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晓楠腾讯首秀!携19位IT领袖,为你签发一张2045年的报纸

2017-03-26 腾讯传媒 全媒派

昨晚,两个颇为久远的年代故事,穿梭时光隧道,在2017博鳌亚洲论坛IT领袖圆桌会上发生了神奇般的交汇。



1965年2月15日,美国一档名为《我有一个秘密(I've Got a Secret)》的电视游戏节目,迎来了一位模样青涩却老成持重的高中生嘉宾,他的名字叫做雷蒙德·库兹韦尔(Raymond Kurzweil)。在节目上,他演奏了一小段音乐,让在场的解密小组猜出这段音乐背后的秘密。



最终,一位喜剧演员猜对了答案:库兹韦尔演奏的音乐是计算机创作的。不过,谁也没有料想到,库兹韦尔在此后的几十年,都在思考这段音乐背后的深层意义,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未来学家之一。2015年,他的《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书面世。在书中,他保守地预测“奇点”将于2045年到来,并指出那年人工智能的智慧将首次超过人类,机器也将全面取代人类事务。



和库兹韦尔同样预言过人工智能未来的,还有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王朔和冯小刚。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上映,这部电视剧被认为是中国首部电视系列喜剧。其中有一集片名为《人工智能人》,作为编剧的王、冯二人,描写了一个看似脑洞大开、实则相当“靠谱”的故事——一位美女机器人降临《人间指南》编辑部。



就是这样两条平行轨道上的故事,在一场名为“2045请回答”的“巅峰脑暴”中,拥有了交汇点。当晚,陈晓楠与郝景芳、洪小文、陈菊红、王小川、山世光、鲁白等20余位中外科技前沿人士齐聚,作为“史上含金量最高”的编辑部,一同“穿越”到2045年的3月25日,通过探讨那些有关未来的“新闻狂想曲”,最终签发一张未来版《人间指南》。



一场前所未见的“选题会”,通过腾讯新闻实时直播,超过146万网友在线观看。


#视频:《2045请回答》宣传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023xvd397&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人间指南》编辑部穿越“奇点降临日”


过去几年,随着深度学习的崛起,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科技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甚至被认为是未来技术进步最底层的技术革命之一。从去年的AlphaGo人机大战、自动驾驶起步、斯坦福大学发布人工智能研究百年报告,到腾讯围棋人工智能程序“绝艺”新近斩获第10届UEC杯计算机围棋大赛冠军(PS.今天,“绝艺”正在东京与日本先锋棋手一力辽在“电圣战”中进行人机对弈),我们或许应该欣喜,我们正在见证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威胁”警告继续发酵。未来,机器会最终取代人类吗?人类和机器是否会融合成新的物种?为什么霍金、马斯克等名人纷纷让大家警惕人工智能?


在博鳌IT分论坛上,一批走在科技最前沿的科学家和创业者,是否有可能用更好的方式去碰撞他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刻见解?



陈晓楠和腾讯新闻团队,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讲一个不算新颖的命题。他们将一场论坛场地改装成《人间指南》编辑部,一张绝对复古的编辑桌诠释坐标,但充满科幻感的互动触屏道出了时代感:这一天是2045年的3月25日——“奇点降临日”,在场嘉宾均为编委会的一员,他们需要跟随主持人陈晓楠,通过举牌选择支持or反对,从多条新闻中评选出能够入选当日版面的重要新闻。



备选新闻均来自网友对“奇点降临日”的想象。《人间指南》编辑部曾在知乎上提问“在2045年时,我们有可能在看什么新闻”,收集到若干条新闻。通过对这些新闻的可实现性进行讨论,触发编委们对人工智能的深度探讨:


跨越这个临界点,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激荡?
人工智能是否会改变我们对人类、智能乃至宇宙的本质的理解?
那一天,什么样的故事又会成为新时代的“新闻”?



一次充满时空碰撞感,但毫不跳脱、做作的对话,带领所有人再一次在思想上“临近”奇点。


8条未来新闻 书写一部AI“白皮书”


在2个半小时的直播中,编委们共探讨了8条未来新闻;新闻的背后,是他们对于人工智能前瞻而独到的思考。


人工智能能/不能做什么

新闻1:深圳收回最后一张驾照【入选】

从今往后,驾驶汽车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带有“复古”意义的体育运动,只能在被认证的赛车场和比赛路段进行。


新闻2:人工智能斩获今年雨果奖【未入选】

来自全世界的世界科幻协会会员将雨果奖桂冠授予了中国人工智能蒲松2号。


尽管当下的人工智能离科幻作品里的形象还有很大差距,但它们已经在成群结队、悄无声息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实现什么?


