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发布2017年战略报告!透析变革临界点内容、人才、架构战术
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媒体的变革从未有一刻停止。
2014年,《纽约时报》发布《创新报告》,深刻审视了自己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的不足,次年交出交互式创新报道《雪崩》作为答卷,获得350万浏览量,展现了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野心;2015年底再发报告《我们的前途》,从根本上扭转观念,要将《纽约时报》从一个“有网站的报社”变为一个“有印刷版的新闻机构”,确立读者优先的理念。
1月17日,《纽约时报》发布了长达35页的报告“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业”,7名资深记者深度调研时报现状,进行业内深访,完成这个“2020项目”。报告直面改革困境,誓要重新定位《纽约时报》,在内容与流量中找到平衡。
报告与高级编辑负责人DeanBaquet和Joe Kahn的一份备忘录在细节上相互补充,分别从报道内容、人员构成和工作模式三方面阐述了改革方向,以及如何推动订阅量的增长。
#视频:《纽约时报》报告短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68vcf6e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可以看到的是,为了应对数字化潮流,《纽约时报》确立了更加聪明的打法,不再如《创新报告》中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对于未来,时报的心态更加开放、自信,对自己的不足有清醒的认知。
变革,始于临界点
《纽约时报》自认现在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要么变,要么死。纵然在2014的《创新报告》指导下业务得到了显著提高:2016年《纽约时报》在数字领域的净利润达5亿美元,远超BuzzFeed、《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总和。但新的形势下,《纽约时报》也需要证明,大众所需的原创、深度报道会有适应数字时代的特定模式。
可以看出,《华盛顿邮报》历时三年起死回生的故事给《纽约时报》带来了不少启发。这位《纽约时报》的老对手,在贝佐斯,这个当年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的亚马逊创始人接盘后,渗透着亚马逊的价值观:积极应对数字化,长远计划,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媒体。2016年全球用户超3000万,流量增加近50%,无疑《华盛顿邮报》受益于此。
当然,报告也深受比尔·盖茨1995年微软备忘录和史蒂芬·埃洛普的2011年诺基亚备忘录影响,同样都使公司跳出了原有思维与工作模式的桎梏,迎来内部剧变。
新时代的内容为王
2016年《纽约时报》报道了“纽约城区F快车路线是否应该改变”引发的争论狂潮。虽然文字依然优质,但有读者在评论区里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们:“连一份简单的地图都不舍得提供。”
现在的问题是,日产200篇原创内容的《纽约时报》,难与免费资讯竞争,无法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内容直接导致用户流失。记者们撰稿经验丰富,擅长讲好故事,但语言生涩,长篇大论,结果是费力不讨好。
人人都知道可视化的重要性,但记者和评论家们缺少可视化意识,相关人才更是极其缺乏。《纽约时报》下一步的计划,一方面是扩大可视化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则是培训记者们的可视化报道意识。摄影师、影片制作人和图片编辑等视觉人才在某些报道中甚至会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那些生涩的学术性语言也该改改了,这种语言对年轻人简直就是火星文(alien),虽然非常专业,非常“纽约时报”,但未来的报道应该放下架子,用对话式报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而且,不止是在社交媒体上。
内容为王也体现在写作报道形式上,每日简报作为《纽约时报》近年来最为成功的产品,精准契合现代人碎片化阅读习惯,培养了一大批包括非订阅用户在内的忠实读者。未来《纽约时报》将从数字生态系统到纸质出版物上进行全面创新,改良报道形式,用邮件、提醒、问答、计分、影音、VR等多种形式来提高用户黏性。
未来的记者也将加入创新报道写作和开发过程中,《纽约时报》绝不会局限于用印刷品和网络传递信息,而是要促进整个行业的变革。
每日简报
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
2013年,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时带去了亚马逊的价值观:把读者当做客户!现在的《纽约时报》的变革方向同样如此。
在数字化时代,报道重心不只是传统的信息与分析,更应该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清晰的指导建议。2016与Wirecutter和Sweethome两家偏重于生活方式的内容合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更新频率低是问题),这对《纽约时报》而言是个信号:《纽约时报》也能成为读者的生活指南!这一方面大有挖掘潜力。
下一步,《纽约时报》要在做好传统内容的同时,将资源投入到新的领域中,大力开发内容,吸引新的读者和订阅用户,甚至是新的广告商。
职业培养与多样化
既然报道内容需要全面数字化和可视化,那么人员构成也必将有所变化:以读者体验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吸引付费订阅用户,在媒体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时报一方面会大力加强对记者的数字化意识的培训,一方面将用高效合作替代原来繁复的低效编辑,用人员多样化促进内容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特点,决定了只有有价值的信息和犀利的观点才能赢得读者青睐,否则可能湮没在大量免费信息中心,再难崛起。
2020项目采访了时报内部多位记者和编辑,对于他们而言,变化已经开始,只有迅速适应数字原生型媒体环境,才能让时报无论何时都能走在时代前端。
为适应数字化的需求,《纽约时报》未来将更多地雇用具备优秀的视觉化能力和分析写作能力的记者,或特定领域行业领袖为外援为其供稿,从多方面打败竞争者,获得读者青睐。自由职业撰稿人的选择方面,《纽约时报》需要考虑稿件质量和读者喜好,不可盲目缩减自由职业者规模和开支。
纽约时报近期的人才招聘方向
另一方面,《纽约时报》将把“多样化”作为工作重点。要想增加订阅用户,提高用户参与度,需要用人员的多样化来促进内容的多样化。身份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报道视角的差异,也会影响读者偏好。有读者认为,《纽约时报》还是男性主导的媒体。他们希望看到更多女性撰写的分析和评论,女性的照片和引用的女性观点。所以,增加有色人种、女性、非都市记者,尤其是增加国际记者和年轻记者,对于《纽约时报》实现年轻化和国际化大有助益。
目标明确,衡量标准理性化迭代
报告建议所有内容组规划清晰的发展蓝图,明确生产的内容、面向的读者、用户的体验和人才的标准,让工作更高效,让决策更精准。设立明确目标有助于记者撰写稿件,规划习作模式,直达目标读者。而整体团队也能在目标指导下,及时止损,转移资源,为新兴项目投入精力。
长久以来,页面浏览量几乎成了一个付费阅读的网站的唯一标准,但这种形式也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从以往经验看来,《纽约时报》最成功、最具价值的报道往往与浏览量无关,一篇稿件虽然只有10万+或20万+浏览量,但如果能提供最有价值的资讯或最独特的视角,这远比一篇简单的病毒式传播资讯有用。纽约时报需要的,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让读者满意的文章。
当然,作为一个付费订阅网站,《纽约时报》绝不是要减少流量,而是希望创造一种新的模式(如LauraEvans带领的数据分析小组),将“质”和“量”同时纳入参考体系,用吸引度和读者留存率加入文章价值衡量,以代替单一页面浏览量衡量法。
产品+资讯的呈现形式
社交时代的阅读形式是“文+图+音+影+X”,单一产品开发和单一内容写作都难以对用户产生吸引力,产品部(包括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开发)必须与记者合作,了解对方需求和用户行为,创新报道形式,在资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赢得用户。
新产品Watching是跨部门合作的典型代表
未来的《纽约时报》仍然不会改变数字化的思路,更加注重数印分离,以解放纸媒记者和数媒记者的写作束缚。对比2014年的《创新报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个遭受新媒体和免费资讯冲击的老牌媒体,不论如何改变报道形式、人员构成和工作模式,仍然坚守内容优势,始终以读者为中心,提供最独特且“值得”的优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