村”。

作为本届高级别会议的重要活动之一,我校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球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主办“全球公共品体系中的减贫与农业:南南合作与中国贡献”第一平行分论坛。我校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中国如何贡献全球公共品体系转型》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减贫和农业发展的经验要素,分享了对全球公共品内涵与机制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高级别会议分论坛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相关新闻与专家观点陆续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国家主流媒体上发布。

作为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核心智库单位,我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长期关注国际发展、全球减贫与国际农业等前沿议题,为国合署提供了多次政策咨询和技术性支持。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发展研究的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积极发挥高端智库支撑的作用,为国家政府部门及国际机构在重要国际论坛传播全球发展倡议核心理念、解读重点合作区域、表达立场等方面做出决策参谋,进而为中国引领国际发展合作、增强全球南方的声音、最大程度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凝聚全球共识贡献高校智库力量。

成立专门高端智库 

    多维度开展相关工作    

2017年,依托前期的研究交流成果和学术积累,学校专门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作为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相关领域新学科建设和智库平台,培养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人才,承担前沿智库工作;2019年,成立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并在5年的时间内将其打造成了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智库。学院自成立之初就被纳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四家核心智库成员之一。

发表高端智库报告

   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做贡献   

2019年在BAPA+40

发布《中国对南南合作的贡献:案例与启示》报告

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亚洲减贫报告2020》

李小云教授团队研究人员积极从事国际发展合作相关研究,并利用联合国等具有高影响力的国际机构平台发表系列高端智库报告。2018年以来,该团队曾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第二届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以及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等国际重要平台上发布高端智库报告。其中,《南南合作评估框架》《中国对南南合作的贡献》《消除绝对贫困 中国的实践》《亚洲减贫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中国如何贡献全球公共品体系转型》等报告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和共鸣。

广泛建立合作关系

    倡导主持发展网络    

为更好支持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事业的开展,中国农业大学鼓励支持国内国际发展研究人员和团队积极与国际高端智库进行交流合作,跟踪对接国际发展前沿议题,增强中国国际发展学者在国际上集体对话的能力和机制,有力地促进民间的智库交流。中国农业大学与英国国际发展研究院(IDS)、中德可持续发展中心(IDOS)、盖茨基金会、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多家国际机构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

2012年,中国农业大学发起成立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为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举办公共讲座40余次,支持研究课题30余项,为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和交流能力做出贡献。该网络与印度、巴西、南非国家的智库共同发起成立南方智库网络(NeST),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结构转型的讨论创造机会。

跟进发展重要议题

   积极发挥咨政辅政功能   

为我国更好参与2022年G20峰会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讨论,受财政部委托,形成了关于粮食安全问题各种观点简报18期,并对于G20峰会前期准备文件中事关我国重要利益关切的事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判,提出了背景资料、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很多成果被纳入谈判文件和相关材料,为中国参加G20峰会农业和财政双部长会议和G20峰会关于粮食安全议题的相关谈判提供了专业支持。

为助力国家更好的开创国际发展合作新局面,中国农业大学受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委托,提供了关于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GPEDC)的相关材料及2022年GPEDC日内瓦峰会的相关背景和重要议程,并就中国参会的具体模式和讨论议题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建议,为国合署的成功参会打下了基础。这些活动体现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学科和智库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相关部门专门致函给学校表示感谢。
面向国家全球发展人才需求,中国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全球化人才培养,通过顶层设计集中校内外培养资源,在现有专业培养体系基础上搭建教学与实训平台,努力探索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质、国际视野和涉农外事专长的人才。

与全球伙伴发起青年领袖计划,以青年引领发展。2018年起,我校与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UNOSSC)、世界银行(WB)、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SIIS)等全球伙伴,发起“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发展青年领袖计划(YLPA),面向发展中国家农业部政府官员和业界领袖,培养“一带一路”/南南合作青年领袖们的全球视野、发展领导力和实地发展经验提升,助力缩小全球发展差距,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专业+外事”,培养研究生成为全球发展优秀后备人才。2019年起,我校通过部校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研究生农业外事管理能力提升学位+项目,已成功举办五期,累计培养近300名优秀研究生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掌握专业知识和国际化工作技能。项目得到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相关领导的赞誉,并多次受邀在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组织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大会上进行全国分享,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组织的全国案例,项目学员在全球发展领域一线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院所进行实习实践,成为参与全球发展的后备力量,已有学员陆续留在相关国际组织任职。

提升本科生全球胜任力,培育未来青年领袖。我校本科生国际化素养提升项目持续支持本科生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提升,以跨学院选拔、跨学科合作、跨地域实践、跨文化交流为实施理念。2022年,我校开展“全球农业青年领袖项目”等培训项目,助力学生走进全球舞台,引领未来全球发展。

