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个把生物教科书编出诗意美好的老人走了!全国生物教育界都在怀念他!

深切怀念朱老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4-09-05



万紫千红留不住,

天恸地泣唤不回。

唯有十册教材在,

章章节节朱正威!


这首诗作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赵占良听闻朱正威老师辞世的消息后,蘸泪而作的。5月5日,深受大家爱戴的朱正威老师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朱正威老师是人教社的功勋主编,编写了全国亿万学子很喜欢的生物教科书(可参见本公号之前推送的文章:《语文没学好?那是因为你没看他编的生物教科书!》),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生物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2017年,朱正威被评为当代教育名家。


朱老师生前曾留下遗愿,一是身后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二是骨灰海葬或者树葬不占土地。这位生物学老专家其愿与大自然同在,知行合一!


与他共事18年的人教社生物编辑室主任谭永平于昨天早晨写了这篇纪念文章,其情其感代表了生物教育界的呼声。



追忆朱老师

交往琐事里的先生


昨天(2018年5月5日),敬爱的、亲爱的朱老师离我们而去了!昨天中午接到他夫人的电话,我悲伤到不能自已。大悲之中,我无法静心书写。一夜辗转反侧,历历往事浮现脑海,汇成文字,以为纪念。

朱正威老师,1934年7月26日出生,江苏宜兴人。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人教版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主编。2004年教师节,胡锦涛总书记登门拜访……介绍的信息,还可以写很多。


2004年9月,胡锦涛同志亲切看望人教版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编朱正威老师


1.十八年共事的起点——一块巧克力

作为与朱老师共事18年的晚辈,回忆那些曾经的琐事,千头万绪,我首先想到18年前第一次见朱老师的情景。


2000年春夏之交,在沙滩后街55号,原人民教育出版社办公楼3层的一间办公室,我见到了传说中的朱老师——一位很有亲和力的老先生。老先生的普通话带点宜兴口音。那天,朱老师跟我说的其他的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但是,他递给我一块巧克力所说的话,却由此成为记忆的起点。他说,小谭,这是从美国带来的巧克力。


18年的共事记忆起点,可以琐碎到一块巧克力。


2.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那些记忆片段

2000年秋,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编写新教材的日子,没完没了地开编写会,经常一开好几天,关在宾馆里,吃饭、讨论,吃饭、讨论,一天天就过去了。


讨论的时候,编写组里的气氛很民主,大家都没大没小的,谁的意见都可以被推翻;朱老师的意见也一样要经历大家的挑三拣四。有时候,大家七嘴八舌的的发言里,不同意见似乎是针锋相对、难以调和。然而,朱老师在总结的时候,竟然可以从中各取合理之处。



朱正威老师与人教社同事


当然,写教材是艰苦的,有的时候,简直是很没有面子。我记得,2003年高中生物教材立项的时候,我写一个样章,内容是我不太熟悉的专业领域。写了初稿,朱老师很不满意,说:“读专业书,要认真领会,融会贯通地读,而不能带有功利心去读。”确实,我就是没有吃透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专业知识,没有融会贯通地读,所以写出来的内容就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不能把自己不会的东西教给学生。先生的教诲,我能记住一辈子。


作者交稿之后,是朱老师在办公室和赵占良老师,以及几位责任编辑一起修改、打磨。朱老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左手夹烟,右手执笔,冥思苦想之后的奋笔疾书。教材中的许多神来之笔,就来自这样的瞬间。


自然,关于教材的事,那些有思想的话语,那些诗句,那些动人之处,那些梗,这些年,已经给数亿学子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

3.教材培训——情满天下

教材使用之前,要进行教材培训。朱老师作为主编,也把脚步印在大江南北,留下一场场精彩的报告让我们回味。要细细去数,恐怕已经难以说清楚了。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次。


朱正威老师在讲课


2003年,在青海湟中县,我陪着朱老师去讲课。湟中县,海拔最低处也有两千多米,上楼梯会比平地吃力。我和朱老师住在湟中县一家招待所二层还是三层的同一房间里。年近古稀的朱老师,安顿下来后,晚上依然精神饱满地备课。后来我知道,朱老师每次讲课之前,都会重新梳理一遍内容,根据情况做调整。


还有一次是2010年7月26日,朱老师76岁生日,我和他一起,在重庆为高中生物教师培训。当晚,重庆的东道主为朱老师准备了生日蛋糕,为他祝寿!朱老师谈得高兴,当即要来笔墨,挥毫作诗一首。



2010年在重庆培训期间,朱正威老师挥毫作诗


朱老师讲课,不用PPT,他的讲课稿也都是手写。他的课,却是难得的好课:既有鲜活的营养,又充满激情,很有感染力。即便是非常枯燥的课程标准介绍,他也可以讲得很有趣。听朱老师的课,可以学到很多。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机会,可以多次听朱老师教诲。

