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日子?
“微塑料”研究之旅
The World Earth Day
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积累大约1.2万吨塑料垃圾。汪杰介绍到,“塑料在环境中,会受到太阳辐射、物理磨损和生物降解等,使大塑料分解成小颗粒,这就是‘微塑料’(粒径<5毫米)。‘微塑料’在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海洋、淡水、大气、土壤,甚至到地球上最偏远的地区。”
早期,汪杰的研究聚焦于石油的降解和开采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下挖过程中需要加润滑油来保护仪器,运输过程中石油可能会泄露,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逐渐,我的研究从生产原料转向导生产产品,也就是从石油污染转到‘石油基塑料’污染”。
从2019年到2022年,汪杰一直进行‘微塑料’对土壤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2022年,汪杰团队揭示了影响土壤“塑料际”微生物群落的机制。
“‘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大量积累,其表面可以为多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独特生态栖息地‘塑料际’,目前对‘塑料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环境中,而对附着于土壤微塑料表面的微生物群落了解较少,我们希望能够更加认识土壤环境中‘塑料际’群落组成和构建过程,进而深入探寻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微塑料”危害有多大?
The World Earth Day
“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低,导致近80%的塑料被释放到环境中”,汪杰表示,“微塑料”在全球环境中广泛存在,给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扰动气候变化。
土壤和水体中的“微塑料”污染问题伴随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微塑料”这种出现时间并不长、研究较少的新污染物,其环境负载量和对人体、动物的影响等指标还尚不明确,但由于塑料品种复杂,无效应浓度数据缺少或差异很大,所以治理污染很困难。
“以地膜为例,它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刺破,而且和土壤混合后清洗成本大大增加,最严重时0-40cm深的土壤全是肉眼可见的地膜和土壤混合物,但地膜又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更加科学的防治,合理增加塑料回收、减少一次性塑料生产、开发新型材料替代等,都会缓解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全球影响。”
那么,“微塑料”会不会被人体摄入,摄入后又会有什么危害呢?
“尽管现阶段人们不可避免地长期摄入“微塑料”,但大部分都会排出,因此要合理认知,避免恐慌”,汪杰提醒到,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减少使用塑料包装的水和食物,将水烧开后再饮用,都能减少摄入“微塑料”。
目前,汪杰团队正在积极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形成机制和迁移行为,探寻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同时也要加大对塑料垃圾危害的宣传,让大家意识到减少塑料使用的重要性。战胜塑料,我们面临重重挑战,但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期待未来新兴技术为环境治理开辟新天地。”
环境科学是包容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化学、植物学、经济学等学科,环境人都要关注,土壤保护、信息处理、食品农残、抗生素抗性基因等课题,环境人都在探究。
汪杰表示,“‘微塑料’是近年来受关注度最高的新污染物,其环境行为、生态效应和处理技术均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欢迎更多‘斜杠青年们’投身环境领域,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战胜塑料,我们在行动
The World Earth Day
为纪念第55个地球日,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创新科技、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优秀校友进校园”校友论坛聚焦“全生物降解地膜解决白色污染的探索与实践”,邀请专家学者为同学们带来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盛宴。
资环学院生态系魏雨泉副教授为农大附小的学生们进行科普讲座,向小朋友们介绍塑料的优缺点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下面,让我们通过图解
一起了解塑料
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减“塑”塑料污染已成为地球面临的严峻挑战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减少塑料使用,推广环保替代品
为地球母亲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共创“无塑”美好未来文字 | 吴昕怡 赵敬涵
图片|新华社 中国青年报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