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通电话,他们跨越493公里!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24-08-27

鸣蝉好夏犹不出

清风无力难解暑

在这火热的时节

一通电话,跨越千山万水

让中国农大学子与河南豆庄村相遇

绘就了一幅

一方有需,千里援助的生动画面



豆庄发展遇难题,青年学子来相助

豆庄村,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北郭乡,地处安阳县最东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政策的持续倾斜和投入,其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依然面临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科技含量、土地亩产、种植技术需进一步提高等短板。

面对上述问题,一心为本村谋发展的乡村振兴专职书记闫申垚犯了难,于是他打通了涉农高校的排头兵中国农业大学的联系电话,希望学校派出优秀学子对当地进行一场全面的农业调查,并为村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指导。

于是,在了解到豆庄村发展瓶颈与需求后,学校马上行动,在暑假期间选派了一支由农学院1名指导老师和17名学生骨干组成的精锐队伍,跨越493公里前往豆庄村开展调研。


实地调查知病因,运用所学出妙招

为了找出豆庄村村民最关心的“为什么本村的土地亩产量要比邻村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实践小队“下了大功夫”。

顺藤摸瓜,按图索骥。

为了找出答案,他们与村干部展开深入交流,对豆庄村的发展困境进行学理分析;他们走入村民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土壤采样和种植模式分析。至此,连续数日风雨无阻的走访调查,终于换来了问题的答案,一份符合豆庄村实践的科学方案就此成型。

知其所以,对症下药。

实践小队将村内种粮大户号召在一起,开展了一场关于玉米栽培技术的科普宣讲会。选种如何选,播种何时播,间距怎么定,管理怎么管,收割何时收,小队成员与种粮大户们就种种技术细节展开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大讨论”,现代科学与传统经验相碰撞,一套适用于豆庄村实际的科学种植方法体系逐渐成型,正如小队成员所说“这场技术宣讲会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我们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行动”。

随后,小队又开展了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的宣讲会和“千万工程”宣讲会,小队一方面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个方面带领村民们学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又在“千万工程”的有效实施路径上结合豆庄村实际,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发展建议。

以心易心,以情换情。

小队成员们十余天的足履实地、埋头苦干都被当地村民“真切切”看在眼中,因而也收获了他们真挚的感谢,恰如闫申垚书记在给小队成员的信中所写,“此次活动活动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实际帮助,也为豆庄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对于实践小队的同学们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世态无常不可知,谋事还需当机变

“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是对调研开始之初,小队成员心理的真实写照。

虽然在出发前小队已经根据豆庄村提供的资料制定了完备的调研计划,但“象牙塔”外的真实世界从一开始就向他们发出了挑战。正如小队成员丁浩然所言,“刚踏入村中,我们便遭遇了方言壁垒和迷路的困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走访初期小队数次碰壁,“一开始我们尝试了几家,说明来意,但是因为家里只有老人、对种植方面的问题并不知情和方言不通等各种问题,我们被拒绝了好多次”,一时之间,小队成员们不禁“有点沮丧也有点迷茫”。但他们并没有折服于困难,而是设法联系到了当地的一位高中生充当翻译和向导,同时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他们对村中的路况也愈发熟悉,和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愈加亲近,走访工作也逐渐进入正轨。

然而,在克服了沟通障碍和交通障碍后,实践小队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在走进田间考察后,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异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立刻给小队带来了挑战。小队实践活动正值当地玉米生长的大喇叭口期,这一时期玉米对养分的需求特别高。然而,小队却发现当地一户村民所种植的玉米植株的叶片出现了枯黄现象,且生长速度较其他田地明显放缓。“这让我们感到困惑,因为在课堂上我们学到的知识并未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

于是,实践小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他们发现该玉米田可能存在养分不足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分析田地的测土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向村民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施肥和灌溉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小队还发现当地存在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等困难,于是他们向当地的高一学生,开展了一场富有意义的“大学生上门支教活动”。小队成员们精心准备教学资料,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不仅协助他们攻克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难题,更分享自身学习经验,引领他们掌握高效学习方法。此外,小队还结合同学们的个人兴趣、特长及职业愿景,提供专业选择规划和建议,助力他们明确人生方向,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对于小队成员们来说,“这场支教活动不仅是一次单纯的知识传递,更是一次心与心的深度交流”。


贯彻回信精神,走入乡土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嘱托道,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次我们跨域千里,响应豆庄村村民呼声的实践活动,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生动回应”,指导教师王雯表示,这历时十天的实践活动不仅产出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提高土地亩产量的方案,更进一步加深了小队成员们作为农科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自找苦吃,乐于奉献,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锤炼本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我们的青春和智慧,展现出新时代农科学子的风采与担当”,恰如小队队长隰赛雅所言。




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天下安康心难忘

万民饱暖肩上担

一声呼喊,千里不辞

这,就是中国农大!






文字 | 韩楚祺
编辑 | 李懿展
责编 | 范晨辉 姜萍萍 吴笑含 姜承希 杨雨睿 丁思远



设为星标不错过中国农大的每一条动态!

往期回顾

R E C E N T L Y R E L E A S E D 


人民网专访校党委书记钟登华

学长学姐经验秘籍!萌新必看!!!

农大学子可真“闲”,暑假IP这么“乱”!

体育馆,中国农大人永远的骄傲!

中国农业大学(ID:iCAU1905)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