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海鹏:如今做媒体已经没有好走的路了,时尚先生如何突破 | 众媒时代沙龙

2016-04-11 腾讯传媒 全媒派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一切皆“媒”的今天,时尚平媒如何让内容变现?在腾讯“众媒时代”圆桌沙龙——“趣味、商业与传播力——众媒时代下的内容生产”上,《时尚先生Esquire》总编辑、出品人李海鹏带来最新分享。






 “去中介化”的众媒时代,专业媒体处境尴尬

 

技术浪潮席卷传媒界,互联网“去中介化”呼声与媒体“中介”属性之间的矛盾摆在眼前。当人人都能参与UGC,当VR能让观众浸入现场看直播,谁还需要媒体来做这个事情?媒体还有多大的价值?这是个问题。

 



纯媒体项目前途堪忧,模式创新尚待破局

 

在内容产品花样翻新的今天,纯媒体项目是没有前途的。就时尚平媒的娱乐明星经济来说,受众对于明星的好奇心,完全可以从多样的内容渠道中获得满足,“时尚大片+明星专访”的报道模式受众早已不买账。

 

不久前,Esquire实验室联手腾讯新闻推出“黑镜实验”网络直播,似为时尚平媒带来一线生路。然而,同质化竞争泛滥的今天,这显然也不是长久之计。

  



“归根结底,真正的方式,是不做媒体。我仍然在做传统媒体里面最激进的人,行为不是,想法是。”

  


与影视界联姻,挖掘特稿版权售卖价值

 

“我对做媒体已经没有兴趣了,你付出了很多辛苦,但其他人的影响力可以把这些轻易覆盖掉。”

 

比起传统盈利模式,边缘化的内容形式或能焕发长久价值。今年3月,“时尚先生”公众号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影视改编权被乐视影业高价买下。

 


 

这次交易采用传统的版权售卖方式。一方面,选择出售版权的现金交易方式,为之后的规划铺路;另一方面,考虑到到风险共摊问题,选择售卖单一作品,而非打包售卖,因为分成关系的路会“超级难走”。

  


媒体机构转型决策艰难

 

“我没有什么媒体转型的经验,如果媒体这条船沉,我们就换一个地方。”

 

与小型创业团队不同,专业媒体机构面对战略考虑顾虑重重,转型决定非常难下。

 

以下为内容实录(有删减):


VR直播冲击下,媒体还有存在价值吗?

 

媒体与互联网的核心差异在于,互联网是去中介化的,而媒体是中介,只要有一个“媒”就是中介,不管是杂志、微信号还是一个IP。媒体能做的盈收模式基本上就是广告模式,但广告模式走不通,这个大家都知道。

 

而且,最关键的是媒体有没有必要存在的问题。刚才我们大家看到那么多照片,既然有那么多的手机在那,又何必专门有一波人、一个机构来干这个事情。

 

包括田芳他们在做的腾讯直播,直播这个事情,也就是互联网的信息联通。拿最近的虚拟现实直播来说,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明星或者说一个人在跳伞,所有的体验都可以让你在旁边看着,都已经到了这个程度,谁还需要媒体来做这个事情?媒体还有多大的价值,这是问题。 




时尚媒体如何突破当前盈利天花板?

 

《时尚先生Esquire》的选择就是我们继续做媒体,你会发现所有的纯媒体的项目都是没有前途的。比如说我们过去做娱乐明星,现在越来越少做了,除非能在产业链中上一环,否则像我们传统的做法,真人秀的一个节目火了,我们就给他拍时尚大片,做一个人物报道,但没有人看这个东西,因为大家对于这个人的好奇心,在其他渠道当中都已经满足了。明星人家自己也有微信号,有微博,每一个明星背后的团队都是一个媒体,而且是一个很强的媒体。为什么要到我们这来做?

 

我们不能只有一个品牌背书的功能,比如一个国际大品牌,上了这本杂志之后对他的商业价值有用,但这是一个完全B2B的生意,而不是说B2C的,没有人去看。

 

那怎么办?我们可以上一环去做这件事情,比方说我们跟腾讯合作做的“黑镜实验”直播。这次是史航,史航不是娱乐圈的人,我下次可以带一个娱乐圈里面的人来,这个热点是我们跟腾讯新闻一起来做的热点,不只是报道的模式。

 

虽说这样还有一点点生路,但是这是长久的吗?也不是长久的。你可以做,别人也可以做。除非你的自有品牌做得非常强,非常快,你的团队非常强悍,否则这个机会说过就过。

 

归根结底,真正的方法要让我来讲,我觉得是不做媒体。我那天跟同事聊这个事情,时尚集团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条路非常的难。如果让我说,我自己仍然在做传统媒体里面最激进的人,行为不是,想法是。

 

时尚集团应该怎么做?我们有那么多的杂志,我们有超好的娱乐资源,所有的娱乐明星不是说是我们的朋友,而是他们需要跟我们交朋友。我们可以成立一个影视中心,我们用杂志给他们背书,换条件拍电影就好了。但你知道做一个影视中心有多难?要比做媒体要难多少倍?这是一条非常非常难走的一条路。

 



如何独辟蹊径,挖掘长久价值?

 

抱歉跟大家分享我的一个想法:至少我自己我对做媒体已经没有兴趣了,这个价值太低了,你付出了很多辛苦,但实际情况是,其他人的影响力可以把这些轻易覆盖掉。

 

反而,我们过去认为比较边缘化的东西却是有长久价值的。比如你做一个特稿,做一个报道,依据这个事件进行细致采访,很好地呈现出来,这个东西会是非常值钱的。

 

比如我们卖出去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我们仅仅是以最传统的模式来售卖。第一,我们是卖版权,现金交易。为什么这么卖?因为我们想把这件事情做成,做成之后给后面铺路,这是一个策略性的选择。

 

第二,我们只卖单一一个作品。反过来讲,如果你是打包售卖,就要有一个风险共摊的问题。如果一个电影公司买了我们十个,他买十个远远好过买一个。买一个电影投资要涉及好多好多的资源、资金投入,要找明星等等。一个折了就是折了,大多数都是赔的,少数被我们知道的是赚钱的。电影公司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给你拿出这么多钱来买你的版权,这非常不容易的,你就满足吧,就这么多钱了。

 

但如果是十个,就不是这个概念了。十个打包买过去之后,他里面有九个赔钱,有一个赚钱的,他就赚了。倘若我们十个打包,不是现金售卖,我们就是一个分成的关系,加上《时尚先生Esquire》特定的媒体资源,我们是可以赚钱的。

 

只不过还是跟大家要重复一遍,这条路超级难走,问题是现在已经没有好走的路了。



  

媒体转型尚待考虑

 

刚才说众媒时代有多少媒体?微信公众号有一千万个,所有的网红都是一个自媒体,所有人都可以打广告。

 

一个三个人的团队也可以干得很漂亮,我跟昌博,再加一个人,我们三个可以比《时尚先生Esquire》干得好,可以比壹读干得好,因为有体制的优势,而且成本又很小。

 

我没有什么媒体转型的经验,如果媒体这条船沉,我们就换一个地方,基本上我的想法就是这样。不管你多大的品牌,所有的品牌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在中国,这是大势所趋。

 

但真的下定决心其实很难,转移根据地真的非常难。从战略和策略的角度来讲,对任何一个机构的决策者来说,这个决心都非常难下。除非说壹读是我们两个自己的,我们两个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选择,那是另外一回事。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是经验吗?好像不是经验,我真实的感受是这样的,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