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粽子故事、粽子文化,统统都到锅里来!
端午节到了,甜、咸粽子大战又吹响号角啦!
你喜欢什么口味的粽子?
其实,
无论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
都是美味诱人的好粽子!
何不多多尝试呢?
要知道,粽子的种类有很多,
可不止口味之分。
快来看看,这里有没有你不认识的粽子?
你看,粽子的种类很多,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都有数目不等的角。最早的时候,粽子是做成很长的尖角形状,在此基础上演变出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和长方形等。
为什么粽子都有角呢?这源于我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古人对许多自然现象认识不清,常常怀着敬畏之心,对周围神秘的现象或事物顶礼膜拜,祭祀活动频繁。
食物来之不易,是重要的祭品,最能体现祭祀者的虔诚。同时,古人认为牛羊等有角的动物能够通神,用于祭祀更会得到福报。
所以,人们在祭祀前要将食物用植物叶子包裹成带角的性状,祈盼借此获得灵性。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祭品就是粽子,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粽子作为祭祀使用的贡品从周代就开始了,到了晋代,才真正成为节日食品。
端午节,五月五,包粽子,赛龙舟。
很多人都以为端午节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其实,农历五月初五原本是我国吴越地区的传统祛病防灾节日,称为端午节。战国时期,秦军灭楚,爱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汨罗江殉国,后人便将这一天作为屈原纪念日,举行赛龙舟、投江粽等活动,祛病防灾的本意反而逐渐淡去。
而人类吃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不仅懂得直接用火烤食物,还掌握了石煮法。
为了方便取水,人们大都依水而居,他们在河边挖一个大小合适的坑,衬上宽大的植物叶片,一口简单的“锅”便做成了。
经沙土的过滤,渗入坑中的河水清澈洁净。将石子儿在火堆中烧热,与食物一起放入水坑,石子儿的热量被水吸收,很快将食物煮熟。
后来,有人将食物用植物叶片包裹扎牢,再放入水坑中煮熟,加工过程更加简便、卫生,这便是粽子的雏形。
如今,人类能够吃到口味丰富的粽子,还有这么个传说——台骀(dài)治水。
相传,台骀(dài)是黄帝的五世孙。曾任帝喾(kù)的玄冥师,负责治水。由于他治理汾河有功,被尊为汾河之神,也称台神。
当时山西境内的汾河经常泛滥,台骀奉命治水。他来到汾河流域,率领当地民众勘察水道,了解灾情,共同治理水患。
因劳工数量众多,送饭成了大问题。人们就把饭食装在竹筒内,或者用芦叶包裹,从上游抛入河中,下游的人捞起来就可以吃了。
粽子这种食品在台骀治水过程中非常盛行,更有人推陈出新,馅料不仅限于传统的黍米,还添加了各种食材,粽子的口味越来越多。
这么诱人可口的粽子,是不是很想咬上一口?
别着急,小编这就教你怎么包糯米粽子!
准备材料:糯米1500克、小枣400克、粽叶若干、细绳(50厘米)若干、不锈钢盆2个、煮锅1口、电磁炉1台、电子秤1台。
美味的粽子包好啦!要注意的是,粽子等粘性大的食物中支链淀粉含量较高,人体针对支链淀粉的消化酶数量少,因此不容易被消化。老年人以及肠胃功能差的人应少吃。此外,进食这类食物后血糖上升很快,糖尿病人也应少吃。
部分图文来源:《小学生食育(夏季卷)》
原来有关“端午角黍香”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
想一边学做美食、一边get各种新知识?
快来了解一下!
(《小学生食育》封面)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系列——《小学生食育》共四卷,分别为春季卷、夏季卷、秋季卷和冬季卷。食育,即饮食教育。在这套书中,我们带着孩子追寻中国食材和食物的起源,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国人的自然观念和君子道德,把中国味道和家国情怀写进孩子的心中。
点击“阅读原文”,把《小学生食育》抱回家!
设计:何莹子(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