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粉丝力”的一场评论区battle:应援行为是精神鸦片,还是商业理性
在上周日的推送《粉丝即经纪:宣传/运营/危机公关...饭圈的能量远比你想象的强大》中,全媒派介绍了饭圈是如何有秩序地为偶像应援。在评论区,读者们随之展开了一场battle。局外人看来这种狂热难以理解,圈内人也补充了一些打破刻板印象的事实。
粉丝应援是一场自我满足的幻梦,还是有秩序有理性的商业行为,或者再深入,折射的是当今文化的某些特征?
全媒派(ID:quanmeipai)这次整理了当期评论,读者们摆事实、说观点、给分析,聊透粉丝文化。
”神奇又特别的存在”
圈内人这样说
读者里有不少亲历饭圈的粉丝们,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对这一话题在事实层面进行了补充。“饭圈”这一符号之下,是粉丝们的鲜活人生(和高深行话)。
@太阳暖暖:其实,作为饭了近小十年韩圈的小透明来说,饭圈还远不止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这些。饭圈大大们很多时候是博爱饭,会用一个可以盈利的团,来养饭上的新团,也有很大一部分BP饭,但撕逼KY时,吹大字报时,总是冲在最前线,饭圈真的会随着蒸煮的走红程度,越来越来越不堪,DW与团饭的资源之争,妖灵妖系男孩们,很多饭用自己为是的方式,对经济公司指手画脚,导致艺人无限期停止活动的,大有人在。
kkkkk,这只是饭圈小透明最近看到的负面小情绪啦,整体上饭圈很多大大们,都很温和善良,为了哥哥们更好的发展,每一个都尽自己所能为,支持应援。年末持久战已经开始,饭圈年末大战即将拉开帷幕,作为小透明,多多投点票就好了吧!
@喜东东:饭圈真的是个非常神奇又特别的存在,撕逼的时候可以圈里撕到互相攻击转发轮到近一百万,成员个家相互较劲艹销量一定要做代购量第一,艹数据轮官博的成员预告的转发艹到七八十万,但是但凡是有对家又会联合起来艹团魂一致对外。
饭圈大大们也是很有趣,撕逼时候带着腿毛征战四方撕遍天下,一到出力的时候各种虐粉巩固饭圈太多手段了。
年末颁奖礼投票开始了,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TXT:进入过粉丝圈子的我表示粉丝群体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所有人都可以出于对某个人的喜爱聚集起来产生强大的力量。但是粉丝圈表面上看起来一派有爱,其实也是有等级秩序,“潜网”的存在,而且内部撕逼现象也很常见。一旦进入某个圈子,就不得不遵循一定的规则,这种心理压力也让人挺不舒服的,反正我是不准备进入某个饭圈了,喜欢谁圈地自萌就好。
@Dxlkslbccdtks love:作为混迹饭圈多年的小透明感觉这篇文章说得很有道理,内容也很充实,饭圈的确和外人想象的不太一样,有严格的规则和等级,虽然偶尔会有内部撕逼,但是大家还是因为对同一个偶像的爱聚集到一起,为了偶像更好的发展而努力的。
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外人看来的那种脑残粉,相反是在各方面都很有能力的大神们。而且每个饭团都有自己的独立性,也有一点排外性,对于不懂他们的路人,他们也是不太愿意向他们解释过多的。
不过我觉得饭一个爱豆更重要的是相互提升吧,在帮助他们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自己也应该有所成长,比起关注他们的私生活,还是以帮助其树立更好的公众形象为主吧~
“追星路漫漫,入圈需谨慎”
圈内圈外评价各异
读者评论中对这一现象的评价,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粉丝能量叹为观止
@cxj:一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经纪"二字是打错了,后来又看了全文两遍,才发现粉丝确实是最好的"经纪",以前不知道为什么说鹿晗是四大流量之首(其他三个我也不知道是谁),现在总算是知道为什么了。
@Be a meritocrat:作为一名资深饭圈人表示小编分享的很透彻啊,粉丝经济的确蕴藏了巨大的潜力,王源的COSMO杂志48秒卖出71319本也是来自亲妈粉与女友粉强大的爱来创造的。
@yellow:从没入过饭圈都是观望状态...但是饭圈真的感觉好nb...文案美工视频手反黑组真的是追星有一技之长很重要 之前看过知乎一个“如何评价wy的粉丝经济”真的被惊到了感觉一个合格的爱豆真的能带领粉丝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现在来看饭圈做的最好的就是把自己的偶像和公益结合来宣传这点真的很棒!不过追星路漫漫,入圈需谨慎!
