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一直坚持!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3-09-28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德才兼备,呕心沥血,把知识传给学生

不惧风雨,深潜躬耕,把年华献给科研

四十余载传道授业解惑

廖小军教授从未停止脚步

新世纪以来

更是不断奋斗、大胆创新

他带领的“果蔬加工教师团队”

交出了新时代的满分答卷

2022年

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持续建设  薪火相传

“果蔬加工教师团队”自1983年创建以来,始终饱含热情,代代果蔬人薪火相传,辛勤耕耘,在果蔬加工的领域深耕不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果蔬人才。

90年代末期开始,团队致力于苹果加工,面临苹果产量高、品质好但是商品性差、外观差不利于出售等问题,团队开始攻坚克难,突破了苹果加工的技术问题,解决了苹果浓缩汁的褐变、果胶的高效提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等问题,使得我国的苹果加工从小而弱的局面,改变为大而强,年均出口的苹果浓缩汁占全球的60%-70%,减少了损失和浪费,大大提高了果农的收入。

2002年开始,团队致力于番茄加工工艺和技术创新,突破了番茄酱、番茄粉的关键加工技术、番茄红素高效提取和稳态化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能。经过20年的培育,新疆番茄加工产业已成为全国番茄加工业的重要力量,番茄酱成为新疆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番茄业已成为地域经济和万众关注的红色龙头产业。

回顾团队超高压技术的研究历史,从1997年廖小军教授提出“超高压”概念,到2001年开始开展科学研究,到2010年建成了建国以来第一条超高压生产线,超高压技术开始产业化发展,再到2015年超高压技术开始标志性推广,廖小军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设计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压加工装备,并将其应用于NFC果蔬汁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系列超高压NFC果蔬汁加工工艺。2016年,研究团队在原有超高压NFC果蔬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发出第二代超高压技术——“超高压+”技术,创建了货架期评价方法,开发了NFC果蔬汁加工关键装备,集成建立了超高压加工生产线,为NFC果蔬汁的安全和高品质制造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利用“超高压+”新技术,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超高压系列NFC果蔬浊汁、果蔬清汁、果蔬浆、果蔬泥等高端果蔬液态产品20多个。


灵活创新  成就斐然

自1983年“果蔬加工教师团队”创建以来,经过三代果蔬加工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团队,先后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团队建设有国家平台“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农业农村部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食品非热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四个省部级平台。

廖小军教授“果蔬加工教师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凝聚团队智慧,践行报国初心,矢志科研报国,为我国果蔬加工研究领域突破性创新、为果蔬加工产业发展,也为相关学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近八年来,团队在果蔬加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果蔬汁加工工艺实验》等3门课程获评国家级金课,建成“国家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果蔬加工集成示范基地”三个国家级教学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构建“三结合、四平台、全过程”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文化与品德兼备、创新与实践并举”研究生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关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中国农业大学教育成果特等奖2项及一等奖3项。“果蔬加工教师团队”以精品课程培育高端人才,几十年来桃李满天下,为中国果蔬加工领域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团队聚焦世界科技前沿,时刻把创新摆在第一位,以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变革,将数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果蔬加工领域,引领果蔬加工的新思维和新方向。廖小军教授带领团队开辟了我国食品非热加工的新方法,团队创新的NFC果汁“超高压+”关键技术突破了制约果蔬非热加工的技术瓶颈,推动了我国果蔬热加工向非热加工的重大转变。

2016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果蔬汁‘超高压+’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了成果鉴定,认为该系列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截至目前,NFC果蔬汁“超高压+”加工技术及关键设备已在多家企业推广,建成超高压NFC果蔬汁生产线10余条。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面提升了我国果蔬汁产业技术水平。

廖小军教授带领团队通过5年的跟踪实验,每年由团队教师带队,在辣椒收获的季节,前往新疆戈壁滩开展实验研究,研究温度、湿度、风力、水分、品质等数据的变化,进行技术规程,对于辣椒摊晒的厚度、翻晒的时间、拢堆的时间等进行实验总结,进而指导生产,提高辣椒的品质和出成率,促进种植户增收。同时为新疆种植户提供技术咨询40余次,培训技术人才1600余人,解决了当地企业辣椒加工的难题,惠及了百姓的实际生产生活。

团队聚焦产业发展和不同学科分布,着力建设优质人才队伍并逐步完善,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分别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2人次入选国家或省部级人才计划。经过近四十载的积淀与努力,团队成为了果蔬领域真正骁勇善战的先锋队与排头兵。截至目前,团队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以及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各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在PNAS等TOP10%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团队的各项成果已然在果蔬加工产业中应用,正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长出累累硕果。


以德为先  无私奉献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黄大年同志的高尚品格、奉献精神和卓越贡献,号召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向黄大年同志学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教育部于2017年开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创建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2021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其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廖小军教授“果蔬加工教师团队”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四个面向”,致力果蔬加工领域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聚焦解决产业重大问题。黄大年精神在他们的身上熠熠闪光。

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廖小军教授亲力亲为,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多门课程。廖小军教授治学严谨,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将时代发展和青年使命随时传递给学生,并且随时添加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廖小军教授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我们学的是技术,技术是为了产业服务的,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引发学生们深入思考,实现了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站位新时期,蓄力新征程,面向产业重大需求,“果蔬加工教师团队”始终勇担重任,集中力量攻克果蔬领域的重点难点,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用科学技术强国富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团队凭借自身雄厚的实力与披星戴月的辛勤,连续拿下多个果蔬加工技术的传统难题。团队致力于突破传统技术壁垒,围绕苹果、番茄、辣椒等作物的加工,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在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果蔬加工教师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人才的养育,潜心钻研教学苦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培育了大批果蔬人才。

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把汗水挥洒在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他们矢志科研报国,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他们创新驱动发展,攻坚克难科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们砥砺品德修身,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四有”好老师;他们是新时代的“大先生”,用科技创新挺起民族脊梁,黄大年精神在他们的身上熠熠闪光!


廖小军教授本人已连续11次

入选Elsi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果蔬加工教师团队”的不断创新

已然走在了果蔬领域的最前沿

其丰硕的成果

必将助推我国果蔬加工业的

高效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这是黄大年同志的高尚精神内涵

“果蔬加工教师团队”

始终以黄大年精神为激励

矢志不渝、接续奋斗

攻坚克难、熠熠发光

以智者之心,行师者之道。据悉,今年,我校张福锁教授的“养分资源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教师团队”也入选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拟入围名单

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共同书写时代答卷,他们一直在努力!



统筹 | 王雨姿

编辑 | 宋梦洁

责编 | 武慧媛 姜萍萍 勾琳萱 吴笑含

支持 | 学校“双一流”文化建设项目

设为星标

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一举夺魁!

他们,跨越3000里

这件事,中国农大何为

中国农大这个项目,国务院新闻办官网转发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