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至爱梵高》让文艺青年集体朝圣:高冷艺术片到底如何造梦?

2017-12-17 腾讯传媒 全媒派

“他改变主意了吗,他还想活下去吗?”


老邮差之子阿尔曼呆在梵高沉思过的麦田里,在找寻梵高死因的过程中陷入困惑。


在梵高离世后,每天都会来麦田的“红颜”玛格丽特问阿尔曼:


“你这么想了解他的死,可你有多了解他的人生?”



这个片段来自最近上映的绝美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Loving Vincent)。就像网友们评论的那样,“为什么我看着他的画会莫名流泪?因为每副画里都是他燃烧的生命”。这部耗时7年,动用了125个画师,由65000幅油画构成的流动的视觉盛宴,吸引着梵高迷和文艺青年们纷纷进入电影院朝圣。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从高冷文艺片具备的共有特征出发,来谈谈高冷的文艺片如何为人们造梦。


一个怎样的故事

 罗生门/梵高美学/理想与生命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梵高去世一年后,老邮差约瑟夫(梵高生前好友)将画家一封无法投递的家信交给儿子阿尔曼,让后者赶往法国北部小镇奥维尔,把信交到梵高弟弟提奥手上。但阿尔曼赶到时,发现提奥已经去世,好奇心驱使阿尔曼走上探寻画家生活轨迹的旅程。阿尔曼在镇上几位主要线索人物之间流转,对这个近乎疯癫的艺术天才的认识逐渐清晰,为世人展现了梵高生前最后的一段日子,痛苦缠身却理解世人,没有停止创作。


 

影片用梵高的画风,包装了一个“罗生门”式的不同视点。创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梵高之死的动因做出一个推论,提出“梵高非自杀”,理由可能是为情所困、谋杀悬案或者精神错乱。


唐吉老爹、加歇医生、玛格丽特、拉乌均是梵高画作中真实出现的人物,他们在梵高在世的最后几周内与画家接触甚多,再加上当地警察、船夫、以及加歇管家等人对于死者的印象,众所纷纭,如多棱镜般引领观众触摸梵高的孤独、悲怆而又绚烂无比的内心世界。就如亨利·托马斯所说:“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整部影片场景都是来自梵高的原画作品,充满了梵高美学的色彩,让梵高的画动了起来。影片中的麦田、乌鸦、星空让人沉醉,整个银幕仿佛要燃烧起来。


 

在颜料店老板唐吉老爹的眼中,梵高没有把艺术圈的中心巴黎当作高升的跳板,而把它当作一个驿站,学到东西了便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他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一个明日之星。这个纯粹、善良的灵魂从来没有太多杂念:“我只想用我的作品感动世人,让他们在看到我的画时能说,这个人所思至深,所感至真。”梵高靠弟弟提奥的资助生活和创作,在给提奥的信中提的最多的也是“钱”,但在困顿潦倒中,梵高完成了800多幅后世价值连城的画作。


 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


大艺术家的灵魂并不平静,这就是艺术家的代价。“文森特太敏感了,所以才会走向极端。”梵高笔下的唐吉老爹如是说。



艺术电影的经典套路

偶像崇拜/美学体验/人本孤独


偶像崇拜:基于想象的共情

 

许多影评都指出了《至爱梵高》的一个致命伤:形式大于内容,电影叙事不够牵引人心,镜头和场景设计、情节与意义探索都不够抓人。但因为它关乎梵高,自带偶像滤镜色彩的电影总能让粉丝主动前往朝圣:“八米厚的粉丝滤镜,还有精妙绝伦的画面,以及基本每一帧都有梵高的reference。”梵高迷们光是看着荧幕上绚烂的色彩、流动的笔触就已经热泪盈眶,联想到自己初识梵高、爱上梵高的心路历程,他们能看到梵高心中的那团火,看到梵高的画中有怒放的生命力,有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灵魂。



随着电影的上映,梵高同人作品——科幻英剧《神秘博士》(Doctor Who)第五季的片段也被热爱梵高的人们多次提及。Doctor把“梵高”穿越带到2010年巴黎的奥塞博物馆,告诉他这里云集了世界上最好的画家。“梵高”谦卑又欣喜地到处浏览,直到听到馆长介绍道:“对我来说,梵高是他们之中最伟大的画家,当然也是一直最流行最伟大最受爱戴的画家,他对色彩的运用是最令人惊叹的,他将他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成醉人的美丽。……在我看来,那奇怪的,狂野的,在普罗旺斯田里漫游的男人,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世界上存在过最伟大的人。