@Fuua:谈到追星怎么少了我 居然错过! 本资深追星女孩谈谈粉丝经济or粉丝文化 其实大家一说到粉丝总是和脑残对等我也是很郁闷 战斗骑只是粉丝的一部分 每一次应援活动都需要精心策划 前期布置后期宣传 整个过程都需要强大的把控能力
比如杂志应援 前期热度给足 后期还有杂志投放 做到宣传最大化 每一次活动都是从爱豆出发 粉丝群体里面的美工视频手写手和专业媒体比起来毫不逊色 粉丝里面的“意见领袖”也就是大大 引导组织能力也是杠杠的
最最重要的事 这些都是毫无经济回报的 全凭爱豆仙气吊着 单凭这一点 粉丝也是rio伟大。
看客表示:十分费解
@淘淘:还是作业太少
@Madrid👑RRR:已然病态。追星本应是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这么职业化的粉圈只会越来越过分。然而不混入圈子的小散粉很少有单靠自己就能打出一片天的。
这种亚洲偶像粉圈文化真的是特有了。
@BaeBae:缺爱 精神空虚 价值观不一样
角度独特,画风清奇
@泡泡大王Eva: 这... 聊到粉丝就触及到我知识的盲区了。
怎么想都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那么有钱 还那么有能力 还那么爱给别人花钱...
可能都是天使吧。
@木白蹊:哇,我的拟毕业论文主题。想和作者交流文献资料。
“文化世界一大奇观”
多角度分析粉丝动机
在这种应援背后,粉丝究竟为哪般?鉴于全媒派读者一贯对各种理论与视角信手拈来的优秀素养,当然也少不了对于粉丝动机的各式分析。
以爱之名
@Mocho:我只觉得这是粉丝现象的成长记,都是基于喜欢,只是过去停留在表层,而现在的喜欢会主动想去为偶像做点什么。也就是说让自己的喜欢更有价值。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攀比啊,粉丝们就是为了比谁在喜欢的基础上更喜欢,更不顾一切。于是,粉丝组织就诞生了,在里面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晋升之路。
@蒋小天:又是怎样的心理促使他们为明星付出金钱和时间,仅仅是出于对偶像的爱吗?关于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既对粉丝心理非常感兴趣做过研究又本身是粉丝的人告诉你,真的就是为爱发电,粉丝都是很无私奉献型的,但是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的群体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以及成就感等也会是动力之一。
@饕餮•欣然_:粉丝一手打造明星。
他们也许只是想好好做一件他们热爱的事。爱上一个生活圈以外的人本身爱的就是他的故事,或励志,或甜蜜,无所谓爱就好。爱的事就要维护,就要投入,就算感动的只有自己,就算最后跟偶像从来没见过,也值得。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时间出时间,亲手把爱的人打造成家喻户晓的明星,跟烧钱买装备玩游戏没什么区别。只要没有影响生活,没有“倾家荡产”都是人之常情,况且我们讨论的本就是理智的“狂热粉”。
自我满足
@大橙子光大橙子秀:在追星过程中学到很多,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与其说喜欢偶像,不如说喜欢那个更好的自己。另外,在一个严密有序的组织中,也容易找到归属感与存在感。
@Yiwen:除了对偶像的喜欢外,更多是寻求一种群体的认同感。
@白forever:粉丝直接成为偶像的经营者,创造一种新的互联网造星模式,粉丝参与感,入局心理,投射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预设在偶像身上,并形成认知期待。
@鱼🐳:作为一个饭圈的旁观者,马斯洛需求理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诠释。
(划出知识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伍团子🍥:这个现象在《认知盈余》中有很好的阐释,无酬无劳的粉丝其内在动机在于“想要分享”、“热爱”还有“自治和胜任感”。内在动机把人们可能从一项活动中获得的,或基于活动本身的回报所造成的各种激励因素聚集在一起,产生无比强大的能量。
运作模式
@宋词缱绻:当红明星就是粉丝捧出来的,没有他们的爱,明星在娱乐圈也就寸步难行。如果粉丝这个“兼职运营商”崩塌,那也不会存在所谓的明星,毕竟明星是是一种趋于商业化的包装,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杨小昭: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粉丝成了偶像的直接经营者。他们不像那些老戏骨,需要作品来证明实力,而是被偶像的外表和人格表现直接圈粉,反向引爆于大众媒体,通过在各类大数据排行中不断刷脸,倒逼媒体关注,这种新的互联网造星模式开始冲击中国的娱乐经济。而粉丝与偶像之间则企图通过消费和占有的方式来获得一种所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社会文化