开展留学生项目,推动“一带一路”青年培养与交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先后打造了“中非绿色农业”项目、“中非科技小院”项目、“中泰农业食品科技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中非农业合作1+1”项目和“丝绸之路”项目等专项硕士班,致力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来华留学人才。积极创新留学生培养方式,制定跨学科导师制度,极大提高了留学生培养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注重实地实践学习,为学生创造国内、海外实践活动,包括参加高端论坛研讨、前往校外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考察实习等,推动中国发展经验与生源国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农大方案和农大智慧。

一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在推动非洲粮食安全、提供全球粮农公共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密植技术、扎根非洲

   化解非洲粮食安全的单产难题   

2010年,中国农大李小云教授在世界银行坦桑国别办公室工作期间,参与国际援助体系与坦桑政府共同推动的“坦桑南部粮食走廊建设”的可研论证工作。期间,他深入该走廊的莫罗戈罗(Morogoro)、伊林加(Iringa)和姆贝亚(Mbeya)地区乡村调研,发现种植密度(而非资金)是非洲单产难以提升的根源。2011年,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支持下,李小云团队选定莫罗戈罗省佩雅佩雅示范村,针对当地农民没钱买化肥的情况,设计了以合理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保墒为核心,不施化肥的“旱作密植增产技术”。为了让村民改变随意估算株距行距的做法,团队专门制作了“播种绳”,以确保农户可以比较便捷地按35×75厘米的行距种植,并方便后续田间作业。

通过改广种薄收为“集约化、劳动密集”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推广员、当年唯一的示范户毕尚噶(Bishenga)取得了大丰收,亩产达400多斤。第二年,村民们开始广泛采用这一技术,普遍增产2-3倍。种植农业的良好前景吸引了众多男性返乡就业。2018年,在科技部项目资助下,团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坦桑合作实施“千户万亩玉米增产增收示范工程”,与当地高校、政府和农户合作,在莫罗戈罗省7县10村帮助1,432名目标农户实现了玉米增产。


减缓贫困、共同致富

    摆脱非洲农业发展“悲观主义”   

从一人先行到万亩良田,该项目完成了中国密植技术和绩效管理机制向坦桑平行分享、落地生根的过程,得到了当地政府、民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获得了联合国南南与三方合作多项最佳实践奖项。基特特(Kitete)村民菲基利·基萨伊罗(Fikiri Kisairo)表示,玉米增产、收入提高后,他可以供两个孩子上学,还买了用于出行和运输的摩托车。狮子村(Wa Simba)的阿达姆(Adam)在采用中国技术后,家中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花了300万先令新盖了三间房,并有了多余资金收购玉米到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农贸市场出售,成为村里比较富裕的农户。莫罗戈罗省前省长秘书欧内斯特·慕康果感叹,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像中国学者这样,频繁进入普通农家,进入一块块农田,不仅以适用技术带动了玉米增产,还撬动了政府对莫罗戈罗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2021年,在“非洲丰收十年”小技术大丰收10年成果现场会上,我驻坦桑大使馆官员、莫罗戈罗省长、坦桑苏科因农业大学和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专家,都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丰衣足食、勤劳致富”等中国价值观在增进互信的过程中深入非洲百姓的内心。

同舟共济、激发活力

   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韧性   

十多年来,中国农大师生通过参与项目、海外实践、田野研究等方式,与坦桑近距离接触。中国专家“会一起下地干活”,与村民干在一起、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特别接地气。当地人亲切地称李小云教授为“Professor Li”,李小云则管当地人叫“Rafiki(好朋友)”。项目团队利用有限资金亲力亲为,为村庄修建办公室,改变了村民没有正式议事场所的情形。玉米增产竞赛、最佳农业推广员比赛等活动,激发了村民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不少坦桑尼亚留学生来中国农大进修,实地游历中国乡村,回到非洲后成为政府官员或农业技术骨干。中国农大和坦桑尼亚合作方在微信上建了一个名为“We Do It”的群,以“云上南南合作”的方式继续跟踪项目、提供必要的协助,使产量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也能够保持甚至增长。

未来的中国农大

将载着这份患难与共的真诚

继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位教育

技术培训、联合研究等方面

巩固成果,提升可持续韧性

为全球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 |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统筹 | 杨宇桐

编辑 | 宋梦洁

责编 | 武慧媛 姜萍萍 吴笑含 陆岩博文 郑诗盈

支持 | 学校“双一流”文化建设项目


设为星标

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叮~来一份假日限定版CAU

首个分析报告,出自中国农大!

首位!全票通过!

这群农大人,认识认识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