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i人物】高露迪 “90式”绘画看世界

吕晓晨 Hi艺术 2021-01-17



  • 艺术家高露迪



自从12岁得到一本《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高露迪便开始沉浸在艺术史的世界里。早年便受到艺术史熏陶的他,在谈起创作问题时总是自然而然就谈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那是他汲汲以求的精神源泉。也正是如此,他在面临艺术问题时总有一份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与淡定。


新鲜的不光是年龄,还有方式

—————————————


2011年10月,刚步入大三的高露迪就在自己就读的首都师范大学的美术馆举办了人生第一次个展,那年他年仅21岁。作为一个新生代的艺术家,年龄不可避免地成为高露迪在别人眼中的标签之一。如果是第一次和他人谈起高露迪,多半会有人介绍说“90后艺术家”。对此高露迪只是一笑置之:“在社会上每个人需要被贴上标签,这样就很方便定位了。对别人来说‘90后的高露迪’挺好的,因为方便记住。对我来说,这也没什么问题。”


  • 《十二个骷髅》 200×300cm 布面丙烯、喷漆 2015


虽然谈吐上“少年老成”,看待问题也比实际年龄多了一份豁达,但是高露迪身上也具备典型的“90后”特征:小学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社交网络伴随了他的创作和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轰炸中,高露迪找到了一条通往丰富创作素材的选取之途——充斥各种社交网站的、随手可得但又会迅速被消费掉的图片,被高露迪发现其中的趣味性并以此作为了自己创作的图像来源:每天流连于各种社交网络,在朋友圈、微博、Instagram、Facebook等网络平台选择图片成为高露迪创作中的重要过程。


社交网络不但是高露迪创作的素材库,也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契机:很多藏家都是通过微博认识了高露迪并开始收藏他的作品。通过微博,高露迪认识了空白空间的执行总监张迪,也展开了和空白空间的缘分。2013年高露迪正式成为空白空间代理艺术家,并在同年举办了个展“gū dú”。那时高露迪的作品中已经开始出现了鲜艳的荧光色,它们跳脱出画面本身,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元素之一。


  • 《女歌唱家》 200×250cm 布面丙烯 2015


改变的不光是色彩,还有心态

—————————————


早期高露迪使用的色彩还是经典色,画面以深色系为主——它们的风格易于把控,因此在美术史上很多大师的作品中都会出现这类色彩,当年“初出茅庐”的高露迪也不例外:“那时我特别希望自己能画一张好画,但是这个动机是有问题的。色彩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我感知的转变:在我大学快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颜色的另一层面上对我的影响,我想重新使用颜色,也就是真正的所谓的颜色、我们所看到的颜色、能买到的颜色。”


  • 《公主》 300×200cm 布面丙烯 2015


随着创作的愈发深入,高露迪对创作的要求也愈发“挑剔”。首先在购买材料上,每个品牌的所有色系都来一套,然后将它们全部放置于工作室内巨大的工作台之上,以便需要时它们全部不差地都能在选择范围内。当在朋友圈看到感兴趣的图片之后,高露迪会立刻将它保存在自己的照片库中,然后到工作室以后翻看照片库,思考自己想画什么样的尺寸,接着铅笔打稿,打完稿就直接用丙烯开始上色……到此,当初选择的图片便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图片对于我来讲就是帮助绘画的构架,颜色是重新用我的视觉逻辑来画的。”高露迪如是说道。从早期似乎带着一丝少年气的黑白灰,到如今已变成喷漆和艳丽的色彩戏谑地分析并挪用日常审美——画面最终只留下了图像的形,而结构则被色块打破:高露迪以此来将新故事在画面内部重新书写。


Hi艺术=Hi 高露迪=高


展出的都是有计划性的创作结果

——————————————


Hi:这次展出的作品为什么尺寸差距那么大?

高:这次展出的大都是尺幅较大的作品。我平时也有很多小幅创作,更像是“笔记”一样。这些大尺幅作品,就更具计划性,大画在一天之内不可能完成,但创作的情绪和状态是一致性的。小画因为尺幅小,可能一个下午就能完成。因此对我来说在有计划地画大作品的时候,小画就是我调节工作状态和心情的出口。


  • 《树林》 300×400cm 布面丙烯、 喷漆 2015


Hi:所以最终呈现的都是有计划性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创作节点的反映?

高:这次个展中一共展出20幅作品,都是经过筛选后留下的,也是最能表达我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索。我的创作维度分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这次展览上的作品只有少部分我认为是横向扩张的,主要还是纵向深入的部分。


  • 《竹林》 300×400cm 布面丙烯、喷漆 2015


色彩的使用只是绘画的进行时

——————————————


Hi:这批作品都使用视觉性很强的色彩,在色彩的选择上有什么标准吗?

