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攀高峰,勇毅前行向未来,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做出应有贡献,为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贡献西政力量。西南政法大学以“自强不息,奋进建功”为主题,推出各学院巡礼式采访报道。
今天,我们走进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经济法学院的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经济法教研室,是西南政法大学建立较早的法学院系之一。1985年,学校成立经济法系,2003年7月在学校院系调整中组建经济贸易法学院,2009年9月学校院系调整后更名为经济法学院, 2018年1月成立生态法学院,与经济法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学院荣誉彰实力
近年来,经济法学院连续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党组织、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等重大荣誉,涌现出国家级人才项目称号获得者2人、国家级荣誉获得者10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称号获得者15人次、省部级荣誉获得者18人次。
党建引领育人才
是什么让这个学院能够屡获殊荣,汇聚形成引领推动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法学院党委书记张良庆认为:“经济法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实施引领力、助推力、凝聚力、组织力为核心的党建四力工程,打造充满力量的基层党组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520我用誓言向党表白”主题党日活动
学院课程思政课堂
乡村振兴普法活动现场
2021年6月28日下午,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的法学院系党组织,也是重庆教育系统唯一获奖的基层党组织。
在荣誉的背后,是经济法学院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党员砥砺初心使命,赓续奋斗力量,他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怀着立德树人的初心,怀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而不懈追求,矢志不渝。
他们是“引路人” ,育“德法兼修”时代新人。为新中国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如何培养法律人才?这一直是萦绕在经济法团队老中青三代人心头上的大事。
正因为秉持着不忘育人初心的精神,经济法学院党员教师团队涌现出了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第四届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政好老师等优秀代表,而本团队成员组成的经济法教研室、财税金融法教研室,还荣获了团体荣誉“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的称号。
经济法学院教师团队入选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不忘育人初心,方得桃李芬芳。近五年,经济法学院已培养本科生2500余名,硕士研究生近1500名,博士研究生和海外进修生近200名,指导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近300项,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是“科研人”,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普及《长江保护法》,经济法(生态法)学院于2021年1月19日成立长江保护法宣讲团。宣讲团由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教师、学生工作者与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长江保护法宣讲团聚焦专业办“群众”办实事。在寒假期间,宣讲团深入长江流域地区开展“长江保护法”宣讲和课题调研。
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近年来,学院以智库平台为抓手,为地方法治建设建言献策。经济法学院教师平均每年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建言献策20余项。学院还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为地方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我院年均立项近2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为法院案件评查、法律实施的监督、法律规范的起草等法治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他们是“知心人”,辛勤耕耘为青春护航。他们认真、负责、细心,散发着经济法学院辅导员们的可爱之气。他们是学生的“知心人”,以学识激励人,以道德教化人,以爱心感染人。他们始终站在西政学子的身侧,关注学生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在学生眼里,他们是人生导师,也是知心朋友。
党员是一面旗帜,经济法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学子们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以自己的力量展现独属于青年的担当和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本科2019级入党积极分子潘奥星连夜随蓝天救援队前往武汉市中华慈善总会疫情防控捐赠物资联合应急仓库,担任前方指挥部协调办公室干事,一人承担起人事、财务登记、转运、消杀人员部署等众多工作。本科2017级入党积极分子张志威、何卿豪、强福源、李超等同学以及研究生2017级第四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章勇、研究生2018级第三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刘扬等主动投身所在社区的志愿服务岗位,走上街头承担起一些力所能及的防疫保障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社区防疫,责任在肩”的口号。
学院党委也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在培养人、鼓舞人、凝聚人方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西政首个中外合作办学
墙内开花墙外香