就自动驾驶来说,在场的嘉宾认为将早于2045年普及。中科院“人脸识别”研究员山世光指出,自动驾驶可以让机器大量学习人的驾驶行为,并最终超越人类。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学家Ben Goertzel也认为,自动驾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更多的感应器,会比人类开车开得好的多,并将早早在2045年之前实现。



但是,人工智能也有似乎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例如艺术创作。科幻作家、74届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分享,通过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完成写作、绘画等任务。但编委们却对人工智能的创造性产生了分歧:例如蚂蜂窝旅行网联合创始人、CEO陈罡指出,艺术是唯一性的、不可复制的,而且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人类情感与经历独一无二的反映;Palantir副总裁Kevin Kawasaki却说,2045年AI可能会获得雨果奖,因为那时候的AI可能具有自己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机器可能有生命和情感吗

新闻1:人机恋者行政诉讼被依法驳回【未入选】

3月23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原告韩梅梅(人类)、李雷(AI)不服被告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婚姻登记行政行为行政诉讼一案。


新闻2:首例人类虐杀机器狗案开审【未入选】

初审结果判决,李斯特因虐杀AI-DOG 2045001机器狗罪名成立,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并被剥夺使用机器人权利终身。


人类要赋予机器生命吗?搜狗公司CEO王小川担心机器拥有生命权后的风险,“人类可能遭遇灭亡”;但山世光、Ben Goertzel等乐观派却站队可以赋予机器生命,认为人类需要可以自我成长和迭代的人工智能,很多人是有动力赋予机器生命的,而这也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的必要手段。



除了生命,机器人是否可以有情感和爱?陈罡举例,从前王子和公主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王子和王子可以过上幸福生活,那么未来人和机器恋爱的发生概率也是极高的;微软资深副总裁、亚太研究集团总裁洪小文同样强调,机器从技术的角度如果既可以感知人的情绪,也能表达“他”的喜怒哀乐,那么情感就可以传达。


AI将控制人类?

新闻1:健忘老人环球旅行遗失“云外脑” 警方帮其找回【入选】

朝阳警方破获一起“云外脑”盗窃案,帮助正在环球旅行的92岁老人的沙特老人阿卜杜拉·欧比旺找回了遗失的“云外脑”设备。


新闻2:美选疑对选民进行“心灵控制”【入选】

美国第50任总统联邦民族党人特卜考普,因涉嫌在大选中操控选民意识,利用“神经网络控制”手段赢得大选而遭到弹劾。


新闻3:反生物芯片植入 纽约爆发大规模游行【入选】

一个名为AMC的组织在美国多地举行反飞米芯片植入的示威游行,抗议各国政府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芯片植入行为。


新闻4:人类签下人神契约?【入选】

博鳌亚洲论坛上,世界五大AI首脑(包括Watson派、Siri派、Master派、Arthur派、乾坤派)各自派出一个人类代表团,就下一步的国际治理问题展开谈判。



未来,人工智能会如何改变人类?“云外脑”成为编委们谈论很多的关键词。陈罡写作了一条有关“云外脑”的新闻,他认为“云外脑”可以帮助人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度和丰富的理解,30年后云外脑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也是私人财产很重要的部分;王小川畅想未来如果脑机借口可以帮助我们强化记忆,增强我们的语言和感触能力,人们就完全没有必要旅行了。



进一步看,Epic Game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Tim Sweeney却认为将芯片植入大脑是非常可怕的,人类或许会成为全新的“混合物种”,如果不插入芯片,可能成为智障。Ben Goertzel也预警,如果有黑客黑进你的大脑芯片,就可以把记忆和假新闻植入头脑之中。


不过,乐观派却坚信尽管AI可以带来更海量的存储和更高效的计算,但依然由人脑掌控,正如知识分子CEO纪中展所说,人工智能让每个人拥有神的能力,但不是去造神。 


“未来编辑部”背后班底


“2045请回答”,除了站上了国内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有关伦理和社会思考的巅峰,同时也打造了一次直播新样本,编辑部幕后和策划们的故事同样精彩。



