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之中,事实如何洞穿情感与观点的迷雾?全媒派读者说:“理性至上”
从幼儿园事件到动荡的搬迁,我们在迷茫和魔幻中迎来了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在众声喧哗的崭新传播时代,多渠道的发声本应如期望中那样,描画出更清晰的真相面貌。但在现实中,舆论场中情感和观点的迷雾似乎将现实遮蔽。
后真相时代,我们到底如何冲出迷雾,寻找真理?
近期全媒派文章《舆论镜像中的儿童:无奈与愤怒间,媒体如何规避耸动,把握操作尺度》从操作角度出发,探讨情绪耸动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稀缺的事实与泛滥的观点:后真相时代,公众还可以被说服吗?》从舆论环境入手,对每一个有机会参与传播的个体发出追寻真相的呼声。
有人悲观认为,如今沉溺在舆论狂欢中的人们已不在乎真相为何。但在全媒派(ID:quanmeipai)的评论区,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和对真相的追寻,光芒正亮。
乱象中的传播者
呼唤专业主义
“雄辩胜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情感主导选择。”在后真相时代的深水区,我们更需要专业的传播者来传递理性之音。
“别用脑洞同化公众情绪”
雅正小郎君:现在的事态,与其说是在舆论监督,更像是在炒作热点。心疼孩子们的同时,更希望看到的是平静客观,而不是嘶吼的媒体人。媒体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把愤怒表现在笔尖。“我们只是陈述者。”
chuu🍦:主流媒体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因为这在后真相时代是可贵的,也是主流媒体在新媒介环境下掌握话语权的可靠方式。 社交媒体应该控制自媒体为博取注意力的脑洞。其实自媒体也应该自律了,毕竟他们现在也被越来越多公众诟病了,要想保住KOL这个名头,以后应该引导公众聚焦真相,而不是用脑洞同化公众的情绪。 权威信源发表信息要讲实,太过空反而会让大家放大事件,动不动就上升到政治上。
陈千马:个人认为:事实还有理性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否则就会和普罗大众一样了,陷入情绪之中,更甚直接以发泄情绪为出发点引导舆论,让大众也陷入情绪之中,而不是说出事实与真相。
Lee:在等待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正式发声之前,为了延续集体记忆不应再做的是:使用刺激性语言引发民众情绪,用情绪构建舆论场。而应该一部分转为心理辅导与后续治疗提供,正面实例报道,相关涉及背景科普以及深度调查的快速开展。
“为受害人发声需把握尺度”
阿月浑子:传媒伦理课上老师谈过一句话,媒体的能力其实很小,面对无数的阻力各种权钱搭起的障碍,但媒体的责任又很大,报道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这件事上,媒体有点像那个在岔路上扳动铁轨的调度员,一边是受害儿童,一边是社会渴望的事件信息,如何选择,一直是个难题。 但无论如何,很久没看到这样一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如此强烈的舆论,它至少反映了公众的态度,我们不希望这件事像以前那样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没了热度,我们相信国家的同时,需要一个久违的交代。
ferryman:懵懂无知的孩子们自然不懂他们经历了什么,但当他们长大了,看到当年对他们的赤裸裸的报道,自卑、痛苦、绝望等等会使他们无法好好生活。要想不对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报道时用化名、不让孩子出现在镜头面前不必说,报道时细节也不必强调。身为媒体人,只需紧跟事情进展,不必搞噱头吸引眼球。你手中有话筒,不仅要为正义发声,更要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
小嘛小二郎:很多报道里都喜欢打着关怀的幌子用性去吸引眼球,其实孩子本身对性的认知还是朦胧的,如何有效去避免二次伤害,除了靠媒体人自己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整个社会思想的进步,为什么这么多自媒体喜欢用耸动标题就是因为这更能打开市场,比起理性分析更能赚到流量。只希望所有人能对受害者更温柔一点,比起猎奇能更多的关注到事件本身的恶劣性。
鱼鱼:最近接触手机相对较少,前两天听到朋友们说起红黄蓝事件。就去百度,微信搜索,出来的新闻报道大都是都是关于细节性报道,字眼都很赤裸裸,都是对事件本身的二次叙述,特别详尽,整个事件发生过程,尤其是家长放出来的孩子受虐细节截图。一定程度上,是家长的绝望和无力的控诉,和争取大众舆论支持,给相关部门和幼儿园施加压力,能够促进事件的快速解决。但是,对于孩子,尤其是对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他们以后的成长来讲,简直是莫大的伤害。也给那些居心叵测之人,提供了完整的犯罪路径。 在这样的事件上,媒体应该发挥监督功能,促进事件又好又快解决,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去引导教育公众怎么保护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媒体还是自媒体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了,都应该在为受害人发声时,把握尺度,受众也应该有信息甄选能力,转发分享时,考虑内容的合理性,多方努力。
齐凤权:媒介如何用功利主义原则引发社会关注,用生命至上原则抚慰创伤的心灵需要是仔细权衡和思考的。
Stephanie-Liao:记者和新闻媒体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从业者不应停止思考。财新主编王烁关于记者的职业有这样的论述,“记者是内容的专业中介,提出恰当问题,获得回答再传递给读者。理解-提问-再表达,反复迭代。好记者理解两头,一头理解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一头理解读者需求,并且用自己的理解将两边对接在一起。” 同样,好的报道和有力量的新闻语言,当克制情绪,追求真相,不渲染悲观氛围,持续发问,持续追踪,不轻易失望也不轻易遗忘。
“需要权威声音的正确引导”
