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工校长丁晓东:创新要保持对需求的敏锐度
丁晓东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如何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2018浦江创新论坛举办期间,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接受新华网思客独家专访。在他看来,创新人才有一些共性的方面,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改革要求,而政府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去年在以色列待了三周,调查了他们的创新行业。以色列的创新,就是好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好的想法,能够转化为产品,转化为更有效的管理和生产程序,这是他们定义的创新。我们的创新概念比较泛化,获得诺贝尔奖,写出好的论文,都是创新。从这个角度,创新人才应该是多样化的。培养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和培养从事技术转化工作的人才,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从事教育工作这些年,对于我们国家的创新人才,我认为有一些共性的方面,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首要的一点是勇于失败,能够承受挫折。现在的青年人,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可能也是独生子女家长,老师可能也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挫折教育要和中国人口的结构结合起来。
第二,要有胆气。创新创业者对人生未来的预期可能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往往会给年轻人带来一种恐慌。这时要有胆气走下去,要能在挫折中走下去,要在失败中走下去,要在跌倒中摸爬滚打,直至成功。
再接下来,就是大家都在强调的合作精神。在大学课本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如何把合作精神融合进去?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
丁晓东校长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做主旨演讲
对于创新意识,在以色列有个说法“需求是创新之母”。除了大家过去常讲的好奇心,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已知的反思以外,我觉得创新意识还包括对需求的敏锐度。创新有时候就是窗户纸,其实一捅就破,但如果你没有敏锐度,就很难捅破。
今年7月份,我到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他们介绍了一个案例。很多年轻的家长带出生的孩子一起去亲近自然,但是每次给孩子喂奶,碗、罐、瓶都要不停消毒,所以车里还要带加热器或热水瓶,这就是一个需求。我们很多时候习以为常,觉得我带个热水瓶出门很正常嘛,没人去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有一个老师,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技术很简单,我想我们学校也能做,就是把奶瓶、奶罐、奶嘴集成在一起,并用紫外线消毒,解决了年轻爸爸妈妈的问题。
再比如,为什么要到日本去买马桶盖?传统的马桶盖其实很容易生产的,但大家对它习以为常了。对高质量生活的敏锐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敏锐度,这是创新意识要培养的,对创新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
创新意识还包括,在人才培养中不能迷信专家。在创新过程中,没有一锤定音的专家之言,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才是评判的标准。要让年轻人去探索,不迷信已有的知识,不迷信现有的成果。
此外,创新能力也是需要着重培养的。现在大学教育过度强调课程的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实际上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仅靠专业课程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一定要有综合性的设计。麻省理工学院专门成立一个综合设计部,采用“新工程人才”的培养方式。他们在探索怎样把专业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学生一进校开始,他们就带几组学生参与综合设计的项目。要把一个科技成果或者一个新的思想转化成产品,一定包含了设计、融资、法律、生产环节等各个方面,不是一两门专业课程能够学完的,他要学法律、学管理、学融资、学市场的规则,还要学专业知识,大学四年学不完。所以只能就事论事,就某一个项目让学生自己去摸爬滚打,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知识成果转换的创新,让学生拥有综合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方面。
新华网 陈振 摄
为什么现在对创新人才要求更高?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果想要并排跑,想要领跑,内生动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内生动力要靠创新。
所以,这就对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的要求。对教育来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改革,就是要改革现有的专业结构、课程知识,课程更新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这些还不够,最重要是培养模式、培养方式的改革。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打破“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知识难度应该大大难于课堂教学。课堂之外,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等。
这其中还涉及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人才的供给从过去传统的培养方式,一定要转型成一种新的符合国家需求的培养方式,所以大学的教育改革非常重要。但是大学不能够提供所有环节,比如我们提供不了一种接近生产状态的实践环节,我们提供不了切切实实的生产需求,我们提供不了带学生和企业一道去推动技术革新的环节,这就需要和企业合作,协同办学。比如在谢菲尔德大学有一个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它实际上就是和企业合作成立的,是一个接近生产线的实验室。企业很多新的研发设备,比如大型的新电子机床,就摆到这个实验室里,和学校一起研究能不能改进。
政府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我认为,要从“放管服”开始,广泛发动学校承接好办学的自主权。政府要把学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给予支持和资助,让我们学校和企业衔接好。人才培养要有宽松的环境,在这方面,政府主要起到引导、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政府在学校和企业中间搭台也非常重要。过去因为我们国家的体量比较大,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想保证自己的生存,可以从发达地区到比较发达地区不断延伸,就能存活很多年。但现在企业的内生动力——原来这种不靠创新就能过得很好的状态逐渐在改变。企业开始找到学校,一起推动人才培养。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做得更好呢?大学做不了全部,企业也做不了全部,因此,政府在中间搭台就非常重要。
实际上政府也做了很多,比如上海正在推进建设科技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政府给予支持,让学校和企业一起通过这个平台,在上面形成一些关键共性的技术,看能不能孵化新的产品、更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流程,从而对社会经济起到推动作用。
来源 / 新华网思客
编辑 / 沪江通讯社
图片 / 新华网陈振 、王博
审核 /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