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操纵/意念控制/在线社交...加了Buff的无人机如何催化新闻业
几年前,无人机还是“黑科技”,在各种酷炫的大片里执行着军事任务,如今越来越“迷你”、越来越智能的无人机,已经完成了“平民化”的转型,成为了人们手掌间就可把玩的玩具。而在新闻业的实践中,无人机的使用经历了从热捧到质疑,再到规则逐渐建立的过程。
《湄公河行动》中执行任务的军用无人机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无人机与新闻业
虽然2011年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率先建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并开设“无人机新闻学”课程,以密苏里新闻学院为代表的学界也先后跟进,但是直到2016年6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才松绑了小型无人机管理规则。这意味着,记者终于可以合法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报道。这之后CNN宣布成立专门的无人机报道的新部门——CNN AIR;同年,《纽约时报》开始将无人机用于战争、调查及灾难报道中。
在爱丁堡大学的一项调查中,记者和新闻机构对小型无人机最感兴趣。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有更好的移动性而且易于操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政府对无人机的管控是根据其物理质量作为标准的。
强大的需求持续催化这小型无人机的市场:越来越多的掌上无人机被推向市场。去年9月大疆发布Mavic Pro,大家仿佛像看到乔布斯从牛皮袋里拿出MacBook Air一样兴奋,一时间人们称其为自拍神器。
大疆无人机Mavic Pro
事实上,大疆还在尝试让无人机更小。上个月,大疆发布的Spark真的做到了巴掌大,可谓零使用门槛的自拍神器。除此之外,Spark支持手势控制,掌上起落,可以说操作越来越“傻瓜化”了。相应地,地面站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地被手机扮演,人们用手机app控制着巴掌大的无人机拍摄即将成为一种日常。
大疆创新的公关总监王帆说:“多年来在无人机领域,全球各行各业用户自发将手中飞行器与本职工作结合,创造的新应用场景反过来给企业以灵感。在这其中,新闻摄影工作者将其拿来为新闻报道服务,无疑走在前列。”
大疆无人机Spark
APP才是硬道理!用手机玩转无人机
移动互联网时代,记者一个人就是一条流水线,一次采访可能需要承担录音、拍照、视频记录、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等一系列工作,使用便携式无人机很有可能并入这一工作序列。解放双手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把录音、拍照、直播功能全加入一个终端——手机。
无人机大神们有句名言:“无人机拍摄如通过游戏副本,装备与技能点是两大要义。”被纳入手机终端的无人机,又会给新闻也提供哪些满格的技能点呢?
Hover
报道再不用顶着“黑飞”的雷
伴随民用无人机市场的火爆而来的,是无人机“黑飞”的安全问题。为了防止无人机干扰其他飞行器,无人机禁飞地图应运而生。Hover是首个引入禁飞区域地区的应用,并且定期更新国际禁飞区域的地图。通过它的提示,无人机玩家可以避开世界上的所有禁区,做到安全飞行。
无人机应用Hover
Hover当然不仅仅只提供禁飞地图,它还更新气流、未来天气、风向和风速等信息,这些信息直接来自于联邦航空局(FAA)、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s)和美国军方(U.S. Military)。同时,它还会根据当前的飞行条件提供更安全的飞行路线,简直就是无人机届的NPC,为新玩家们提供快速通关提示。
Hover也附带查阅行业最新消息和记录飞行纪录的功能,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能够无缝地跟踪、记录和维护无人飞行队伍,同时还可以多人协作管理无人机和飞行手。
这样贴心又附带武林秘籍的App,记者朋友们再也不用顶着“黑飞”的风险去做航拍报道了。
DJI+ Discover
引入社交,我们还能联合报道
如果说入门靠Hover,那之后的修行是离不开DJI+ Discover。这款大疆的无人机应用有【附近】、【体验】和【社区】三大板块。在【附近】板块,飞友们可以查找附近的飞友,进行约飞、教学、求助等,这项功能让飞手可以迅速融入周围飞友们的圈子。
DJI+ Discover【附近】板块
在【体验】板块里可以查找附近的体验店或者预约官方活动及服务。【社区】板块就是大疆社区,在这里飞友们可以一较高下或者相互切磋。除此之外,该社区还有全面、专业的航拍飞行与后期制作技术指导。加入了定位和社交功能,记者朋友们可以随时了解小伙伴的位置,更好地联动配合,编辑部再也不用担心素材不够多样了。
#视频:DJI+Discover宣传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9435pc3d&width=500&height=375&auto=0
Airnest
菜鸟记者也能轻松驾驭
没有飞行经验怎么办,看不懂地图怎么办,菜鸟记者的忧虑完全可以被这款APP一一治愈。Airnest是专注于飞行的一款应用。飞友可以用它制定飞行计划,规划飞行路径。这款应用的使用方式也非常简单,就是“你画我飞”,因此这款应用在无人机还没推出避障功能前就让无人机通过第三方应用通过人工手绘实现了避障飞行。
在飞行过程中,无人机周围环境的数据也会被试试更新在屏幕上。同时,飞友可以通过倾斜iOS设备轻松地改变相机镜头的运动方向。
无人机飞行时周围环境的数据
如果只是航拍个新闻现场,你只需要用手机在屏幕上画出航拍范围即可,零门槛的操作让每一个新入行的小鲜肉都可以无畏地奔向新闻战场。
Lumos
专业摄影记者的福音
