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图集」例外状态:也许是UCCA最后一个展览?
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 2017
时 间
3.19 - 7.9
地 点
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参 展 艺 术 家
陈陈陈、崔洁、高磊、郭熙、陆明龙(Lawrence Lek)、李竞雄、李琦、梁半、廖斐、连洁与恩佐·卡马乔(Amy Lien & Enzo Camacho)、刘野夫、麻剑锋、马海蛟、索菲亚·阿尔—玛丽亚(Sophia Al-Maria)、苗颖、麦克斯·霍珀·施奈德(Max Hooper Schneider)、沈莘、曾吴(Wu Tsang)、王光旭、谢蓝天(Lantian Xie)、姚清妹、张如怡、朱昶全
“例外状态”展览现场
四年一回的大规模群展,5位策展人的倾情奉献,UCCA在10年里的心路历程,23位国内外艺术才俊,长达113天的展期……“例外状态”中的UCCA带来的一次“例外状态”。
此次展览建立在UCCA对当代艺术实践的长期研究与考察的基础上,延续“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2009)、“ON丨OFF: 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2013)等每4年在UCCA举办一次的大型群展,试图在2017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性时刻将艺术实践置于切近的社会现实中进行审视。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均获得一个独立的空间,在相互区隔的同时,彼此之间又形成某种呼应关系与清晰的节奏,从而以“星丛”的模式建构具有整体性的“例外状态”。
麦克斯·霍珀·施奈德 《意外标本间》
麦克斯·霍珀·施奈德(Max Hooper Schneider)1982年生于美国,是一位工作、生活于洛杉矶的当代艺术家,擅长融合雕塑、装置与生活环境以创造出某种奇特的生态。在作品《意外标本间》中,施奈德依据跨学科知识的搜集与研究的工作方法,搭建起一座具有纪念碑意味的标本间,以展示人类与非人类媒介演变历史的切片。
朱昶全 《过去直奔而来》
朱昶全1989 年生于山东,2010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他的创作综合了生活中的多视角叙事,以释放观者自身积累的经验,令他们在社会机器的运作之中更加敏感和自觉。在新作中,朱昶全琢磨着两位曾在历史长河中想象中国的人物——马可·波罗和邓小平——的心绪,将其视觉化为陈列着众多具有象征意味的物件的灯箱照片。
姚清妹 《光谱:夜之皇室芭蕾 II》
姚清妹1982年生于浙江,2013年毕业于法国阿尔松国立高等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巴黎。她的艺术实践常围绕政治话题而展开,以行为表演、影像、摄影、写作等方式呈现。《光谱:夜之皇室芭蕾 II》将宫廷芭蕾舞姿势与智能手机的拍摄姿势进行融合,让不同媒介中的影像与历史图像形成多重互文关系。
索菲亚·阿尔-玛丽亚 《黑色星期五》
索菲亚·阿尔—玛丽亚(Sophia Al-Maria)1983年生于卡塔尔,是一位卡塔尔籍—美籍当代艺术家、作家。她在其新影像作品《黑色星期五》中,通过聚焦于海湾地区人们对购物中心的狂热而探讨上述议题,将随处可见的购物中心比作资本主义的世俗庙宇。
崔洁 丙烯、3D模型作品
崔洁1983年出生于上海,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她对公共空间的发展和演化保持着密切关注,以反思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机制、演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她将如今被滥用的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仙鹤”“鸽子”等形象与市场经济统摄下的现代城市建筑样式相结合。这些雕塑的形象源自她曾创作的架上绘画,经3D建模翻制而成。
谢蓝天 《大都会酒店1-15号》
谢蓝天(Lantian Xie)生于1988年,是一位来自迪拜的艺术家,致力于制造图像、物件、故事及情境。他的纸上彩色绘画作品系列《大都会酒店1-15号》再现了分布于全球各地,而俱以“大都会”为名的酒店素描。这些临摹而得的铅笔画反映了“大都会”这一符号在全球范围以酒店为形式的蔓延,由此彰显出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发展。
刘野夫 《草稿1,构图1,2,3,4》
刘野夫1986年生于北京,长期关注跨文化语境与信息技术视域中影像的生产及传播方式,以虚构、挪用、嫁接、戏仿等手段表现全球景观所呈现的“麻木感”。他将屏幕本身看作“画布”,通过对经典电影桥段的戏仿、图像拼贴等手段探讨二维平面的呈现方式所具有的假定性,以此颠覆真实空间的现实性。
李竞雄 《无题(绘画)》
李竞雄1987年生于安徽,他的创作媒介涵盖了绘画、装置、文本、图像等多种形式。此次作品创作灵感源于1980年代发生的甘肃省“白银”连环杀人案,艺术家赋予暴力感以璀璨和明亮的观感特征,又似乎在朦胧地指涉大众媒体普遍渲染和传播的残酷情绪。
沈莘 《夜莺的挑衅》
沈莘1990年生于四川,其创作通过探索影像及事件来实现。“夜莺”出现在众多国际慈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名称中,作为同情、善意与纯洁的象征,指涉对被压迫群体的拯救。沈莘通过借用这一意象探讨信仰体系的建立和结构,诸如佛教和社会政治环境的相互影响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与传播。
马海蛟 《家庭分裂主义》
马海蛟1990年生于河北,于2009年至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长期关注生活中的“日常性”部分,擅长融合纪实性的影像与虚构文本,从人物与场景中捕捉诗意的瞬间,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化影像语言。三频影像《家庭分裂主义》源于他偶然收集到的一封家庭信件,他试图再现信件所指涉的家庭状态,以“伪纪录”的方式塑造3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连洁与恩佐·卡马乔 《溢/光/时/热》
