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交网络是乌托邦吗?全媒派读者:匿进空间/游戏,依然被焦虑迎头赶上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19-04-07

互联网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无政府实验,社交网络则是这一场实验中最大的舞台。

 

人们终于得偿所愿,化身为一条条IP地址,隐匿在社交媒体的海洋中各自发声。若有似无的“隐身衣”似乎是娱乐与狂欢的开端:年轻人在QQ空间中圈地为王,游戏宅躲进虚拟世界寻找自身价值……而在这样的假面舞会之中,人们得到的,究竟是欢愉,还是焦虑?

 

狂欢者们并没有停止过思考。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回顾一周内容,带你探秘社交网络制造的乌托邦下,那些阴暗的忧虑,与散发着微光的希望。

 

 社交网络:虚拟世界的派对


当人们被允许戴上面具,人们将做些什么?

 

人们将创造一个世界。本周全媒派《解码QQ空间内容逻辑:年轻人说,它才是永立潮头的最in玩家》一文即描绘了QQ空间这一年轻人的国度:它朝气蓬勃,拥有五花八门的内容与严密复杂的社交礼仪。而在《《头号玩家》诱发颅内高潮!让宅男们群high的内容产品需要这些套路》一文中,“绿洲”所代表的虚拟世界,亦令人们心向往之。

 

人类的本性,究竟更亲近虚拟,还是贴近现实?全媒派读者勾勒出虚拟世界的迷人轮廓:它源于现实,它创造一切。

 


QQ空间:属于自我的广场

 

@清宵:

QQ空间确实是跟庞大的去中心化多点连接的庞大帝国,比微信更为复杂精细的功能以及多维度的应用都是个人更喜欢QQ的原因。在微信你是活在朋友圈的单一人设,而在空间,你可以活成千面人,人设在空间可控性更强。朋友圈是熟人朋友圈,而空间是一个更为开放的时代广场。

 

@杨璐瑶:

最早的空间主要基于强关系、强连接,人们主要使用相册、日志、留言板等来互动和加强这种关系。随着功能的开发,强关系仍是基础,却逐渐弱化,每个人的社交网络也由弱连接进行编织与延伸,qq空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分化趋势。其边界淡化的同时,圈子与社群的建立无形中增强了心理边界,正是这道有门槛和一定排外性的墙为亚文化、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稳定的空间。

 

@淑尤:

当初微信大火,就有人怀疑QQ是否已死。然而并没有,在我的圈子里,微信和QQ的活跃用户逐渐开始分化。微信更多成为年轻人告诉家长,我过的很好,我学习很认真,我没钱了需要生活费等等的渠道。而QQ空间则更多展示精致的生活和自我的想法。或是感叹,或是吐槽,可以说QQ空间是年轻人与同类人狂欢或者交流的场所。

 

《头号玩家》:不止是游戏

 

@一路远航:

这个电影向我们很好的剖开了一个热爱动漫、科幻、游戏者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有两扇大门,一个是真是的一个是虚妄的,到无论进入哪一个世界都会是真实的自己。热爱、疯狂、愤怒、冷漠、孤独他们分割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中。

 

其实虚拟和现实,都是绑定着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无论在哪里都是本我。就像电影中回到童年小屋的那一幕,你怎么能知道自己是活在现实还是活在梦中呢?

 

@阿月浑子:

头号玩家当时带着两个没玩过游戏的朋友一起看,他们同样看得津津有味,甚至高呼想玩游戏。所以不能说只是宅男的颅内高潮,它在今天能被普遍观众接受叫好,也能看出现在游戏文化也在开始向主流文化渗透。

 

@泡泡鱼:

(影片)画面制作精良,配音配乐都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从影片这看到了导演对于游戏的热爱,不管是曾经游戏行业里的超级IP,还是以后游戏的玩法,都让人不禁拍手叫好,感受到了由衷的情怀。

 

尽管时隔多年,时间从未磨灭他对游戏的热爱。有情怀(作品中藏了一个大家的梦);有态度(用心的作品坏不到哪里去,总有戳中人的泪点);有新意(天路不落俗套,告诉大家,除了这样做,其实还有更好玩的玩法)。


 乌托邦,或是反乌托邦?