高:之所以视觉性比较强,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尽可能地保留了色彩的纯度,我不太喜欢调色。即便出现一些特别的颜色,也是由于叠加造成的。作品中出现的荧光色使画面色彩的维度多加了一层。我在创作中对颜色的使用是边思考边诞生的——当我使用第一个颜色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周围的用色。这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点,因为我不知道最终答案,创作初期也会有一个预设,但是最后的答案可能又和预设不同。


  • 《高尔夫》 200×300cm 布面丙烯 2014


Hi:你以前的作品以深色居多,现在的作品亮度上明显有很大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高:大学时期,我经常使用所谓的“经典色”。一方面的原因是我想靠拢“经典”,但是这个动机是有问题的。色彩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我感知的转变:在我本科毕业前,我突然意识到颜料在另一层面上对我视觉的影响,所以我开始重新布局和使用颜色,但感知方面的东西我无法用逻辑语言去形容;另外一方面的客观原因是当我在经济上不那么拮据,随之绘画成本也不再是我所顾虑的问题,我开始把各种颜料品牌的全部色系买下,以便帮助我进行创作。


  • 《风光-女人》 200×150cm 布面丙烯 2014


大多认知来源对网络图片的敏感

——————————————


Hi:从你第一次展览至今,对题材的选择有什么倾向性?

高:我的绘画素材来源于我的朋友圈以及其它社交网站中分享的图像,在选择图像时更倾向于没有太多PS或摄影意识的。我每天都会在社交网站上阅读大量的图像,从中寻找到我的绘画意向。我的很多作品画的都是静物,是因为这类图片在朋友圈也最多,比如卖保险柜、卖沙发的,或者其他代购的。我每天都会在社交网站看很多的图片,画图的时候这些照片会带动我对图画的幻想。


  • 《桃杆》 140×200cm 布面丙烯 2014


Hi:为什么会对社交网站的图片如此敏感?

高: 我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使用手机,很早就开始接触网络,从微博、人人网,到Facebook、Instagram等等。网络上有大量的图片,对我来说这是最快得到也是最好的素材库,这也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所以对网络信息比较敏感,是因为我对于世界的认识大都来自互联网。


  • 《四棵松》 200×140cm 布面丙烯 2014


带着艺术史在画面中纵向深入

—————————————


Hi:在大多作品中都有明显的棱角分明的几何形状,你为什么会这么处理线条?

高:这大概是我的习惯,比如刚开始学画画的时候,想画出一个完美的圆,总是用直线去切出一个近似的多边形,这也是一种带有美感的方法。直线是我对造型的一种理解,而且质感,形状与颜色的搭配也极具研究性。


  • 作品中的沙发、保险柜等图像,都来源于高露迪朋友圈中的代购


Hi:影响你把握作品风格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高:由于我很早就开始接触艺术史,所以它对我有很深的影响。一开始我喜欢文艺复兴,后来喜欢上现代主义。2004年的时候中国美术馆有一个印象派的大展,马奈、莫奈、塞尚等他们的作品都有展出。这个展览对我触动很大,所以我从现代主义又开始迷恋印象派。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我不知道能否看懂,但是在面对他们的作品时,我也曾有莫名的绘画冲动。后来上高中我又开始迷恋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家,比如蒙德里安。在大学我开始迷恋中世纪,比如乔托之前或那个时代左右的艺术家的作品……不同的阶段我喜欢过不同的风格,但这其中每段经历对我的影响都很重要。


  • 无论尺幅大小,展出的都是经过高露迪本人层层筛选之后的作品


重要的不是颠覆而是深入

———————————


Hi:你怎么评价现阶段的绘画成果?

高:我认为这一年我在绘画上的探索和努力是有很大收获的,在工作室里埋头绘画的感觉也给我了一种新的感受。同时在这次个展的布展和最终呈现中我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启发了下一步的计划。

  • 展厅一角:展出的多为大尺幅作品


Hi:下一步都有什么计划?

高:我对艺术的理解和体会在慢慢变化,所以作品的风格也会随之改变。但我没有特地想确定某一种艺术风格。对我来说,时间并不够用,我每天也在思考创作的事情,每天也在梳理自己绘画的各个方面。目前我的努力方向是能把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包括对于形状、结构和颜色的分析不断深入,因为这次展览只是我一个阶段性的展示,不是非要颠覆以前,我只是希望继续深化。


(图片提供:空白空间)


如果你喜欢微信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喜欢Hi艺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关注

官方微信ID:hiart30830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