连洁(Amy Lien,1987年生于美国)与恩佐·卡马乔(Enzo Camacho,1985年生于菲律宾)是一个双人艺术组,致力于在复杂的全球当代艺术语境中探索金融资本与艺术交流的议题。作为2014 年在纽约呈现的“溢光时热”项目的延伸,艺术家将原有的意象重新改造,创作一件折射出当下时刻的新作。这一意象包含了在马尼拉都会圈呼叫中心办公大楼的附近街道所拍摄的夜间影像。
梁半 《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 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
梁半1985年生于广西,2009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雕塑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邀请居住在欧洲的朋友于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及巴尔干半岛等处的海滩录制多段海浪的声音,这些海滩均为2015年以来的欧洲难民危机中人们所登陆的海岸。
李琦 《丛林》
李琦1984 年生于青海,2009 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创作涉及摄影、装置、影像等多个领域,《丛林》源于其在东莞工厂的驻地经历——在此,他观察到近年来制造业萎缩的现状,在目睹了大批企业大量裁员的同时,发现当地一家企业的管理者组织依然留守于此的工人们在花坛种菜。
陈陈陈 《不杀之恩》
陈陈陈1987年生于浙江,他的创作以概念架构为主体,内容结合“贫困科幻”和“成功学”,涉猎影像、剧场、绘画、装置、行为与音乐等。陈陈陈在封闭的浸入式空间中呈现特定场地装置《不杀之恩》,试图制造一种介乎真实与虚拟之间的惊悚情境。
高磊 《弥赛亚——< J > < Z-772 > < 5 > 的混合梦境》
高磊1980年生于湖南,他持续通过绘画装置与摄影等创作方式对周遭的日常事物进行转译与合成,将其原始功能属性抽离,为物的本体赋予了某种未知与不确定性。他的作品由一系列互相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近作组成,艺术家将一根拔河用的麻绳于空间内圈定出一条“小径”和一扇“中式园林门洞”,并将其他作品被嵌入其中, 形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折射出欲望与危险、稳定与崩溃之间如命悬一线般的紧张状态。
麻剑锋 《X》
麻剑锋1983年生于浙江,他在展场中构造一个“戏台”式的空间,在其中置入由纸板或木材等媒介与图像元素加工而成的装置——它们或可以被视为“演员”,在“舞台”空间中上演一出令人目不暇接的戏剧。
张如怡 《装修:地点》
张如怡1985年生于上海,她的艺术实践涵盖诸多媒介,多以个人化视角审视周遭城市环境,关注个体、外部世界和物理空间之间的相互指引与限制作用的关系。张如怡以混凝土等装修材料为媒介,将建筑装修的边角料、拆迁的残片、植物的细节被动地置于局促的空间之中,形成一个“不是房间的房间”。
苗颖 《亲特网+》
苗颖1985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纽约。苗颖尝试探讨因特网、局域网和智能手机等主流媒介的可能性,以及科技在再现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政治、美学和时代感知。受“世界互联网大会”所提出的概念“互联网+”启发,她制作出一份捏造的山寨意识形态品牌——“亲特网+”,探讨新媒体营销与政治营销之间的共谋关系。
郭熙 《Sanctuary Shop》
郭熙1988年生于江苏,在近年来的项目中,郭熙多引进虚拟身份、场景和故事以介入现实,从而测试现实对想象力侵入的耐受度。他将各类“庇护所”的建筑结构局部和象征“法外开恩”的寻常物件呈现于此,邀请观众置身于一个因“信仰”而牢固建立的共同体,并对“介入”“冲突”“模糊”和“隐秘力量”进行不确切的推敲。
王光旭 《无题》《隐力》
王光旭1978年生于福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隐力》是王光旭持续创作的“磁铁”系列作品之一,其中,朝不同方向微微倾斜的磁铁细屑排列在一起,被一大块匿于墙体之中的铁板所吸附,像是受制于无形力量的牵引。另一组作品《无题》是位于空间两端、由细密竹签条掩盖着的“门”,一端可以顺利邀请观众进入房间,却无法穿回;而另一端则只能走出,而无法进入——潜藏的秩序由此被设定出来。
廖斐 《无限接近平坦》《一件地球雕塑》
廖斐1981年生于江西,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廖斐的《一件地球雕塑》以两台分别呈现南、北半球的台风实时预警影像系统的计算机显示器为主体,以模拟的方式制作一件地球的“雕塑”;另一件作品《无限接近平坦》致力于探讨理念中的“无限”这一概念,塑造一件“无法完成”的作品。
陆明龙 《中华未来主义》
陆明龙(Lawrence Lek)1982年生于德国,是一位工作、生活于伦敦的马来西亚裔—华裔当代艺术家。陆明龙为展览构造了一处名为“共时未来主义”的放映空间,通过对现成的电影、游戏等画面进行剪切和拼贴,从过去和当下中萃取未来的种子。
UCCA甬道的空间被改造为一个名为“例外馆”的公共空间,创造一个常设的“阅读室”,陈列不同领域的读者所推荐的书目,形成阅读与交流的场域;在近四个月的展期内,以艺术、科技、政经、演出、文学、生活等主题为基本模块,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学者、专家等人士针对这些主题持续地策划一系列活动与事件,引导观众更为清晰地理解“例外状态”的主题,并参与到展览与相关活动中。
如果你喜欢微信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喜欢Hi艺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关注
官方微信ID:hiart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