陈晓楠优雅转身 加盟腾讯后“首秀”


在“2045请回答”之前,人们似乎很难想象陈晓楠将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首次亮相腾讯舞台。而我们看到的大抵是最好的安排。今年年初,陈晓楠在一席演讲时曾引用鲁迅的话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人工智能的话题足够“远”了,陈晓楠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令人如沐春风”的话语,让整场讨论不失趣味、诙谐和信息量,同时保持恰到好处的节奏感。



陈晓楠加盟腾讯,也是腾讯新闻首次引入明星级主持人,进一步表明其在原创视频上的发力,并将启用更加专业、国际化的团队去打造高品质内容。据悉,在加盟腾讯后,陈晓楠的角色将从主持人转变为媒体管理者,在内容与用户连接上释放更多势能。


直播内容团队再竖标杆


“谈未来,其实是一种怀旧除去对于内容板块和结构的精妙设计,极为出色的策划创意,“2045请回答”团队没有忘掉对于未来与过去、想象与现实的平衡。整场讨论并非一味聚焦在于“造神”或是黑科技,而是引导嘉宾围绕人和机器进行更加深刻和多元的思考。


更加重要的是,直播内容团队更加希望有关AI的讨论能够渗透进更多网友的内心。除了页面上可见的超过146万直播点击量,直播弹幕的质量之高也令人惊喜。明显,用户跟随直播也同样在思考,这在快节奏的当下来说十分难能可贵。我们除了为眼前的生活而奔波,偶尔也可以停下来思考“AI和远方”。弹幕的内容无所谓对错,但可以见到思考的火花,已然是成功。



从技术层面的操作上来讲,整场直播的完成度与用户体验极佳,不仅2个半小时的直播极为流畅、一气呵成;团队的运营配置也令人惊喜。在直播的H5页面上,就设有及时的图文直播,同时向网友征集他们的排版意见。直播前期,通过图文、Gif、知乎话题进行预热,过程中也同步推出精华分享海报。团队的高效能与得以释放出的内容潜力也再一次被印证,据悉,整场直播,在前方仅有11人团队,包括制片人、摄像、导播等,更多内容团队在后方给予支持。



另外直播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郝景芳在现场为大家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没人想到,这个精彩的故事真实作者是打工者学校北京蒲公英中学一个14岁的孩子,他的名字叫祝兴隆。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但却足够触动人心。



未来已来


当晚,所有新闻确认,报纸得以完成。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作为“主编”正式签版。



除了仪式感,陈晓楠还引导大家讲一两句话,表达他们未来最希望和最惧怕发生的改变。


郝景芳(科幻作家)

我最希望的改变是旅行变得非常便宜,我觉得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更重要,希望大家将来有更多物理接触。


陈菊红(腾讯公司副总裁)

我希望在未来AI可以解决理性不够强的人类常犯的愚蠢错误,包括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以及人和自然的相处。但是我比较担心的是,也正是由于人类的不理性,使得自己suffer了这种结果。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像鲁白教授说得那样,去享受贴地飞行的痛感和幸福感。



纪中展(知识分子CEO)

希望2045年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像古罗马的贵族一样,每天谈论艺术、哲学就可以了,所有的工作都由人工智能来做。


王小川(搜狗公司CEO)

未来注定有很多不确定性,希望我们可以享受这种不确定性,并去创造变化。



鲁白(清华大学教授)

希望未来让大脑的功能外延,让大脑更多去做创造性、有想象的事情,让人类思想永生。


Ben Goertzel(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学家)

我希望看到超级人工智能和慈善AI出现。


戴威(蚂蜂窝旅行网联合创始人、CEO)

我对未来最大的期待是有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出现,帮助人类去所有的星球看一看、一走。


陈罡(ofo共享单车创始人兼CEO)

我期待人工智能把基础的存储和计算分担,留出更多的时间和人沟通,去体会完全不同的体验。



在直播的最后,陈晓楠说道,在这样一个山呼海啸般的发展面前,面对无与伦比的时代,每个人都不知道剧本会怎么写,但是注定会有一场好戏上演。2个半小时的头脑风暴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答案,但,“所有的未来都是来自于现在,来自此时此刻此地的这一个瞬间。”


#全程回放:2017博鳌亚洲论坛IT领袖圆桌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023p35br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