2014年1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13年下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结果的通知》(教外办学函[2014]5号),西南政法大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举办的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批准。2014年9月12日,西南政法大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联合举办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开班典礼举行,第一批100名新同学考取中外合作办学班。
学校同考文垂大学联合举办的法学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合作办学项目,标志着学校国际合作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2012年12月起,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在参与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联合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承担了探索与实践本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举办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的工作。
英国考文垂大学副院长Don一行
与学生见面会
西南政法大学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举办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采用“3+1”培养模式,由西南政法大学与考文垂大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精英化培养。
经济法学院2018级法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生傅子洛表示,这种“3+1”的培养模式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冬令营活动、COIL项目激发着学员的潜力;“中方课”的优质师资为大家夯实法学基础,“英方课”的灵活拓展则让大家体会到了截然不同的法系文化与法学教育模式,在一节又一节地Lecture(“大班课”)、Seminar(“小班课”),从“要怎么发cover letter”到“要怎么检索、引注外国文献”,到“要怎么写一篇essay(小论文)”,再到要怎么完成advocacy(法庭辩护)……在Openmoodle(考文垂大学学习网站)上,大家逐步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中外”法律人才。
据了解,2016年,本项目被第六届英国商业大赛授予 “年度教育机构合作提名奖”。2017年,以本项目教育教学改革为内容的教育成果《以“融通-协同”式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机制》获 重庆市高等教育成果三等奖 。2018年,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教育部评估。项目班至今共招收8届学生共800人。项目班的平均海外升学率高达55.4%,其中88.9%的同学申研至QS前100的世界名校,71%的同学申研至US前100的地区名校。
西南政法大学中外文化交流节现场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班赴英国考文垂大学暑期交流
英国考文垂大学交流师生“体验西政”夏令营
与外教户外交流
承前启后续华章 继往开来谱新篇
筚路蓝缕情聚渝北拓荒,弦歌不辍再续歌乐华章。渝北校区办学二十年来,从法学二系到经济贸易法学院,再到经济法学院、再到现如今的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全体经法人变的是学院名称,不变的是西政情怀。
一转眼,西政自从2002年办学中心北移到渝北区已二十余年。从当年仅有北园和三教两个主要根据地和一片“黄土高坡”的荒芜情景,发展到现今教学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喧闹景象。对此当年2002级、2003级、2004级经济法学子深有感触,他们也被称为西政渝北校区的拓荒三代人。
原2002级辅导员老师王秋华深有感触,虽已离开辅导员工作岗位12年了,但每每回忆起刚来渝北校区那段时光,特别是看着自己所带学生逐渐的成长成才,成为各个单位和部门的中坚力量,那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在王秋华的心中,2002级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作为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的第一届学子,2002级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拓荒者。”王秋华回忆道,“2002年的渝北校区更像是一个工地,除了北园1栋学生宿舍楼、一个饭堂,一栋教学楼,一个用煤渣铺成的操场外,已然没有更多的设施,校园里没有一片绿叶,更没有师兄师姐的呵护。”
“栽树苗、修操场、还有原生态的西政大峡谷等等成为2002级四年的青春印记。嘈杂的工地、大峡谷的荒草、校门口的‘大盘鸡’已然成了西政拓荒岁月的符号,相信已深深融进了02级学生的血液里。”王秋华说道。
“‘北大荒’,是当时我们对渝北校区的称呼。如果说‘210’是老校区的校友口令,‘农业园区’、‘阳光城’、‘大盘鸡’是渝北区校区拓荒一代的记忆密码。”2002年10月,刚刚入职西政渝北校区,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的龚暄杰回忆道,“‘拓荒牛’,是我们这批人的自嘲。我很庆幸在最能吃苦的年纪跟我的第一批同事、第一批学生一起奋斗在我们的‘北大荒’,今天的回忆中没有一点点苦涩的味道。”
“入校那一刻,报到的激动、喜悦很快被荒凉、简陋、如工地般的校园击碎,一些人甚至偷偷落泪。”2002级学子谭贵华说道,“如此艰苦的条件,一时无法改变,师生和学校都不容易,唯有自强不息、和衷共济,踏实奋进。大家普遍特别珍惜课堂时间,积极到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间积极请教交流,想的是‘能问一个问题是一个’。”
渝北校区当时没有图书馆,只有几间图书室,可借阅的书少,同学们虽有抱怨,但普遍还是想着先把图书室能借的看了再说,遇到没有的就跑老校区图书馆借阅,同时还可以向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进一步请教。在生活上,无论是校园里还是校区周边基本都欠缺像样的配套设施,大家就尽量自己“开发”,例如在校园道路上搭一个简易场地踢足球、打羽毛球;节假日在寝室里举办一个简单的聚会;偶尔也“大气”一次班级、寝室组织一趟春游或到外面吃一顿火锅、大盘鸡、荤豆花。
“2002级作为渝北校区的首届学子,在西政的发展史上,已经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经济法2002级辅导员老师,能够与学生们同行四年,见证他们的成长,既是一种缘份,更是我的荣幸!”王秋华说道。
责任在肩,使命在前
经济法学院将继续秉承西政精神
继续以昂扬的姿态和饱满的精神
在新时代的跑道上砥砺前行!
推荐阅读
素材来源:经济法学院
文案:冉茂益 王珈琳
编辑:王珈琳
执编:邓娅含
素材审核:张良庆
责编:吴洁 杨倩
审核:邓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