 

社交网络出现之始,科学家、激进分子和艺术家预示它们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所未有的工具。本周全媒派《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最新研究:社交网络是乌托邦or反乌托邦?》一文却呈现出社交网络戏剧性的转变: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报道。


对极端组织的赋权、回音室效应的强化、虚假造谣信息的传播、培养情绪与精神的不稳定……社交网络宛若一剂致幻剂,在为人们带来欢愉的同时,又令人心生疑虑。

 

曾受万众期待的乌托邦,却似乎正在走向反乌托邦的未来。全媒派读者说,这或许本身就是真实世界的规律。

 

@刘浏:

网络世界就像是人类世界的一个轮回,仿佛人类要将自己的历史重新在网络世界再经历一遍。现在网络上的争执和争端就像人类历史发展的初期,战争频发、混乱不已的现象一样,但这终究会随着制度的引入而逐渐走向一个和平发展期。

 

当建立起一套“网络政治”时,也许我们会发现其实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是平行的两个世界,他们都无所谓“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只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既有喜怒、也有哀乐的真实世界。



@杨璐瑶:

似乎所有现实中不规范的事情到了网络上就变成“遮遮掩掩的规范”,一旦曝光,骂一阵儿下架一阵儿,公众议程设置就转向别的事件,不合理的仍旧不合理,这是监督的无力与无奈。

 

在逐利的网络时代,透明、真实、客观,这些抽象的概念需要有一个量化的公正的结果——对于违反这些原则且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必须予以明确的具有说服力的处罚,蜻蜓点水的警告永远是隔靴搔痒,不可能带来实质的改变。

 

@曦繇繇繇:

当技术被某些人用来追求自身利益时,它的双刃剑中坏的那面就会发挥更多的“作用”,而好的那面则越来越被抑制,越来越局限,这是一个由利益主导的游戏。但在利益的角逐中,总有压迫和抗争,所以社交媒体不会成为“乌托邦”也不会成为“反乌托邦”,它最终会呈现出真实世界一样的复杂。

 

@安安:

平台算法使网上推送的内容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一方面方便了我们删选信息,是一层把关和过滤;另一方面,我认为(社交平台)是乌托邦式的,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全面的信息,部分的信息不是全面的真实。


无责任,不商业

 

时代是大海,社交媒体是永不停歇的海浪。

 

几乎一切内容都在争先恐后地追赶社交媒体的潮头:影视、游戏、娱乐,以及“冷冰冰”的新闻。本周全媒派《路透权威研究:公共服务媒体如何年轻化,触达社交网络用户?》一文提出了公共服务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焦虑:虽然社交媒体非常有用,但是很多人也担心,这样的转型会在公共服务的价值和商业利益之间产生矛盾。

 

时事、政治、专题研究,这些略显生涩的报道却恰是公共服务媒体肩负的使命。在“娱乐至死”的社交网络中,全媒派读者从未迷失: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平衡才是上策。

 


@chuu:

社交平台在“技术公司”和“媒体机构”的定位之间游移不定,公共服务媒体为了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用,通过社交平台实现更广的用户触达是值得鼓励的。能否互惠互利是一场市场盈利导向与公共服务导向的博弈,毕竟社会责任与商业目标往往充满了矛盾。

 

@Dxlkslbccdtks love:

比起告知受众其想要知道的资讯,告知他们需要知道的资讯似乎更重要。因此公共服务媒体应该多向受众提供一些他们必须知道的新闻,而不是一味满足他们的资讯需求。

 

同时,现在的社交媒体所掌握的渠道优势的确高于公共服务媒体,为了更好地传达新闻资讯,公共服务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入乡随俗的同时,公共服务媒体也要保持好自己的初心和特色,要防止被社交媒体同化,而丢失自身的特性。



@Lokia. :

公众乐于看到的,现在大多数的娱乐新闻博取版面。观众有时候也是无力关注严肃才会乐于分享花边娱乐,如果能将严肃新闻浅显易懂的用一种比较轻松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或许互动效果会更好。

 

@杨璐瑶:

不仅是渠道和内容的问题,重要的是顺应“互动性”、“社交性”的发展逻辑。在选择多样化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抢走,单靠内容吸引和大量的渠道分发很难培养用户粘性,没有用户就不可能发展。

 

其次,公共媒体的把关人地位虽然被弱化,但总体来说还是掌握着重要权力,是内容发布的关键一环。未来的方向就是利用大数据,让用户画像更加精准,强化服务思维而非利用议程设置控制用户。


注:题图/插图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