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际突破与价值回归:《湄公河行动》逆袭背后主旋律类型片的突破 | 全媒观

2016-10-09 腾讯传媒 全媒派


“有些人,你不歌颂,这世界上就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



一部游离在体制边缘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水准线之上的工业化操作,在乏善可陈的国庆档,让这个“最非主流”的片种,意外地制造了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效果。

 

没错,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电影《湄公河行动》成功地在朋友圈摄影大赛中冲出了重围,成为一个舆论爆点。而这部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影片背后,无论是本身的类型突破,还是横向纵向的比对,都留给我们思考空间。



一记漂亮的弯道超车

 

2011年10月5日,中国商船“华平号”和“玉兴8号”在湄公河遇袭,13名船员全部遇难。中国警方随即着手展开调查,经过近八个月的卧底、暗访、追捕,终于将罪魁祸首糯康绳之以法。

 

该案在2011年轰动一时,被称为“湄公河惨案”,《湄公河行动》便由该案件改编而来。国庆档一开始,这部主旋律影片并未被抱有太多期待,10月1日,《湄公河行动》的单日票房为5960万,位居当日第三;但到了10月7日,《湄公河行动》的单日票房上涨到8000万,稳居当日冠军。




107日国庆假期结束,《湄公河行动》入账票房5.31亿。截止108日晚21时,上映9天累计票房更突破6.16亿,超越类型相近的《战狼》(5.45亿),相信也将很快赶超《寒战2》的6.78亿票房。影院排片数方面,《湄公河行动》也继续强势地位。

 



百度搜索指数同样可以反映《湄公河行动》的热度趋势。可以看到,104号作为一个关键节点,《湄公河行动》的关注度一路上涨,与《爵迹》《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下滑态势形成对比。

 



网友口碑也不断为其助长话题热度,108日《湄公河行动》的豆瓣评分已达8.2分,同一时间《爵迹》和《全世界》评分仅有4.15.6分。




实际上,今年整个国庆档都堪称平庸,且票房成绩10年来首次出现下跌,相比去年同期票房成绩下跌2.7亿,跌幅近14.6%,堪称神话破灭。但就是在这样的一片“颓丧”之态中,《湄公河行动》的各项数据指标都堪称惊喜。

 


预示着国产片的价值回归?

 

《湄公河行动》的逆势上扬很快引发热议,人们开始讨论,为何这部片子可以成为唯一的票房黑马?知乎上甚至有这样的问题:“《湄公河行动》会成为中国电影崛起的标志么?”知乎用户“胖猫咪”的回答点赞数最高,他说,《湄公河行动》“谈不上崛起,但是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回归。”

 

原因为何?有豆瓣影评这样评论:“本来三星,但为了怼隔壁郭敬明,更为了中国电影,任性四星”。《湄公河行动》的票房逆袭,某种程度上证明中国电影观众正在用脚投票,曾经在资本市场和票房市场都无往不利的“粉丝经济”“话题炒作”等招数已经不再好使,而越来越多的诚意制作走上逆袭之路,从去年小成本电影《夏洛特烦恼》,到今年这部《湄公河行动》,大抵可归于此类。

 

而更多正面评价来自于《湄公河行动》制造了一个好莱坞式的主旋律影片的绝佳范本。摆脱套路,生猛跳跃,荷枪实弹,诚意十足。

 

究竟何为好莱坞式的主旋律

 

实际上,《湄公河行动》因为身处体制下和敏感题材,颇有“带着镣铐跳舞”之势,此前,国内商业电影也从未开放过“境外持枪”这样的题材。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平衡,《湄公河行动》从选角、到动作场面、再到制作,均有大片格局,混合着“香港警匪片+好莱坞特工片”的标准,成为国内类型片里的绝对翘楚,最终也实现了商业上的突破。

 

那么,为什么人们都说《湄公河行动》是好莱坞工业化的?

 

团队上:资本驱动+官方许可+香港导演

 

从团队运作上来看,《湄公河行动》是体制下的商业化运作之作。据悉,2013年,博纳凭借“2亿投资,按商业大片拍摄”的方案,成功从“中影”手中抢下了《湄公河行动》的改编权。当时,尚未私有化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博耐影业集团和诺亚控股、红杉资本三家公司共同发起首支10亿规模影视专业投资基金——博纳诺亚影视基金,基金首期投资项目就包括《湄公河行动》。

 



另一方面,林超贤导演的加盟,让这部电影同时拥有了制作质量保证和票房号召力。原因有三:

 

首先,林超贤此前曾导演过多部警匪题材和竞技题材,从《线人》《证人》,到《激战》《破风》,可以说在类型片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在他的警匪片中,警察和罪犯的个性都倾向于复杂,这种人设设计也延续到了《湄公河行动》上。而在林超贤的运动竞技类电影中,有多次模仿好莱坞类型片的尝试。例如《激战》中他塑造了落魄拳王程辉,这一类形象是好莱坞运动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人设;在《破风》中,他使用了大量航拍全景镜头和跟拍镜头,营造了激烈的紧张感。