《神秘博士》“梵高”来到现代虐心片段


艺术无价:一帧一画的美学体验

 

有人认为梵高的大部分画作更适宜固态的凝视,并不便于作流动性的处理,因为会产生审美眩晕感。但是,完成这样一个不计成本的“浩大工程”,值得敬佩也当得起赞美。梵高转身的瞬间,画面由清晰写实到模糊,表明他后印象派的创作风格,而多线条的结构也映射着他内心的疯狂和凌乱。影片中,无论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还是略带伤感的黑白素描,都极具美感。



罗宾·威廉姆斯的《美梦成真》中,也借用了油画这一表现手法。由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艺术家,所以Chris死后看到的天堂,就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绚丽迷幻。令人惊奇的是,他还能在画面里行走,能触摸到颜料的质感。而执着于手绘的宫崎骏,其代表作《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线条流畅细腻,也都是传统技术绘画的作品。



除了油画元素之外,镜头表现力宛如画作一般的还有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独特的“榻榻米机位”克制保真,端然不动地记录着生活琐事的流转,《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这样的作品,都表达了“静的哲学”。


人本孤独:故乡、远方、幻灭

 

《至爱梵高》中,船夫作为旁人对梵高的印象是"What a longly person is he that a thieving crow could make his day bright."(他是何等孤独的一个人,一只偷食(他午饭)的乌鸦也能让他欣喜无比。)梵高一生孤僻、行为反常、怀才不遇、无人垂怜,才华横溢却又深陷孤独。但梵高在他黑白的人生里画出了最明媚的色彩,让文艺青年们仿佛找到了灵魂的寄托。



“如果有雨水无法冲刷干净的,那就是孤独。”孤独是人类的抱团取暖的理由,以“孤独”为母题的电影往往能探入文青们最深的心底。


1956年的法国经典电影短片《红气球》中,孤独的小男孩帕斯克无意中捡到了一只红气球,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但红气球随后被嫉妒小男孩的捣蛋鬼们抢走,劈裂漏气。正当男孩沮丧无措时,整个巴黎的五颜六色的气球纷纷向他飞来,纯粹地直击人心。电影台词很少,但是每一帧画面的颜色与构图,都写满了有棱有角的温暖与孤独。



荷兰电影《陪你到最后》中,拥有完美生活的史汀在妻子患上乳腺癌后得了一种叫做“孤独恐惧症”的心理疾病,为了抵挡不安,史汀开始无法自持地寻欢猎艳,陷入自责和愧疚,几近崩溃。好在弥留之爱,安乐之死,最后的救赎还是到来。人生而脆弱,再强大的人也可能会被“任何挫折摧毁”。



“离开的人一定还会再回来。”毕赣导演的《路边野餐》,用那些长镜头创造了诗意的梦。生活在贵州凯里的乡村医生陈升为了寻找侄子,来到陌生的小镇。在这个亦真亦幻的地方,他与逝去的爱人在一个神秘时空获得重逢。


电影的美学布局完整而饱满,交织着诗歌念白、民谣与流行乐元素。“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各自曲折,让原来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片尾曲《告别》和电影开头的《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在讲着时间的虚无和无可调和,那些人生的遗憾与时间的流逝,都交错在这段如梦似幻的旅程中了——分不清哪些是“有象征性的梦”,哪些是“有象征性的梦所象征的现实”。



一个极富代表性的文艺标识、高水准的文章美学构图、带有哲学意味的主题升华,总能满足文艺青年们的口味,在良莠不齐的电影市场中,给他们创造一个短暂的梦境。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y to say to me

现如今我才懂得你对我的诉说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你因睿智思索遭受了多大痛苦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又是多想解放你的思想自由

They would not listen,They did not know how

他们不予理会,他们根本没法理会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许他们现在才懂得


也许就像Vincent里唱的那样,所谓高冷的艺术片,看似讲着晦涩难解的故事,却总会有懂得的人,在这片宁静的世界里找到彼此,找到梦与自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