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引发女童保护的焦虑讨论:“错位CP”有多危险? | 全媒观
《爸爸去哪儿》进入第四季,“萌娃秀”再次引爆社交讨论。只是这一次,舆情迅速调转船头,从赞到弹,这档综艺节目已掀起一场社会议题大讨论。
“实习爸爸”本是第四季的创新卖点,节目上线一月有余,该卖点却成为最大槽点,并引发关于“幼女保护”、“儿童性教育”等问题的严肃探讨。
促使大众转变态度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一季的《爸爸去哪》究竟踩中了哪些社会雷区?全媒派(qq_qmp)来厘清从“舔屏”到“批驳”的舆情路径。
“临时父女”为何会成为“发糖CP”?
这几日,关于《爸4》的批评声音皆将矛头指向“实习爸爸”董立与“素人萌娃”阿拉蕾“情侣”形象的塑造。细究其肇始,过度营造的“CP”感成为导火索。
通过腾讯指数TBI对10月24日到11月22日“董力”词条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人们集中讨论的态度已发生转变,从一开始的“萌”变成了“不利于女童保护”的讨伐批判。
那么,董立和阿拉蕾是如何从“临时父女”变成情侣感十足的“蕾力CP”呢?
节目刻意迎合与引导
《爸4》节目组对蕾力父女的初期宣传当中,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在措辞上使用了一些比较具有引导性的字眼。如“男神”“女神”“迷倒”“虐狗”等等。在临时父女关系之外,打容易让人引发联想的“擦边球”。
在剪辑方面,节目也刻意突出二人的“甜蜜”互动。以“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发布的一条转评赞量皆过万的节目片段为例,很多观众显然对这种方式颇为买账。在点赞前几名的评论当中,大多数人都表示有一种看情侣节目的错觉。
面对质疑,节目组回应“保护儿童是节目组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换衣服、洗澡等涉及的隐私行为,都由女编导负责完成。”但矛盾在于,既然已做好防范措施,为何在播出版本中刻意营造与幼童年龄不符的CP感?
自媒体跟风造势
在“蕾力父女”成为全民萌点时,一些自媒体也跟风热炒,多以“发糖”、“CP”、“甜蜜日常”等作为关键词吸引眼球。其中包括大量商业营销元素,以“蕾力”为引宣传自家产品。
在这些大小自媒体的强势刷屏引导之下,“蕾力CP”雏形渐显。
CP粉卖力安利
在“蕾力CP”传播过程当中,CP粉的力量不可小觑。
以“蕾力”为关键词在B站上进行搜索,点击量排名前几名的视频皆为“蕾力”CP粉的自制视频。其中,一部分CP粉自制视频在微博上也频频被转上热门微博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作为同人文集散地的百度贴吧,也是CP粉卖力安利的另一大主要战场。百度贴吧“蕾力吧”中,在节目播出的短短时间内,相关讨论帖达到89073条。部分同人文仍在更新,贴吧日常活跃度也非常高。“蕾力CP”在这两个CP粉的主战场似乎成为了既成事实。
《爸4》踩中的两大雷区
事实上,作为以亲子相处为买点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从第一季开始就在“儿童保护”问题上受到诟病。如在第一季中,“换爸爸”的设置就让不少网友十分担心会误导儿童,只是当时的声量还未达到大规模爆发的程度。
在第四季中,“实习爸爸”的新元素更成为所有争议的缘起。节目组在环节设置上的疏漏,甚至在营销和节目剪辑方面故意向成人化的方向引导,使得隐患逐渐酝酿成引起争议的雷区。
关于女童保护的焦虑讨论
《爸4》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女童保护”的讨论,同近些年来的舆论环境脱不开关系。韩国电影《素媛》、《熔炉》等在国内的传播与讨论,让“女童保护”这一话题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尤其近年来,关于教师性侵学生、熟人性侵女童等事件的讨论热度逐渐走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未成年人保护以及性别教育的相关议题。
在中国,仅是2015年被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就高达340起,而这背后还有大量未曝光的隐案。在儿童性教育方面,中国一直处于初级阶段,这更增加了人们对儿童保护的隐忧。
在儿童保护尤其是女童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对于可能做出不当示范的相关内容保持高度的敏感。《爸4》中“蕾力父女”在节目中所展现出来的一些亲密互动,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引导,以及网友对童言的过度解读等,恰好戳到社会痛点。
误导低龄受众
由于有小朋友的参与,《爸爸去哪儿》节目也拥有不少低龄受众。节目中小朋友的言行举止,会为小粉丝们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对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儿童来说,会轻易模仿节目情节,而忽略现场实际上有工作人员引导的事实。这种情况下,像节目中一样叫陌生人“爸爸”,相互表示亲昵等行为就很容易被低龄观众带入生活。
儿童性教育需要正确引导而不是误导,电视上一个接受陌生异性亲吻的画面,会轻易瓦解家长及学校长期的安全教育。
延伸:过度曝光的童年如何安放?
即便没有《爸4》引起的争议讨论,真人秀中的儿童一直生活在童年被放大围观、被过度解读的环境中。
在聚光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过早受到商业浸染。从第一季开始,《爸爸去哪儿》中走出的萌娃,代言费用一路水涨船高,七位数字已不是天方夜谭。国外真人秀吸金更厉害,卡戴珊家族中年纪最小的Kylie成名后,14岁经济独立、17岁购买豪宅。
面对短期内暴增的关注度、接踵而来的名利,成年人尚难以权衡,遑论分辨能力较弱的孩童。对于他们而言,无处不在的媒介浸入加速模糊了成人与儿童的界限,他们的童年早已消逝。
美国儿童真人秀明星Honey Boo Boo,通过参与真人秀收获巨大关注,甚至连歌星Miley Cyrus也成为她的忠实簇拥。然而也有消息透露,Honey Boo Boo会更为在意他人的目光与态度,有些时候会表现出压力极大、厌恶人群的不良反应。甚至曾在节目中装睡,出现掌掴主持等失控行为。
人们大多对可爱的事物没有抵抗能力,或许这是我们喜欢“萌娃秀”的原因之一。但让儿童过早接触舆论场与名利场,甚至将他们暴露于危险导向,无异于残忍掠去他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