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上新!喻少如教授带您解读这部有温度的法!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全文共七章七十一条),2022年1月1日已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分别从总则、机构和人员、形式和范围、程序和实施、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这部法律开启了中国法律援助的“国家法”时代,在中国法律援助发展史上必将写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喻少如教授主编的《法律援助法:条文解读与适用要点》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快跟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这是一本受众广泛、值得推荐应用的好书
他们推荐!
吴宏耀
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律援助制度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原则的具体要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体现。喻少如教授主编的《法律援助法:条文解读与适用要点》一书,秉持习近平法治思想,阐释了条文的立法目的和条文内涵,梳理了法律条文的适用要点。同时,该书还针对具体条文,以案释法,通过典型案例、提炼总结了司法案例要点;以流程图表的方式,梳理了法律援助服务的工作流程。该书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一部学习、宣传《法律援助法》的佳作。
杨凯
华东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1月1日施行的《法律援助法》开启了中国法律援助的“国家法”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对新法法条的理解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广大人民大众都迫切需要。法律出版社出版由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喻少如教授主编的本书对《法律援助法》条文进行逐条分析、辅之以案例、流程图、关联法条等,旨在帮助法律援助工作者以及广大受援者更好的理解法律、运用法律。本书对法律援助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受众广泛、值得推荐应用的好书。
编者简介
主编 喻少如 教授
喻少如,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地方立法研究院)副主任(副院长)。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监察法学。
内容体系与特点
★条文解读:紧扣条文立法内涵,重点要义全面深入解析
围绕《法律援助法》的条文进行编写,对条文的立法内涵展开解读,对重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
★适用要点:结合法律援助实务,诠释法律适用核心要点
结合法律援助的工作实务,诠释法律适用中的重点、难点。旨在帮助法律援助工作者及广大受援者更好地运用法律。
★ 典型案例:精心梳理典型案例,提炼总结司法案例要点
精选关于法律援助的典型案例,并提炼总结案例要点,有针对性地置于相关条款下,以案释法。读者可扫描文中二维码,进入“有章·案例”页面,阅读案例全文。
★ 图表速查:特别设计流程图表,指引法律援助工作流程
特设流程图表,指引法律援助工作流程,帮助读者速查速记。
★ 条文对照:法援条例对照阅读,新旧衔接学习适用便利
特别收录《法律援助条例》和《法律援助法》对照表,新旧规定对比查看,便于读者衔接学习适用。
目录概览
向上滑动查看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机构和人员
第三章 形式和范围
第四章 程序和实施
第五章 保障和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附录一:法律法规
附录二:流程图表
图1 申请法律援助工作流程图
图2 通知指派法律援助流程图
附录三:条文对照
《法律援助条例》与《法律援助法》对照表
后 记
样章试读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和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和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制定本法。
01
条文解读
本条是关于《法律援助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立法目的是法律中规定的各项制度规范所追求达到的目标。立法目的决定着一部法律的内容导向,承载着一部法律的初心使命。与《法律援助条例》相比,本条对《法律援助法》立法目的作了充实完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规范和促进法律援助工作
2003年,国务院制定《法律援助条例》,为规范和促进法律援助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法律援助立法“从无到有”。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援助条例》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法律援助工作需要,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运动需求相比,还存在制度不够完善、保障不够充分、援助范围亟待扩大等问题。及时制定《法律援助法》,将法律援助立法形式从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必然要求。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适时启动《法律援时法》的制定工作,使我国法律援助立法“从有到优”。本法的实施对于实现“应援尽援”“应援必援”“应援优援”目标能够发挥更好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2.保障公民和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起草工作的第一原则。第一,法律援助是惠民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指出,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要把维护人民群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法律援助是一项以人为本、扶贫助弱、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公益事业。做好“法律扶贫”,能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第二,法律援助是保民权工程。保障公民获得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是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宪法原则的重要内容。现实生活中,不乏由于自然、经济、文化等原因需要求助于法律援助的困难或特殊群体,包括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少数民族、残疾人、老年人和军人军属等公民。作为人权司法保障的重要成部分,法律援助通过向这些缺乏能力、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助,使他们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感受到法治的力量、法律的温暖。同时,与《法律援助条例》相比,本法进一步拓宽了提供法律视助的渠道,动员更多力量参与,使投身法律援助的组织和个人更加多样,因此本法同样保障与法律援助“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对受援人与实施者的平等保护、一体保护、全面保护。第三,法律援助是暖民心工程。它在本质上是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困、暖民心的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绝不能搞成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通过制定本法,国家提供范围更广、渠道更宽、质量更高的法律援助,更有助于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之事,让法治之光照耀到每一个法律援助当事人身上,让党和人民群众更加心连心。
3.保障法律正确实施
这是指通过立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规范在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中得到正确地运用适用、贯彻落实,确保法律调整的抽象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援助制度从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不仅是形式的升格,更是实质内容的完善;不仅使公民开始感觉到法律援助的功效,更在于“最大限度地避免法律调整和规范的‘死角’,从而切实保障法律所规定的社会关系得以实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实施者(包括执法者、司法者、守法者)都迫切希望立法更加科学完备。本法在制定的全过程都落实党中央关于法律援助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借鉴国际有益做法,坚持改革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通过立法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必将有力保障法律援助工作正确实施,促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指通过《法律援助法》的立法和实施,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司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无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更加重视通过法治实现公平正义,并把实现司法公正作为通过法治重构社会公平正义机制的突破口。在司法活动中,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矫正正义、补偿正义,即受到侵害的权利必会得到保护和数济,违法犯罪活动必要受到制裁和惩罚。只有公民或其他当事人打得起官司,有机会运用法律援助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以上四个方面的立法目的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规范和促进法律接助工作、保障公民和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直接目的,保障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根本目的。
02
适用要点
结合具体法律规范适用本条立法目的,发挥立法目的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在司法实践中,立法目的可以作为法律解释的依据、利益衡量的基准,但应避免罗列概念、宽泛解释、孤立引证的粗放适用,应在具体的个案情境中,结合本法具体条款,论证解释如何达到本法直接工作目的与根本价值目的的统一。
03
关联法规
《刑事诉讼法》第35条;《军人地位和权益保护法》第61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4条。
04
典型案例
司法部发布第三批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公共法律服务典型案例之八——法援助讨薪、情暖农民工
案例要点:该案涉及人数众多,涉案数额大。疫情防控期间,法律援助人员根据案情实际情况,一方面依法有序开展法律援助,为农民工提供热情周到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合理安排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疫情防控,迅速办理法律援助手续。在法援律师的帮助下,通过法律诉讼帮助农民工讨回了被拖欠的劳动报酬,有效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这部有温度的法你关注了吗?
转发本条微信至朋友圈
在留言区写下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的认识
点赞前五的同学将获得喻少如教授亲笔签名《法律援助法:条文解读与适用要点》一本
推荐阅读
1.新年第一喜!
编辑:杨莉莎
素材校核:喻少如
素材审核:周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