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对凤姐黑转粉?从“审丑”标杆到公号写手,罗玉凤逆袭归来 | 全媒观
一个多月前,一篇《霍顿嘴真欠活该被骂,但孙杨也应该道歉》的文章走红网络。让人吃惊的不仅是这篇“辣评”敢于逆主流情绪而行,更在于笔者身份——罗玉凤,这个曾以争议性言行搏出位的网红鼻祖,宣告回归。
“凤姐”两月前开通微信公众号,不到一月写就“孙霍之争”的评论文章,阅读量已破6万,并不断被其他媒体及公号转载。凤姐又红了。
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罗玉凤就应凤凰新闻邀请,担任其客户端“主笔”。今年夏天,凭着公号内容大范围转发传播,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凤姐,已从“极品女”变为“三观正”、“朴素深刻”,甚至“文笔不错”的写手形象。
赞弹之间,全媒派对其“逆袭之路”进行归因分析,暌违视线若干年,凤姐究竟凭什么又“杀”了回来?
“我就是凤姐”
罗玉凤在写什么?
“我是罗玉凤,也是你们口中的凤姐,我是一只在晨光中招摇过市的刺猬。”在公众号的“介绍”一栏,以写手身份回归的她对自己做出注解。
“在晨光中招摇过市”,多年前,中国尚处于“社交媒体史前时期”,罗玉凤因出位言行与形象反差聒噪一时,的确“招摇”行走在舆论中心。
她甚至还被扣上过“低俗”的帽子。6年前,广电总局官员在“叫停低俗节目”的吁求中,就以“凤姐”为反面案例。
然而,时间让大众记忆产生摇摆,经历过嘲笑与指摘的罗玉凤,现在则是观察草根生活与美国梦的双重样本。
“我就是凤姐”公众号从2016年7月18日发出第一篇文章起,从最初的日更到近期两三天一更,头条推送阅读量一直稳定在两三万到六七万之间。而她金笔所指之处,主要分为美国生活、鸡汤式价值观,以及时事人物评论这三个部分。
生活在别处:凤姐眼中的美国
凤姐带着“美国梦”前来,经年来梦想仍然只是萌芽。但她笔下点点面面都和美国有关。
第一篇推文,《想要成为新美国人,你要学会这几件事》便是拿美国人的“爱国主义”说事儿。她写,99%的美国人都是爱国的,但他们的爱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一样,主要体现在“尊重他人”、批评政府以及动不动就拿宪法说事儿上面。这篇文章一下子获得5万多阅读量,也为接下来的“美国系列”定下基调:
《为了别墅而嫁给老男人的人生观是有问题的》(美国人的价值观;阅读量3w+)
《我是女人,但我真不喜欢希拉里》(美国人的政治观点;阅读量接近3万)
《我和奥运开幕式上那个长腿大胸的超模有个共同点》(美国人的婚恋观/性爱观;阅读量接近3w+)
《我为什么常称赞美国》(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国民平均素质;阅读量4w+)
描摹美国生活,具体的切口就是居住地——罗玉凤夹议夹叙地写了好多纽约碎片,并倾注情感与经历:
《在纽约做这个工作,一个月能挣6000美元》(自己在美国做美甲的经历,以及韩国美甲店和中国美甲店的区别;阅读量四万多)
《在纽约,它伤害我最深》(美国的地域歧视而非种族歧视;阅读量三万多)
《在纽约,我最爱的就是这一抹红色》(写自己平时吃饭做饭;阅读量接近三万)
凤姐笔下的美国生活,不完美也不够好,但却吸引她想长久驻留,并为之奋斗。
鸡汤式价值观:迎合了何种“三观”
在公号文章的表达中,罗玉凤逐渐展现她做为“农村知识青年”极力脱离固有阶层的努力。走出小镇,走出国门,她是样本也是特例,某种程度上迎合了普通人对“三观正”的期待:
《像我们这样的人,再不坚持就什么也不是了!》(做人应该学会坚持,草根需要坚持;阅读量7w+)
《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你,请你也不要伤害我》(自己被人伤害的经历:个人公众号被山寨,文章被随意篡改,有人在美国拍到她之后在网上传播她的照片;阅读量3w+)