@Curtain🍒:珍肯在《文化的偷猎者》中认为这些狂热的介入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明星的人为“迷”。迷文化的背后是“迷群”脱离受众,成为文化的共建者,他们在消费媒介文本中找到自我认同,建构自我身份。
同时,这与消费社会也有紧密的联系,商品化讲社会上的影像美学化,将普通人的形象如“神话般”塑造迎合“迷群”。双向的互动,制造一波又一波的流量与口水,我觉得狂热迷群大把大把的出现的背后,映射着文化贫瘠。我们没有什么文化可以虔诚的信仰从而自我构建找到满足,那崇拜这些明星也不错啊,顺便还可以过一把养成系的瘾。
@Yuki:粉丝帝国井然有序的强大职能或许正是他们狂热到极致的一种表现,勒庞在《乌合之众》当中对群体的社会心理机制有过详细的阐述,群体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而偏执和妄想是宗教感情的必然伴侣。
粉丝应援偶像,除了对偶像的喜爱之外,还出于强烈的身份认同,一种能实现性情归属和梦想关联的身份认同感。在宗教化的偶像崇拜行为中,粉丝顶礼膜拜的鹿晗是一个以群体信念为基础的超级幻象“鹿晗”,影响它们的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其关键是接受关键意见领袖的暗示,在群体中交互传染。
喜欢来自FT中文网的对娱乐宗教化的诠释:
“现象级的偶像崇拜,借娱乐这个相对安全、而且是人类基本需求的场,把中国表象的、潜藏的各种要素,借年轻人的偏好的方式调动起来,在宗教娱乐化的时代实现了娱乐宗教化。它既是经济自身推动的产业革命,也是无法通过社会革命改良自身境遇的一代人的反抗和主张。没有人有资格嘲笑它,因为娱乐这时和文学艺术宗教一样能抚慰人心。”
@Stephanie-Liao:饭圈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鲜明表现形式,其存在本身就是社会多元价值的体现,虽然自己不太能理解粉丝的心态。
根据禀赋效应,人对于曾经拥有过的东西会在心中产生更大的留恋和不舍,所有物也往往具有比实际更高的价值。对于粉丝而言,爱豆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向往,粉丝在爱豆身上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潜意识里认为爱豆是自己的“所有物”;与爱豆的互动对爱豆私生活的掌控感进一步拉进其间的距离。
有一种理论认为偶像是粉丝的“工具人”,人们喜欢自己的拥有和付出,并以之服务于自己的需求,我觉得不无道理。
从饭圈运营上看,其表现出一种令人讶异的组织纪律性和令专业媒体人汗颜的策划运营能力,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粉丝平均年龄的增长。社交媒体在国内发轫至今,粉丝们已经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一代人,饭圈KOL无论经验还是理性程度都有了质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饭圈更高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令人惊叹。
饭圈内部的凝聚力是文化世界的一大奇观,是人类行为的魔盒。
@钟琦:对于粉丝来说1.身份的归属感,成为群体的一员,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单薄,当别人提起时有“标签”;2.不想成为没有故事的女同学,做粉丝由于它的主观性,情感上没有办法由外人衡量,因此成为个人的秀场;3.够一够摘苹果,做粉丝,所谓的新媒体技能其实都是比较短期可以掌握并且可以熟练运用的技能,包括PS、杂志,在做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成就感和满足感。
对于广告主来说:利益的推手,除了粉丝的私心和情感寄托之外,品牌公司的免费推手,活动的得力宣传,广告主也是乐享其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是甜蜜的交易。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媒介环境下,信息就是相互利用的工具,有人用来赚取利益,有人用来塑造形象,有人用来制造舆论,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是人们的选择不同而已,卷紧饭圈的各方也只是各有所图,这个围绕偶像形成的圈,结不结实我不知道,但是只要各方需求可以维持平衡,它就会一直运转下去。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愚见,欢迎来锤。
无论如何,饭圈应援已成为现今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粉丝的动机值得琢磨,种种相关观点也同样有意思。
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正义。”语境不同,圈层不同,我们看待一类人、一种现象,无法彻底感同身受,此时就需要多维度的理解和讨论,也许这恰恰意味着理性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