 



此外,启用香港导演,他们有着更少的束缚,在对待这一承载国民情感的案件时,并没有搬出之前主旋律影片的常用套路,而是另辟蹊径开启了全新模式。

 

再次,林超贤还是位“枪械专家”,从枪支型号、组装结构、射程距离、后坐力度、硝烟效果,到握枪姿势及装备战术,可谓无一不晓。这些知识储备,也让他在《湄公河行动》中拥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剧情上:直击重点+三场大戏

 

在剧情设置上,《湄公河行动》做到了在大事实不违背真实案件的前提下,按照商业类型片的叙事方式把故事进行最大程度的简化和戏剧化。据悉,导演林超贤曾多次与公安部门沟通,放弃了大陆刑侦片惯有的模式——花费大量篇幅请示、铺垫、绕圈圈,而是着重展现最具商业价值的抓捕过程和刑侦细节。

 

电影开篇用极简的笔墨陈述了案件背景,随后便直奔主题,而故事核心人物高刚(张涵予饰)和方新武(彭于晏饰)及其小分队,更是尽可能剥离公安背景,非常明确地交代了这是一场“不被官方认可的特殊行动”。随后的剧情由三场大戏串起,分别是为了获取情报的“赌场营救戏”、跟糯康贩毒集团的“商场假交易戏”,以及抓糯康的“丛林大战戏”。

 



而三场大戏有冲突、有节奏,基本全程无尿点。据说,为了最大程度接近真相,制作团队还把糯康的庭审过程作为资料参考,并深入“金三角”考察,甚至为了探秘当地的毒品交易,主动接近与毒品有过接触的人。这些都让影片在好莱坞化的同时,不偏离基本事实。

 

场面上:硬派制作+真实道具

 

在《湄公河行动》中,从雨中肉搏、雨林枪战,到飙车狙击、空中追捕,全部实景拍摄,影片的动作场面“覆盖海陆空,一场比一场激烈”。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诸多大场面镜头都有理有据,鲜有硬伤bug,场景调度、节奏把握也都是不折不扣的“林氏硬戏”。此外,所有动作场面形成了层层递进,从贴身肉搏到短兵相接,再到军事特种作战,不断升级。可以说,好莱坞警匪片涉及的枪战、飞车、直升机救援、丛林作战,一个都没拉下。

 



除了在场景上追求最大程度接近真相之外,道具方面也毫不含糊。据悉,在公安部的支持帮助下,影片不仅获得了来自一线的实战经验,更为该片的道具、装备提供了支持。除了真刀实枪,影片中还动用了微型无人机,以及可以边侦查边布雷的侦察武装机器人、用于弹道测试的激光仪等高科技设备。

 

除了激烈的对战场面,林超贤还把有限的文戏镜头分给了在肮脏的房间里注射毒品的瘾君子,被毒枭裹挟着种植罂粟的残疾村民,在基地玩俄罗斯轮盘游戏和吸毒的亡命童子军。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枪战场面一样,有效地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这也是好莱坞大片中善用的手法。

 



人设上:丰满形象+高能人物分工

 

在此前大多数国产刑侦片中,警察办案的具体手法很少通过细节展示,警务人员的职业特色和身份识别很模糊。在《湄公河行动》中,借用了好莱坞特工电影的人物塑造方式,大打人性牌。

 

在《湄公河行动》中,“倔驴”高刚会偶尔不守规矩,情报员方新武会用极端手段逼供,在为女友报仇和维护司法正义之间犹豫不决,并最终射杀了仇人。而这些设计在不破坏原则的情况下,实现了人物形象单一的突破,“黑化”、仇恨、是非判断,这些纠结和冲突让人物形象丰满,而非仅仅是单调的任务机器。

 



而把现实中极复杂的毒枭糯康,从外形到性格都塑造为一个看上去智商完全不够的大反派,同样是满满的“好莱坞风”。

 

此外,《湄公河行动》里有高科技宅,有爆破专家,有高能翻译,还有业务精干的警犬“啸天”,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每个人都有职业性的癖好和绰号,在团队作业中则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可以说,在人物分工上,像极了好莱坞电影中的设计。

 

有了这些工业标准,《湄公河行动》还只能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化电影,而这部电影的高明在于,实现了商业化和政治性之间良好的平衡。

 

主旋律成为吸粉利器

 

平衡商业运作与意识形态

 

《湄公河行动》并非容易之作,除了影片本身技术难度是个不小的挑战,政治层面的分寸把握需要拿捏得当。将主旋律商业片化是这两年才开始的实践,例如《战狼》《智取威虎山》,但创作生态却呈现断层,原因在于这类影片必然是艺术创作和意识形态相互博弈的结果。