《我们又不是少爷小姐,有什么资格迷茫?!》(给农村孩子来到城市奋斗的一些建议;阅读量接近3w)
《读一个很烂的大学也比不读大学强很多!》(为什么读三本也比不读大学好;阅读量5w+)
此外,在谈到两性关系时,她的态度也不再是从前坚持的“他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有征服世界的欲望。奥巴马才符合我的征婚标准”这般耸动,而是试图从一件事情中找到全新的切口,以更温和的“女性”性别角色来解读:
《纵然他有千般不是,至少算个男人》(从陈冠希撕林志玲表现男人应该给女人安全感;阅读量3w+)
时事、人物评议:巧妙结合热点
做自媒体要保证阅读量,借热点这个方式屡试不爽。罗玉凤也不例外,以草根阶级的立场来解读时事和热点人物,是她独特的风格。
《正告王思聪,你成国民老公只因为你是第二种人》(对王思聪的鞭策,对吹捧他的媒体的批评,对叫他国民老公的网友的告诫;阅读量三万多)
《霍顿嘴真欠活该被骂,但孙杨也应该道歉》(运动员花了纳税人的钱,国家体制下运动员身上肩负着政治荣誉;阅读量六万多)
《我没针对孙杨,举国体制对穷人最有利!》(花了大把钱的运动员没有达到目标就应该道歉,国家重点投入体育项目对穷人有利;阅读量三万多)
《“小目标”的儿子不如“杀人魔”的儿子》(孩子应该尽孝道;阅读量三万多)
除此之外,罗玉凤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她擅长将时事和自己的经历相结合:
《请放过那个小女孩》(从陈欣怡被怀疑服用兴奋剂到遭受舆论暴力的痛苦;阅读量四万多)
《最近火的三个女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郎平大气、刘伶俐令人心酸、马蓉会挣钱,阅读量四万多)
《坏人总希望别人守规矩》(从曹云金撕郭德纲到装圣人的坏人总希望好人守规矩;阅读量接近五万)
《大道理有用的话,世界早就和平了》(从中秋节想妈妈到农村人善良又现实,从女排朱婷的经历到农村人生孩子就像刮彩票;阅读量六万多)
或者与美国相结合:
《正告那些讽刺王宝强的人,婚内出轨是违法行为!》(婚内出轨在中美都违法,阅读量七万多)
《谁认识王宝强,请转告他别担心钱!》(美国离婚过程中转移财产会被重罚,阅读量五万多)
《随便sex,随便出轨的美国在现实中不存在》(忠于婚姻,痛恨背叛;阅读量三万多)
如何写?
罗玉凤式创作法门
罗玉凤如何经营自己的公号及写作平台?从已有的文章来看,她明显对公号属性做出规划,内容上以书写“自我生活”出发点,形式上以评论+栏目为主。
如何书写“自我生活”
上文提及,罗玉凤著文一大特色是不爱就事论事,喜欢将主题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增加论点说服力。她行文时有细腻动人处,评论稍显稚嫩但可见真诚。这里基本可以拆解为以下三点:
贫穷现实与奋斗——
我才到上海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段时间只出不进,每天都活在莫名的焦虑和恐惧中,特别害怕身上钱花光了,只能去睡电话亭。
一直到我在家乐福上班后,这种焦虑感和恐惧感才稍微减退了一点。
我为了不再经历这种焦虑,我一发工资就跑去银行把工资存一部分,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虽然也经历过很多难关,但是我银行卡里永远有一笔应急的钱。
所以,再艰难,再困难,永远要在银行有一笔应急的钱。
(《我们又不是少爷小姐,有什么资格迷茫?!》)
“网红”困境与争议——
至今我也不明白当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骂我,我想,我是大专学历,在家乐福做收银员。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的形象。而我在电视台说过的那些话,让那些“正义”又“强大”的人觉得我这样一个小人物不应该说那样的话,我这样的小人物就应该活的卑微,活的小心翼翼,和他们一样;所以当我显得不符合小人物的身份时,他们就受不了了,他们要用“正义的声音”来让自惭形愧,要来教育我。