Blue Burn:正如布瑞德的“潜网说“提到,我们新闻媒体存活在一张巨大且威力无穷的“网”里,由所谓的意识形态、行为习惯、行业规矩等惯性思维构成的无形的网。加上新媒体时代开放化的平台,面对公众敏感事件,我们沉溺在受众对当前事态感性认识的言论海洋之中,欲极力发声从而主导舆论导向或发挥媒体监视、监督功能,维护公平正义而不能,毕竟体制在,规矩在,行业自律他律在,我们带着镣铐跳舞。可即便如此,作为媒体人最起码的人性、尊重、职业道德也该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后真相时代,如果媒体的理性一味地被公众舆论和所谓的“阅读量”“搜索量”“点赞转发量”牵着鼻子走,又与那些无良水军、网络推手有何区别?从豫章书院到江歌刘鑫,从携程到红黄蓝,这个11月,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主义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公众舆论无情践踏,面目全非。
晴凉:舆论一片混杂,是事实还是真相,是真相还是立场,是立场还是情感宣泄?越是这样的时候,权威的声音更加重要。但权威的存在不应该是压制言论,而是让人信服,给人以正确引导。公信力的建立需要人民的支持,也就不能忽视人民的呼声,人民的批判。真正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心理学上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一致性需求”,当现实和我们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我们可能会改变外在来让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对外在环境的控制感”,我们不希望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就会找到一个自己能够理解、解释、预测的现实的方法。一致性需求使得我们在新闻事件中更容易关注、记住、搜索那些和我们观点一致的信息;控制感则影响我们如何处理各方提供的信息,我们理解的ok我接受,我不能理解无法合理化的东西我拒绝。这或许也给政府一点启示,调查过程中是不是可以公开一些无伤大雅的进展,让我们理解“蓝底白字”是如何产生的,或许会好很多。
迷雾中的读者
渴望理性与真相
饮归客:信息有些过载,众声喧哗导致了注意力分散,且大部分声音都是重复的义愤填膺。在热点事件中,许多自媒体也都想蹭热点,开发自己的新角度的同时就是歪楼的开始。其实我们只是想找个由头宣泄,真相不过是发泄后的附属产品。
林子:其实比起真相,我更感到害怕的是,普通人们,如我一般远离事实深渊的人们,也许将永远不再信任媒体和公权力就此事给出的“真相”。 一方面我还是愿意天真地相信这其中牵扯的许许多多阴谋论只是带起的节奏和夸大的怂恿。 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想到,家长们和记者们这样带节奏和耸人听闻的目的,也许只是因为无法信任平平无奇的前提下,公权力会给他们满意的答复。 要靠舆论来推动的公正不是公正,媒体本质上也是工具啊。 原本最应该代表公平正义的公权力和媒介,何时成为了一举一动都被捕风捉影甚至滋生阴谋论的肥沃土壤了呢?
华华:这个时候,渲染悲观情绪,描述案件细节其实并非最重要的。调查侵犯者,涉案幼儿园最为关键。个人觉得,现在的舆论焦点被打散了。杨蓉的故事,明星发不发声竟然成了热点。
🌼花花🌼:除了儿童我觉得媒体还应该关注幼师这个群体的生态,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想做幼师,为什么幼师的社会地位这么低………正视当前中国幼教行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二胎开放,数量激增的幼儿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幼儿教育环境,当前国内幼师的缺口有多大,公办幼儿园是否比民办幼儿园更好,还有一些高收费的私立幼儿园为什么受人追捧……幼师的输出教育情况等等……
李古丁:写出了我的思考,儿童不是大人附属品,从一出生,他们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性格脾气特点,只是不会说话,倾听儿童语言,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关心,站在比儿童高的角度,永远也不会理解明白他们的心声。
折耳根:比起这种公众群起激愤,打着为受害者诉求的噱头炒热度也好,出于人道也罢,更可怕的是公众最终面对事件的不作为,不是说对这种群众对意见领袖的狂热追求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但也绝对不是否定,我们应该跳脱出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层面,其中的错综复杂不是站定决定立场就能说明的,那很容易站到另一个道德制高点,走到诡辩论的范畴里。
豆豆:最无奈的应该是,如果一开始不报道细节,可能大家都不关注,而且,现在许多时候,每个人都认为对方有错,却从未审视过自己。
小垃圾:要愤怒也要理性,我们无法管住别人的话,那就管住自己。
王某某~~:我倒觉得,面对群情激奋,大众参与的情绪宣泄与舆论“舆论狂欢”,只寄希望于媒体或者某相关部门来为我们短时间内揭露真相,还得是可信任的真相,真的是不太可能。而且就算真相真的是真相,它是否被我们信任和是否和之前的谣言一般也在受众心里扎了根还是未解之谜。所以用大众舆论反逼真相倒是个好主意,只是热衷于此的高规格有传媒素养的读者还是待培养,待壮大起来的一支队伍。
yolo.:于人们来说,慢下来,多思考,这个时代需要发声,也有发声平台,但是这个时代的声音应该是要有意义,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跑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如今的舆论场上显得无比真实。
正如@鱼鱼 所说:
“最近看到一个观点,后真相的本质是后共识。当一个社会失去对基本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基本共识,观念传达与接收之间就会短路,其结果是,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立场有选择地相信事实,或者拒绝真相,或者相信 '另类事实'。 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证明,用脑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迷雾中总会有光,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