光线对于摄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航拍也是如此。一款能够指明每个时刻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应用,对于想要捕捉最美刹那的航拍摄影记者相当重要。
Lumos就是这样一款能够作为“光影指导”的app。它能够根据手机所处的经纬度计算出日出日落的准确时间,太阳、月亮在每个时刻所在的位置。这样航拍的质量和效率都可以大大提高,也方便飞手提前构思拍摄内容和规划飞行线路。对于有审美洁癖的摄影记者而言,拥有一款能够兼顾新闻性和照片质量的APP,无人机终于可以拍大片儿了。
Windy
天气都成为可控因素了
一款能够监测风向和风力的应用对于无人机爱好者来说可谓必须了。Windy是一个专业的风向风力预测的app,可以显示实时的风力信息,还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
Windy还能够直接推荐附近的热门地点,并显示风速风力,打开来具体的地点的风向风速还会以动态的方式呈现,非常具有科技感。
有了这款APP,无人机在新闻拍摄时,面对糟糕的天气就有更高的操作弹性,在时间和拍摄质量的预估上也能更加准确。
AJA DataCalc
带多少“干粮”上路也智能化了
AJA DataCalc是一款专注于视频体积计算的app。有了这款app,飞友们对于出门要带多大内存的储存卡以及一个储存卡可以拍多久的视频这种问题就了如指掌了。
只要输入视频的时长、分辨率、编码等基本信息,它就可以推算出大致的视频大小,以方便携带合适的储存卡。同样,也可以根据储存卡的体积对视频时长进行反推,以方便决定飞行拍摄的时长。记者朋友们终于不用时时刻刻担心自己没带够内存卡,而错失好画面的悲剧了。
硬件升级助力新闻报道
app能够带来技能点的加持,但改善的大多是航拍的体验,对于航拍只能能够带来的提高非常有限。真正航拍质量的提高还要依靠硬件技术的提升。
动力技术
飞行时间延长
飞行时间短一直是无人机应用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一般的飞行器续航时间只有短短的20分钟,这对于原始视频素材的拍摄是远远不够的。来自伦敦帝国理工的科学家们研发了一款无需电池盒输送电力的缆线就可以充电的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可以在飞行过程中无线摄取电量。
科学家们制作了一个无线电力传输平台,当无人机接近平台的时候,平台可以通过磁场给无人机供电。现在这项技术适用的距离只有10厘米,但随着技术的突破,适用距离会不断增大。
视觉技术
更加精准的悬停高度
双目立体视觉技术能够通过两个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固定距离和物体与两传感器之间的夹角,能够计算出物体与无人机之间的距离。这项技术本质上就是模拟人眼。
双目立体视觉示意图
这项技术首要的应用是无人机避障,相比之前的红外或激光测距,双目视觉受到的外界干扰因素更少。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能够帮助无人机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精准的悬停,提高了稳定飞行的能力。应用了这项技术的无人机拍摄出的画面高度也更加精准,可以说为未来复杂环境下无人机采编新闻提供了可能。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大疆的精灵Phantom4中。
大疆精灵Phantom4
图像处理技术
更好的观看体验
视频压缩和图像处理的芯片,如今已经可以达到每秒处理30帧8K高清图像以及每秒120帧4K超高清图片的能力。这样的芯片应用到无人机上,则意味着可以呈现超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带来极好的观看体验。
无人机图像处理方面还面临着速度限制的难题,因为无人机摄像头处理画面的速度不够快,因此无人机的飞行速度无法超过48公里。麻省理工开展了新的研究项目,开发出新的算法可以分离出特殊的明暗变化,从而降低了 64 24829 64 15989 0 0 1445 0 0:00:17 0:00:11 0:00:06 3099要处理的画面的复杂度。
这些图像处理芯片的应用可以带来高质量的航拍素材,使得“拍大片”成为了可能。
自动跟踪
把人们从制作中解放出来
无人机拍摄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常常需要多个操作人员。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则开放出一款可以自动跟踪,跟踪期间无需人工操作的无人机。拍摄人员只需要实现设定拍摄的参数,比如拍摄视角和目标对象的位置,无人机就会自动跟拍,还可以自动避障。这样的无人机还略微带点AI的味道,因为据说无人机能够判断在一个镜头中要优先考虑什么。看来,以后电影导演也要失业了?
Parrot的无人机Bebop2已经能够做到从同一角度对一个目标进行跟拍。但是这款无人机摄像的效果一般,只能算是玩具一级的,并不能算作专业的航拍无人机。
#视频:Parrot Bebop2自动跟随功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204au3s7&width=500&height=375&auto=0
硬件革命直接让无人机新闻飞鸟化凤,虽然前景可观,但是新闻业需要的可并不仅仅是更好的设备。在新媒体研究者魏武挥看来:在未来,记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更新鲜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消化无人机收集而来的影像和数据。比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开设的无人机导论的课程就包涵了如何利用影像实现3D建模、遥感等相关的内容。
无人机延伸了记者的感官,未来或许可以让无人机新闻更加浸入式,不止是机器与记者的交互,也是观众与记者与机器的交互。那个每人都有千里眼、顺风耳的时刻,也许不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