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数字媒体为啥这么难出“独角兽”?即使3年已经烧了156亿美金
据统计,过去三年中,约有156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被注入互联网媒体赛道,而在2015年以前,这个数字还只有45亿。可以预见的是,这些白花花的银子起码能砸出几家“1亿美金俱乐部”成员,即年营收达到一亿美元以上的媒体公司。然而对于内容行业来说,要翻阅这堵高墙、成为“准独角兽”也绝非易事。本期全媒派(qq_qmp)为你梳理数字媒体企业难以突破1亿美元收入关卡的原因,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转型视频媒体的Genius
上月初,依靠给rap说唱歌词作注解起家的音乐媒体Genius宣布获得5700万美金投资,随即启动全面视频化转型。这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故事:一家背靠风投的企业向高利润业务模式转变,以满足投资者追求快速回报的野心。
难以跨越的“亿元户”门槛
“亿元户”实现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知名的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也是在与德国出版巨头Axel Springer的收购交易被爆出后才实现了这一目标;而放眼全球,能进入“1亿美元俱乐部”的数字媒体企业也寥寥无几,目前看BuzzFeed、Vice Media、Refinery29、Huffington Post和Bleacher Report已经跻身此行列。
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数字媒体的营收突破亿元大关呢?
硬性要求太多
Complex Media的创始人兼CEO Rich Antoniello说,作为一家关注男士生活方式的网站,他们一直把营收达1亿美元作为长期的目标。直到去年4月,美国电信运营商Verizon和出版业巨头Hearst 联手收购Complex,估值才达到2.5亿美元到3亿美元之间。Antoniello说,“很多人都把这桩交易看作媒体当前的商业模式仍能长期运行,而且颇具生命力的佐证,这也印证了我们在广告和目标用户社群运营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事实上,只有一小部分媒体企业能达到1亿美元的收入,大多数企业的盈利情况往往止步于5000万美元甚至更低的水平。
太多苛刻的硬性要求是媒体迟迟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重要原因。首先,他们必须有一个独特的受众群体;其次,他们要持续获取更多用户,并激活这些人的参与,这在当下互联网行业获客成本不断攀升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艰难;第三,媒体要有能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家内容;第四,多平台、多屏幕一手抓;最后,还要保持利润跟着收入一起增长,而不是一味烧钱。
Antoniello说,“大多数企业连这里面的一项都达不到,更不用说应对全部挑战了。”这也导致近来,风投公司较少对媒体企业采取直接收购的方式,更多还是投资,毕竟后者可以规避全盘皆输的风险,也不必要“all in”。
广告KPI越来越不好扛
对于重度依赖广告的媒体来说,这个门槛显得更高——广告模式本身就很难达到风投的盈利预期。企业还能靠做产品、做项目赚钱;媒体则只能不断寻找一桩又一桩的广告交易。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媒体的广告客单价是10万美元,就意味着一年它得敲定1000单广告生意,才能最终实现1亿美元的年度创收目标。
Todd Sawicki,互联网趣味图片分享平台Cheezburger的前首席研究官、数字营销服务商Zemanta的现任CEO表示:“每年要完成1000单广告交易很难。对于销售团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媒体盈利模式的多重探索
很多媒体试图通过抬升广告单价来“偷懒”,这样一来,相同盈利目标下起码可以少做几笔订单。然而,抬高价码意味着媒体得不断扩大自己受众的规模,这也正是很多企业不断向海外扩张、向更垂直的领域进军的原因(譬如Business Insider、The Huffington Post都半只脚迈入了中国)。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风险。譬如,以保量不保质的方式去大范围推广,品牌的价值就可能会受损。
另外两种相对可行的方法或许是:直接出售软文广告,或者发力视频广告。
Vox Media和Mashable等互联网媒体已经把软广打造成核心产品出售;然而,一则真正的“爆款”软文需要耗费巨大的创意人才劳动力,因而对利润率造成打击。
至于进军视频领域,Refinery29、Business Insider,以及开头提到的Genius都走了这条路线。然而同样的,做出好视频的难度和成本也很高;即便做出了好内容,绝大多数的视频也不是在自家网站上被播放的,反而是在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上触达了受众。那么就又回到了那个老话题——媒体在和大平台的博弈中,仍然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变现模式。
正如Atlantic Media的总裁Michael Finnegan指出,“很多获得风投资金支持的媒体都在社交巨头那里圈到了很大的受众规模,但社交平台却一直还没给出帮助内容方变现的承诺。”
一步一步“出墙”
Bryan Goldberg
在美国著名体育新闻聚合平台Bleacher Report和女性博客Bustle的创始人Bryan Goldberg看来,1亿美元的创收目标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为此,他提出了“50/50原则”,即先获得5000万独立访客和5000万美元年收入,这被他称为“良好的开端”,用咱们的话说就是一个“小目标”。
“低于这个门槛的媒体应该考虑找一家伙伴联手”,他说,“并且,我认为未来这个1亿美元的目标线将会有所浮动。至于我们自己,现在虽然还难以实现,但说不定到2018年下半年我们也能翻个番,跨过那道‘100/100’的门槛。”
当然,还有一种可行的途径就是干脆完全避开风险资本的羁绊。Todd Sawicki指出,“现在大家都有些盲目跟风了,好像做媒体也一定要获得风投一样,”他说,“规模非常大的媒体企业或许不可避免,但不是每家做内容的企业都需要趟这摊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