(《请放过那个小女孩》)
美国“他山之石”映射国内——
如果王宝强离婚这件事发生在美国,马蓉婚内出轨不但是犯罪,而且王宝强可以据此不用给马蓉一分钱赡养费,甚至在争夺孩子抚养权的过程中,因为马蓉婚内出轨,法官有很大可能把抚养权判给王宝强。
所以说,婚内出轨,无论中国美国,都是法律禁止的行为,在美国更是犯罪!所以,不要再说马蓉出轨只是“道德问题”。
(《正告那些讽刺王宝强的人,婚内出轨是违法行为!》)
开设“对话体”专栏
光是开掘生活并不足够满足公号内容生产,也易造成“原材料”匮乏,而罗玉凤则在公号中开设“对话体”专栏,以《关于这些问题,凤姐是这么看的》为栏目名,收集问题、开发内容,并形成自我IP。
在这类文章中,时而有如一个朴实耿直的知心姐姐给提问网友以建议,时而幽默坦率的回应网友的质疑,在与读者的沟通中打造出了泼辣智慧的自我形象。
也有人会说,凤姐你都很胖了,为什么不少吃些呢?我只想回答,胖瘦是我个人的事情,我开心就好,要你管。(《在纽约,我最爱的就是这一抹红色》)
问:凤姐,要怎么才能把脸皮练厚?活了二十多年了,做人太吃亏!
答:与其把脸皮练厚,干脆不要脸。
问:凤姐,我想知道心高气傲里边是否隐藏着自卑?
答:因人而异,比如说我就可能有。
问:凤姐啥时候公众号做抽奖啊?
答:首先得有人提供奖品。
问:我一亲威家孩子,男,初三学生,九月六号在校与老师发生了点不愉快,下午六时失踪至今没音讯,你能出点主意吗?
答:报警
问:凤姐啊,我真不是故意对你有成见。只是你这样一个缺乏文化基础的人如何能指引迷惘的众人呢?
答:我又不是教主,为什么要指引众生?
就文章的语言来讲,罗玉凤行文如璞玉一般,讲述朴素道理。情之所至,浅白中甚至夹杂重庆方言,诸如“造孽”、“啥子”等词。
谁在看?
“粉丝”的建构与被建构
罗玉凤言行大胆,但极其聪明。早在刚“出道”时,她就十分清楚自己为何种阶层代言,又具备哪些属性。
当6年前传出因低俗而致“封杀”的消息时,她在微博上强势回应:
“如果他现在封杀了我罗玉凤,我封杀下去了再也没有人知道我这个人了,我就默默无闻了。从今往后,那么必然会有下一个罗玉凤冒出来,过三年五年必然会有更多的罗玉凤出来。因为有市场就会有需求。这个社会既然制造了这样的低俗文化,那么就说明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会有这样的一些人他有这方面的需求,要我倒下去了,肯定他们也会找出另外的一些人,让这个低俗文化继续延续下去。”
瞄准草根:农村青年和走出去的梦想
罗玉凤利用网红的原始资本,成功赴美生活,跳脱出原有的阶级属性,然而故事并没有因为她的“出走”而结束。她懂得用文章服务于跟她有过相似经历和梦想的人。
从“我就是凤姐”的早期文章中,可以看出其瞄准的受众群体——和罗玉凤出身相似的农村青年占了很大部分。比如:
最近翻看后台留言,发现很多弟弟妹妹给我留言,他们大多出身农村,受教育程度也不算高(大概只有两三个是大学生),很早就到大城市打工,然后现在感觉自己很迷茫,然后觉得我的经历给了他们鼓励。(《我们又不是少爷小姐,有什么资格迷茫?!》)
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不够高的档次”,为罗玉凤集结了这样一批固定粉丝群。罗玉凤农村出身最终成功赴美的经历是他们所神往的,所以,凤姐的鸡汤为他们定制,而他们也愿意为凤姐的文章买单。从文章下面的留言以及朋友圈的传播这些文章的人来看,这批“凤仙花”无疑是中坚力量。
社群延展:拓宽粉丝群,向主流话语看齐
罗玉凤如今的文章多数采用跟热点的方式,即使还是用草根阶级的口吻,但文章的可读群众除了最初的用户,已经开始向主流话语圈移动了。从“我就是凤姐”公众号文章下面的留言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如今她的粉丝中农村出身的人仍占很大一部分,但出现的不同社会角色已经越来越多了。
