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媒书荐 | 专访电影小说奖得主郭爽:用童话叛逆理性,重述当代生活

腾讯传媒 全媒派 2020-02-14

当这个故事写完之后,之前的写作标准变得可疑。我察觉到,自己忽略了身边真正重要的事。每个擦肩而过的路人,都怀有生命隐秘的欢乐和痛苦。

——《我愿意学习发抖·后记》


十个异乡人的故事,从童年记忆的《格林童话》启程,深入到了当代普通德国人的家庭。作者没有选择猎奇的观感呈现,却是对自己邻居一般,进入他们真实的、相通又相异的人生。


作家金宇澄给出了高度评价:“何为‘传统、平凡的角色’,何为‘干净的语调’,郭爽找到了叙事的珍宝,她所表现的人物与现状,就如她喜欢的《格林童话》一样,满怀敬畏,天真四顾。这很现代,也很中国。”


今天全媒派(ID:quanmeipai)就带你走进这位前南方都市报记者、第七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郭爽温柔的内心世界,去赴一场童话盛宴的邀约。


郭爽近照


童话为钥匙,踏上一段自我寻找之旅


“柏林,这里有世界顶级的博物馆、画廊、歌剧院,也有各种肤色人头涌动的小吃摊、前卫的地下俱乐部、黏满肮脏口香糖的柏林墙。是镜子,是熔炉,是每个人心中的拟像,是一整个未知世界。”

 

缘起:青年创作者资助项目


2013年,郭爽放弃了去香港某非营利组织担任中层的工作机会,选择gap一年。面对两个申请的选项,一是英国志奋领奖学金,可以获得在英国高校免费修读一年硕士项目的机会;另一个是德国博世基金会的项目——“无界行者”:它鼓励德国的年轻人去中国调查写作,同样中国的年轻人也去德国写一些关于德国的东西。郭爽向后者提交了申请,《解锁格林童话,一个中国80后的寻找》这个项目让她成为了当年拿该奖学金的五个中国人之一。



青年创作者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在旅行写作等领域坚持创作,或许会成为未来中国文化领域的主力,同时代人精神生活的记录者和思想家。国内现也有一些资助项目,如单向街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水手计划”:希望鼓励年轻的创作者和思想者,去重新发现世界,把新的全球想象带到汉语写作中来。征集选拔并资助他们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和创作,带回创新、多元、深刻的作品与见解。


当头棒喝,注定失败的旅程?


外人看来是异想天开的操作,郭爽这里是背起行囊的一意孤行,走出熟悉的行业和生活,踏入了仅在童年通过对格林童话的阅读而想象出的一个世界——德国。

 

这场穿越德国全境的寻访被郭爽认为是一段注定失败的旅程,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童话,童话往往以传说或想象的形式留存着,糖果屋和莴苣公主的城堡并不真实存在。当一个人去寻找一件并不存在的事物,她其实是在寻找内部的记忆,以及自己所认可的价值。


郭爽近照


“想得太清楚或许就没有勇气做了”,2015年刚开始的时候郭爽希望调查更偏向社科,了解童话的流变。但实操后她发现内容很干瘪,不能打动自己,所以第二次去的时候就改变了方向。

 

项目耗时长达四年超出了郭爽的预料,但在非虚构写作或调查写作时,作者从来没法虚构时间。四年来郭爽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怎么安放自己的位置,整理自己的记忆,把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我们会看到书里有些故事她是在场的,不回避的,这也使得她更加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


安静等待读者发现内容的价值


“‘如果可以办到的话,我愿意去学习发抖。’年轻人曾这么想。 

那些漂洋过海、翻山越岭的人,不知前路的人,可曾颤抖。何时颤抖。如何颤抖。 

那些笃定虔信的人,躬身忘我的人,手持明烛的人,可曾颤抖。何时颤抖。如何颤抖。 ”


我愿意学习发抖


书名很特别,是众多童话中被郭爽选中的一个,也许这句不直白的话会给读者造成困扰,但郭爽觉得创作者不应谄媚地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所有人无障碍地进入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要坚持一些东西,你应该对自己的东西有自信。也许一时半会这些东西不会被注意到,也不会被很多人喜欢。但是读到它的人,会发现它的价值。”



《我愿意学习发抖》书影


80后这一代,小时候就被告知怎样才能过一种体面的生活。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再有一段美满的婚姻。能跳出整套体系,叛逆需要很大的勇气——得到这些东西让你有安全感,起码你在社会上是有保障的。但有一天人心可能会被不同的东西激发,会发现这些看似给你安全感的东西其实并不能让你得到真正的满足,或者说人们发现自己一直在背离本心。童话是真正勇敢的,就像那位年轻人一样,敢于做一件在世俗眼中没有价值的事,书名也就这样定了下来。