 

这部《湄公河行动》也不例外,但整体强悍之处在于,在将主旋律电影好莱坞化的过程中,非常精准地把握了火候。“一方面在政治性上得以顺利过关,另一方面在商业层面也能展开手脚。”

 



有评论说,“当电影把戳泪点的任务交给奋勇排雷而牺牲的警犬,把揪人心的戏份安排给毒贩群体中的娃娃兵,而两位主演只是在天台上聊聊老婆孩子的时候,主旋律的政治腔便不再显得生硬。”

 

传播上主打卖点

 

在传播上,《湄公河行动》也有意识地主打“主旋律牌”。9月25日,《湄公河行动》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了首映礼及首映发布会,除邀请到公安部的领导、反恐专员以外,还邀请了近千名公安干警及警校学员检阅影片。

 



此外,新片《湄公河行动》甫一上映,主演张涵予在微博中如是写,“如果说这是主旋律,那么,对于演员来说,没有比歌颂宣传这个主旋律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电影发布的预告片中,宣传口号是“为国除害”;正式上映后的宣传语也是“血性报国”。面对媒体,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也不断强化:“主旋律是不缺乏观众的,假期这几天,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都在网上刷评论,看到那么多年轻的影迷对这部影片表示肯定,对我们的国家采取过这样的行动表示肯定,我们都非常感动。”

 

可以说,影片团队在宣传上某种程度上是在强化主旋律的标签,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传播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在国庆档适配舆情,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影片的关注度。

 


《湄公河行动》成功背后的
3大问题

 

当然,《湄公河行动》也有诸多争议,例如开头结尾的“新闻联播”、过于密集没有喘息的打戏等。但总体上,依然是一部口碑之作。可是,当我们分析完了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后,似乎还有更多问题可以讨论。

 

粉丝和IP效应失落,国产电影走向何方?

 

《湄公河行动》的崛起,《爵迹》们的失落,背后反映的是产业环境的变化。以《爵迹》为例,拥有强大明星阵容和原著小说的粉丝基础,还是今年国庆档唯一主打特效牌的影片,本应是国庆档票房冠军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不过最终该片在市场上的反响一路高开低走,上映前三天左右便开始大幅跳水。

 

可谓成也口碑,败也口碑,与《湄公河行动》的情况相反,《爵迹》差强人意的票房表现与该片较差的口碑关系不小,而口碑也通过社交网络传播迅速倒挂在票房之上。有评论说,《湄公河行动》与《爵迹》的强烈反差或许会让持续高温的电影资本市场退烧。用IP改编电影,曾让投资者尝到了“投机取巧”的甜头,但这种模式或已走到终点。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交流更加速了这种甄别,广电总局“不得以明星作为影视作品议价标准”的政策某种程度上更成为“粉丝效应”的休止符。

 

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张力

 

这些年来,真实案件愈发成为影视公司争抢的IP高地。单就数量上,真实案件改编电影怕是要在短时间之内便会超过过去三十年之总和。无论是国内口碑佳作《烈日灼心》、《亲爱的》,还是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今年3 月,《时尚先生》宣布由记者杜强采访记录的《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影视改编权被已经乐视影业买下;9月,陆川表示将和其参股的环球艺动联合金盾影视负责“白银连环杀人案”的改编和翻拍……

 

在这方面,韩国改编自真实案件的社会伦理电影如《熔炉》、《辩护人》等,在世界范围都有很高赞誉。在中国日渐成熟的电影市场以及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现在应该正是此类电影的上升期。如果导演能把握好叩击人性的标尺,不消费受害者与逝者,我们有理由对这些电影抱以期待。

 



当好莱坞套路化时,中国电影能否逆袭?

 

当人们为国庆档的票房感到哀叹的同时,其实大洋彼岸的类型化电影也遭遇了滑铁卢。以2016年美国暑期档电影《自杀小队》为例,以1.33亿美元票房开门红的《自杀小队》一路猛跌,到了第四周仅收获1.2千万美元票房。套路化的设置、漏洞百出的剧情、同质化的超级英雄电影,都让这部电影难以引发人们的兴趣了。

 

在今年11月之后,还会接连上映《金刚狼》《王牌特工2:黄金圈》《神奇女侠》《正义联盟》《奇异博士》等等超级英雄片,密集攻势让粉丝们颇有窒息之感。但类型重复还不是最重要的,同质化的机械生产模式、缺乏诚意的剧情设计,已经让观众形成了审美疲劳。

 

而正在上升期的国产类型片,也应该将美国暑期档的流量低谷作为警醒:学会套路是好事,但套路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了。

 

《湄公河行动》,成功地让不为人所知的跨国大案被艺术化呈现,也让真实的案件跨屏与观众形成交互。不管其存在多大程度的妥协、阉割,但至少为我们趟出了一条全新道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