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i人物」胡柳 凝望无声的黑暗

朱赫 Hi艺术 2023-11-22


艺术家 胡柳



“终于,我和我的世界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世界沉浸在一片幽深晦暗的凝视中,看着我渐行渐远。我将在另一个无边世界的黑暗中等待着我自己。”



香格纳画廊在西岸空间二楼推出艺术家胡柳个展 “黑浪”, 是艺术家胡柳在香格纳画廊的第一次个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从 2007年到2016年的铅笔绘画作品



黑 浪 自 述



黑浪与黑无关。

黑浪是无光时代中的暗语。

我相信奇迹,我相信不可见的力和我共振,我相信一切都在开始之前早已结束。我们等待那一时刻的到来。范宽等我。我等待未来。因此,一张画在开始之前,它早已完成。未来已经被我们提前书写。

有时候我会身陷其中。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过去被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我迷失在面前这堵被不断涂抹的墙之上。我看见我在茫茫夜色中企图触摸真相。

终于,我和我的世界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世界沉浸在一片幽深晦暗的凝视中,看着我渐行渐远。我将在另一个无边世界的黑暗中等待着我自己。

终于等到这张画开口跟我说话的时刻了。

——胡柳



《浪》 110x230cm  铅笔绘画 2015

《浪》 作品细节图

《浪》作品局部 铅笔绘画 2015



想 去 触 碰 沉 默 且 神 秘 的 膜



“我工作终日,夜里喝的半醉。 醒来在四点,我凝望着无声的黑暗。”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的诗作展示了具象世界与未知事物间的界限。由生活的日常性出发,“凝视黑暗”意味着诗人/艺术家最终将视点回归自我,也将文本/图像观察者的目光引向作品触及的深沉本质和观察者被隐藏的自我本体。

从香格纳的三段式楼梯步入展厅,印入眼帘的是一片混沌的世界,作品会吸引观众身不由己的靠近,移步向前会发现作品的展示是关于作品内部构成的不同时间的延展,阅读的节奏也会随之不停的转换跳跃,时而绵延,时而凝固,或远或近,或疾或缓。即使身处不同的画作面前(海浪,星空,虹,草和杂花册页),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去触碰那层沉默且神秘的膜。



《虹》110x260cm  铅笔绘画 2013

《草》 110×260cm  铅笔绘画 2016



始 既 是 终



胡柳的创作基于对铅笔数以万次的使用,耗材本身便构成了当代性的“笔冢”,这种当代性也恰恰在于:材料的消耗对于绘画技巧并无过多增益,人与使用工具之间的对话被搁置,熟练也不再成为艺术家需要面对的永恒真理。而复杂的政治、历史、信息、观念对艺术构成的压力使艺术家选择封闭自我,退居内心,将破碎、分裂的物象重新归置、建构。古典西方美学所推崇的透视、写实与中国国画美学所推重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均成为被重新讨论与重构的对象。但不同于现代主义时代的颠覆观念,当代性可以选择颠覆、继承、戏仿、复制,它的颠覆性恰恰在于颠覆了颠覆本身。这种结果造成的无中心主义,使自我的个体分裂、破碎,“灵韵”消逝,因此“内观”成为重估当代价值的手段。

胡柳将观看分为三个层次:浏览,凝视以及“内观”式的反观自身。“凝视”接近于儒家哲学中“格物致知”的概念,而反观自身则成为超越性的宗教体验。因此,胡柳作品中出现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或者说始即是终,“一张画在开始之前,它早已完成”。



香格纳画廊 胡柳个展“黑浪” 

《星空》 80x110㎝ 铅笔绘画 2012



是 石 头 要 开 花 的 时 候 了



“无论我将转向何方,总有黑浪迎面打来”作为展览题目的出处,这句话暗示对于一切未知的领域人类自身的迷惘、困惑、虚无、绝望,但它也同样向我们敞开一扇丰富的自我生命之门,在展览前言的文字中胡柳写道:“终于等到这张画开口跟我说话的时刻了。使我想起一句无关,但又恰恰相关的诗句:“是石头要开花的时候了(保罗·策兰)”。



香格纳画廊 胡柳个展“黑浪” 展览现场


黑 浪 迎 面 打 来



Hi:“黑浪”这个意象对展览有什么样的意义?

胡:无论我将转向何方,总有黑浪迎面打来。

Hi:你的作品是拒斥印象式观看的,那你对于“看”这个概念如何解读?

胡:首先我的作品是想说一种身在其中的感觉。什么样的观看才能让我带入,让我身在其中?大家都读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的理解通常只停留在其中一个层面上:因为我们“身在其中”所以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恰巧认为,只有我们“身在其中”才能够去观看。只不过在理解的时候我们通常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我们把自己固定在了某一处。假如我们尝试以一个登山者的角度来看,就会体验到前两句诗词给出的,在山脚下看是“横看成岭”,在半山腰看是“侧成峰”,登上山顶眺望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尤其要提到,我们的视点是根据脚下的立足点来决定的,当我们移动身体的同时视点也会随之转变,所以恰巧是通过不停移动的“身在其中”我们才能够确定自身和庐山的关系,这是内外通观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从整体上来把握庐山的本来面目。

Hi:视觉有什么样的不同?

胡:我把观看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普通的浏览、打个照面,你和对象之间有往来,但是很短暂,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像”。第二层比较有意思,它是凝视,要跟对象互动,付出时间,是全身心的投入的去看,有点接近格物致知的精神,概括成一个字就是“相”。第三层,你不断、持续地观看,凝视到无以凝视的时候,你的眼睛会累,也可能转身或闭上眼睛。但对象并不会因为闭目或转身而不见,它处在一种自显的状态,我认为这一层很中国,它是一种反观自身的观看。跟我们的心象有关,概括一个字就是大象无形的“象”。



香格纳画廊 胡柳个展“黑浪”  胡柳认为:当你开始怀疑画面不是一个实体或者它到底是什么表面的时候,你已经在参与观看的过程了


探 寻 自 己 的 深 渊



Hi:第三层次的观看也接近与“内观”,这种观看和宗教性相关,并且你的作品本身是不断的深入探讨时间而到达的,似乎更像是一种修行。

胡:我们向内探寻自己的深渊,无论往哪个方向去“究竟”,最后触碰的都是未知。

Hi:无法达到的触摸是否可以理解为通感?

胡:当你开始怀疑画面不是一个实体或者它到底是什么表面的时候,你已经在参与观看的过程了。

Hi:什么时候会觉得一张画完成了?

胡:布朗肖说,“作家如果没有致命一跃,他将写不出任何东西。”如果我到了最后不得不纵身一跃的时刻,就是我离开的时刻。


图片提供:香格纳画廊


如果你喜欢微信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喜欢Hi艺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关注

官方微信ID:hiart30830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