郭爽近照


小人物的光环聚焦


与典型独生子女生长环境造就的个人主义不同,不讲个人主义的新闻业给郭爽提供了很好的切入世界的角度。因成长环境较封闭,郭爽书中不乏对小人物的关注,之前的小说集《正午踏进光焰》也是写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很普通,但他们每天在维持着生活、尊严和爱,这些都是会让人动容的事物。观照小人物,让故事与共同的想象拉近距离,手指能细微地触摸到彼此的感情与痛苦,我们不再陌生。



于是郭爽的寻访彻底变成了随波逐流。她像一个长居德国的人那样,每天去餐馆吃饭、跟邻居聊天、听音乐会、毫无目的地散步。不期待结果,只付出时间。郭爽试着摘除自己的身份、去掉目的与技巧,变成一对普通的耳朵、一双天真的眼睛之后,她发现她变回了那个不畏惧任何事的小女孩。


停止模仿主流,才能不委屈自己的本心


“鹿肉搭配芦笋,伯黑斯鸡加上黄油坚果,也少不了阿尔皮斯巴 赫最著名的啤酒。毕竟,传说中,这个小镇正是由一杯啤酒而命名。 一位爱饮酒的天主教僧侣把手中的啤酒倒进了河里,他大喊:All Bier in den Bach !(啤酒都在河流中!)” 


华丽转身背后的坚强与执拗


“我也不想再继续模仿主流的那一套了。”

 

郭爽近照


传统媒体行业断崖,郭爽考虑转型,当时去做公关或者创业是最主流的,十个有九个跳槽去这两个领域。她也尝试过做公众号,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没有那个热情。郭爽说自己不太有强烈的评论欲,不会强势输出个人色彩去评论世界,所以就放弃了那条大路,慢慢走上了文学这条窄路。

 

要辞职的时候,郭爽父亲问她,你辞职以后干什么呢?郭爽那时已工作十年,一直都是很模范的孩子。当她说想写作。父亲的回答很让她意外,他说其实活着很简单,吃个馒头就能活。“我那时才觉得事情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复杂。”



与作家不同,记者被长期训练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存在的位置上去讲述别人,因此对自己的内在并没有强大的倾诉欲,所以很难讲出自己的内部世界。而小说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尤其是年轻的小说家,都很聚焦自己的内心世界,写意识流。郭爽“从别人的故事写起”这种写法,反而显得特殊。


非虚构——激进中的自由


文学写作很寂寞,它实现启迪的方式很迂回,它揭示社会现象或预示未来的方式也很复杂。即便能给人些许心灵上的安慰,其路径也是深沉的。所以它不会像做一个记者那样带来那么强的荣耀感。作家是在做一个比较后置的事情,需要创造新东西,而不是反映已有的世界。


郭爽近照


郭爽有时甚至会想:人类的历史也许就是一场终极虚构吧。在这本书里,她很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就是非虚构小说。就这本书来说,有两个比较大的突破,第一是叙述者“我”入场,当作者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如何讲述?

 

现在越来越多稿件之所以会出现一些争议,就是因为写作者无法实现完全的客观。把自己放入故事当中会怎么样。郭爽也曾与中国三明治的创始人李梓新——非虚构领域很资深的创作者谈过这个问题,他观察到传统的零度写作的新闻准则正在遽变。

 

第二个突破是借用了古老的叙事线索《格林童话》,使文本多了一个纵深的层次和想象的空间。这会调动很多你在现实层面没有触碰到的东西,包括人的情感。


郭爽在写作上追求激进中把握一种自由。最好文本是激进的,不管是形式上的激进还是内容上的激进,但是作者在这里面要把握一种微妙的平衡,那个时候就会很自由,作者也会带领你的读者去碰触到这种自由。

 


在小说写作里有一种说法:作家自噬其身——自己咬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灵魂上的波动作为一种养料写出来——这应该也是写作非虚构的前提。而观察力、情绪同理心、技巧、自律……众多非虚构自写作特质对郭爽来说最重要的是耐心。


非虚构必须要尊重时间,你没有办法跳过时间。花三个月去写一个稿子和你花三年去写一个稿子截然不同。事情翻天覆地,焦灼不复存在,你会发现一个更复杂更阔大的世界。



故事与想象建构出来的王国,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秘密。你将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是几个活生生的人,如何去面对伤痛、幻灭、成长、离别。而作者珍视和捍卫的,是他们在对作者敞开生命的一角时,金子般的信任与交托。

 

“你将会遇见他们,认识他们,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感到亲切。就像我最初遇见他们时一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