凤姐凤姐,我觉得你说的真的很对,第一次给你留言,想说说我的感慨,我读书是在一所美国的好的大学,应该说比你“命好”,但是我真的很佩服你,现在回国工作了,依然在为自己的命运努力着,就像你一样,你很难,但是我也没那么容易,毕竟如果是有所追求的人,总是会追求那些自己生命里并不十分可得的东西……(摘自《《大道理有用的话,世界早就和平了》读者评论》
说实话,凤姐是一个有智慧,有娱乐精神的人。出身贫寒,能奋斗到这一步,很不容易了。扪心自问,很多人都没资格嘲笑你。单从这篇文章来看,作为国内重点大学研究生的我,虽读了很多书,也不得不为你竖大拇指。加油,好好生活!(摘自《《我为什么常称赞美国》读者评论》
此外,罗玉凤身兼的“主笔”身份,也是她拓宽粉丝群的重要一环。无数直接表示“路转粉”和惊叹“从前看错凤姐”、“原来凤姐比自己有文化多了”的人,都是她在这个覆盖面更宽广的平台所收获的意外之喜。
直播平台则成为人气集聚地及吸金所在。8月2日,凤姐在花椒直播上的直播首秀,半小时内在线人数达到46万人次,一晚揽入28513.3元人民币。
面对网友各种刁钻古怪犀利的问题,她都淡定作答。这短短半个小时,凤姐不仅收获了大把大把的钞票,网友们对她的看法也改观了不少:
“为了看凤姐把删了的直播又重新下载了出来!”
“凤姐活的很自我,很自由,有着散发个人魅力的独特的见解。”
王路曾说,“凤姐不是靠知音故事会。她很聪明”。而她在数个内容平台上所展现的不同面貌,本身就代表着被重新认知的可能。
“凤式写作”还能走多远?
多数人对罗玉凤文章的赞叹仍停留在与第一印象的反差上:“原来凤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是凤姐写的?”
这带来了写作的第一重困境:惊艳感消褪后怎么办?
三观正、文笔好、语言犀利、内容接地气、令人产生同感……所有夸赞都基于一种认知形象上的颠覆:公号里这位记录生活与思想的罗玉凤与“极品”、“奇葩”的凤姐相去甚远。颠覆固有印象的认识无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发读者的关注热情,但当这惊艳感逐渐冷却,关注点更为聚焦文章本身时,还会不会仍然有那么多人愿意阅读呢?
第二重困境是,长期消费自我经历的风险。当自己的故事说完了,该怎么办?
当我们来仔细分析“我就是凤姐”公众号上的文章,就会发现几乎每一篇都与她的个人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高阅读量的背后是对自身生活经历的消费。当凤姐不再那么依附于自己的个人经历来写文章,而转为较客观的解释一个问题时(如她最近发的一篇推文《中国在纽约有一块“殖民地”》,阅读量2w+),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事实上,现有文章中就已出现话题“反复性”的苗头。比如,对于曾“伤害过”自己的人,罗玉凤表示原谅是不得已的——“不是因为我心胸宽广,而是因为我没有让他们认错的能力”。而这个观点,在其他几篇推文中已重复出现。
抛开罗玉凤自带的关注光环,文笔浅白实际上也说明积淀不深,文章功底薄弱。这是第三重写作的困境。
如果参考主流文化对于“好文章”的要求,写作只有“真实朴素”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思想性上着重发力。严格来说,目前罗式文章并不存在任何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写作特点。
凤姐的回归其实并不具备太多效仿意义,这是时代塑造、自我推动的IP人物,她本身就具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特殊之处——争议性。争议性给了她“红”起来的可能,但同时,也成为阻碍她向前的绊脚石。这条更容易也更艰难的逆袭之路还能走到哪里?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