4.全国学会年会观摩课点评——高山仰止

和朱老师共事,除了教材工作,还有学会工作。2002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上,是我第一次见到朱老师以学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做报告。之后,很多年的学术年会上,朱老师对观摩课的点评,都是大家最期待的项目。朱老师的点评,一般都是观摩课上完就评,根本没有时间去梳理、准备,其难度可想而知,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他的点评,却能把优点说足,也把缺点指明,还往往有很好的建议。上课的、听课的,很少有不服气的。这个评课的高度,目前未见有超越的。当然,全国学会的活动,他和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其他领导一样,都是义务的,不拿报酬。


朱正威(中)老师与人教社赵占良(右)、谭永平(左)参加讲座

5.近年里的考验

几年前,朱老师检查出早期膀胱癌。由于发现早,手术及时,治疗得力,膀胱癌没有复发。由于化疗药物的影响,他常常觉得腰疼。不过,他仍然思维敏捷。朱老师很要强,他不希望大家知道他“得了癌症”,因此,知道消息的人并不多。



一晃到了2016年5月,人教社生物学科的博士后开题,朱老师是评审专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大楼5层国际报告厅,朱老师坐在我的左手边。我见朱老师脸色蜡黄,不停地挠手臂上的痒痒,心里腾起不祥的预感。开题会结束,朱老师到17层办公室,那里有他的办公桌。在办公室里,大家都在说他的脸色不好,建议他去检查一下。回家之后,他去医院做检查,发现胰腺有阴影,胆管堵塞,好几项指标异常。之后,我还麻烦社里同事帮忙,陪着老先生去301医院找专家……


治疗继续,但是,朱老师的身体却始终没能再恢复。


2017年夏天,朱老师因为十二指肠出血住进了ICU,从ICU出来,人已经瘦得皮包骨头。2017年国庆节,我和赵占良老师去看他,虽然有思想准备,但是他的瘦还是让我吃惊。他不愿意让大家看到他骨瘦如柴的样子,众多朋友想去看望都被他婉拒了。

6.这一周

2018年5月1日,劳动节,上午9:36,按照惯例,在节假日我要给他打电话问候。电话里我问:“朱老师,怎么样啊?”朱老师说:“不怎么样啊!”声音清楚,但底气不足。我安慰他,天气已经好了,可以外出活动活动,晒晒太阳,心情会好起来的。


然而,先生突然就离大家而去了。

位长者,一位大师,一位亦师亦友的智者,共事18年,一路走来,情景历历在目,却又恍然若梦。昨天晚上,先生离去的消息公开,生物圈里被这个消息刷屏,一片悲痛。

痛定之后,先写下一些温暖的瞬间。这些瞬间里,有智者的学识,有大师的情怀。


追忆先生。


谭永平

2018年5月6日清晨


朱正威先生与人教社结缘十八年有余,这十八年来,先生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到生物学新课程的建设之中,为广大的教师与学生编写出了一本本优秀的生物学教材。2010年的人教社60周年社庆,朱先生曾写下了这么一篇文章纪念自己在人教社的工作生活——《编教材,我的圆梦之旅》。

编教材,我的圆梦之旅


1999年,我应约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新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经历了人教社50周年、55周年社庆,现在又迎来了他的60周年华诞。我是一个执教中学生物学45年的老教师,蒙人教社的垂青,得以把悠长的教学生涯中的经验、体会融入生物学新课程的建设之中,是圆了一个梦,一个为振兴我国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的梦。


我是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执教生物课程的。几乎使用过人教社编撰的各个生物学教材版本,对我成长为一名好教师,这些教材功不可没。现在能参与新教材的立项申请、主编和培训工作,真是有缘哪!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惠及上亿学生,万千教师,也关系到人教社的声誉。回顾这些年,实在是诚惶诚恐。在人教社60周年社庆到来之际,结合自己的圆梦之旅,最想说的体会:一是人教社求贤若渴,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建设,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各有所长的专家的参与,没有畅所欲言,友好交锋的学术氛围,是不会编出好教材的。二是既要纵观国际教育的变革,又要立足于我国教育的现实,两者之间互动平衡,使教材既反映了先进性,又保持了普适性。人教社作为中小学教材的主流出版社,在这方面引导和把握得比较好。三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在某种意义上说,好教材是“改”出来的,“磨”出来的。勇于改,乐于改,在改中求得教材的完美,也在改中锤炼谦虚的胸怀,坚韧的作风。如今,人教社编辑出版的10册9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生物学教材已进入大江南北的万千课堂,似已圆梦,其实还有漫长的“改”的路要走。


这些体会,也是我圆梦之旅的收获。因此,我感谢人教社给了我历练的机遇,成功的机会。2004年,是我从事教育工作50年,恰逢第20个教师节,意外地在家中迎接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到访,作为教师的代表,接受总书记的节日祝贺。总书记说:“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朱老师,你们生物科学教育应该大有可为了。”事也凑巧,在茶几上放着人教社编辑出版的生物新课程教科书,总书记翻阅后说:“教材内容很新,图文并茂,而且有许多学生活动,好!”真是对我和我们人教社的莫大鼓舞。


这个梦,真的很美丽!






设计:何莹子(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