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i专栏】李苏桥 缺席与上位

李苏桥 Hi艺术 2023-03-28

李苏桥 (艺术市场专家)


——中国缺席的伦敦Frieze博览会和70、80后上位的伦敦夜场拍卖


对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中国画廊参加的2014年Frieze艺术博览会,浏览的心情虽然轻松却是复杂的。



二逼主义情绪高涨时那种多永远不觉得多,少一点点就哭爹喊娘的不快乐的人生的确不是我的人生。但当我自以为是地以为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处于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节点时,却发现作为欧洲当代艺术中心的伦敦在学术上不太带非异见中国艺术家玩时还是有点伤心;而在进一步发现连那么商业的画廊博览会也不带纯中国队玩时,还是觉得自己把自己烦到了。

烦心事之一就是明摆着西方艺术与艺术市场是玩自己的,不带中国纯爷们玩,这个亲爱的不可爱;之二就是拦不住中国纯爷们掏钱买西方艺术,面对现实很无可奈何。



在Lehmann Maupin画廊看到的那件向京的雕塑是这届Frieze里我唯一有印象的中国作品,它背过身俯在墙上,一眼可以辨识的中国元素那么显眼,不似寥寥可数的其他要通过标签才能知道的像极了西方艺术品的中国作品。听说这个雕塑卖给了某国前总理后只想起一句话:不装逼才是王道!



尽管统计数据所号称的艺术市场全球第一的中国几乎缺席了这样一个博览会,但是这里看到的艺术市场仍旧是老样子的欢腾。Frieze的今天也是赤裸裸地让艺术品掺合着商业的糖水,投向金钱的怀抱。我喜欢这种态度,不是我不顾及艺术尊严,只是在艺术博览会这样纯洁的商业平台,与商业抗争的矫情态度总令人觉得恶心。



这届Frieze艺术博览会的热闹当然离不开凑热闹的紧锣密鼓的西方拍卖公司三巨头的拍卖周,尤其是作为当季艺术市场风向标的夜场拍卖。看来艺术博览会与拍卖公司的合作不是北京创新,北京是地点吻合,伦敦是时间吻合。



虽然博览会上的成交额是个谜,但是没有好到那些画廊主讲得那么好,有数据说西方艺术市场在今年有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市场规模的趋势(想像是多么不靠谱!我以为早就乐观地恢复了)。

17号苏富比战后及当代艺术的夜场结束的时候北京已经是18号的凌晨3点,伦敦下着雨,几个英国同行吃惊地询问低于估价250万英镑一口价购买到拍卖封面Martin Kippenberger作品的救市中国富商,同时礼貌地祝贺中国年轻艺术家贾蔼力的作品在伦敦的高价成交,56万英镑的落棰价,加上佣金估算一下已经过了100万美元的成交价了!我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哪个国家没有几个市场里很霸道的艺术家啊,好比你们英国有个达明•赫斯特。


苏富比夜场拍卖封面Martin Kippenberger作品


回到酒店又翻了一遍要留下在伦敦的厚厚的不舍得丢弃的图录,终于觉得这次Frieze周里真的让我觉得与以往不同的除了中国的缺席外,最最可以得出结论的是西方三大拍卖行齐刷刷地在夜场大推特推70、80后的艺术家作品了,小鲜肉上位了!



我喜欢引用简单数字,这样一来显得分析特别有科学根据,罗列如下:


Phillips伦敦当代艺术夜场中拍品共47件,其中70、80后艺术家作品14件,占接近30%,其中有作品上拍的艺术家:


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46件拍品,70、80后作品9件,占约20%,其中有作品上拍的艺术家:


共59件拍品的苏富比伦敦战后及当代艺术夜场拍卖,其中70、80后艺术家的作品14件,占约25%,其中有作品上拍的艺术家:


这个70、80后艺术家作品在夜场中占20% - 30%的比例无论在苏富比还是在佳士得的伦敦夜场中都是创纪录的。

如果非要说什么结论就是这也许是不约而同地与艺术没屁毛关系的市场共谋,听说国内秋拍除了匤时拍卖续推年轻艺术家版块外,保利拍卖还有70、80后艺术家夜场专场。

70、80后的艺术家上位了,市场之残酷就是要在穷尽50、60后艺术家作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的可能后,再选择一堆创业版小鲜肉出来供市场选择。

艺术市场的无限可能性,不是你坐在电脑前或者拿着手机或一个人翻看图册就能肯定或否定的。有人成为市场奴隶,有人成为市场主人、有人还排队在市场奴隶的候选人名单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