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2月8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有读者留言问:「张老师,我也自认是一个奥派。10年之前,开始看铅笔研究社的文章。之前李子阳老师也是铅笔研究社的主笔之一。但是我感觉他现在的观点与奥派的观点已经有点不一致了。」 这位读者还分享了李子阳的一篇批评 HK 政策的文章,大意就是香港虽然从 1950 年起步,但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初级状态,低水平重复,产业结构难以升级。 而导致这种在他看来不满意的状态的原因,就是当时港英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认为香港缺乏产业升级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在这些方面香港没有整体规划和长远考虑。 更关键的是,他认为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指望小企业逐渐成长后自己建设,所以要交给国家。比如没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光纤、高速公路,会有淘宝吗?会有快递吗?没有高速的 4G网络,短视频能大爆发吗? 他的核心逻辑在于,经济核算需要两个主体,一个是企业,另外一个则是国家。有些投资,在企业层面看是难以收回、注定亏损的。但在国家层面看,这些投资不但可以收回,还会大赚特赚、造福民众。如果自由放任,在企业看来会亏损的投资就不会出现。 这样的观点很有市场,也很有迷惑性,这位读者对此也有所疑惑,所以问我怎么看这个问题,并且举了一个他自己的案例观察。 这位读者对李的感觉很对,他变了。李的文章和书看的都不多,但在早几年刚开始接触关于自由主义有关知识的时候,看过他一个跟刘瑜一起做的访谈,有些印象。 当然跟今天所表达的东西几乎是相反的,不过这倒也正常,人嘛,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包括我自己在内,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在改变。 如果说这其中有什么追求的话,说真理这样的话太大太满,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真理就有不同看法。 我更愿意认为,人有自省的能力,都会自觉不自觉追求一种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说追求真理可能会招致反感,但说我们都追求一下自己的逻辑一致性,讨论问题大概就会更容易进行下去,不至于一言不合就互道 SB。 大部分人的阅读经历大概跟我一样,读的多了,发现了自己之前存在的问题,更正了自己的观念。 在李这里我看到的则是一种倒退,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 至于原因,如果不是当事人自己透露,这个很难说清楚。有可能是自己观念的转变,也有可能有其他考虑或者利益因素。总之外人很难探究到当事人动机,只能看到这种观点上的转变。 这种对目的和动机探究之不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比如他有篇文章看不下去有人揭批大宋提刑官宋慈,文章末尾上升拔高到的高度,他的读者都看不下去了。 一个人是怎么转变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递的错误观念害人不浅,伤人于无形。 比如李说,没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光纤、高速公路,会有淘宝吗?会有快递吗?没有高速的 4G 网络,短视频能大爆发吗? 这个问题,先要从事实层面搞清楚一点,那就是真相到底是私人企业不愿意去做,还是相关政策、有关规定不允许去做。 试着举两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最常用的东西,烟草和食盐。食盐现在好点,也才刚刚放开,烟草依然专卖。 而且《刑法》中关于烟草专卖的法律规定就好几条,私自制贩烟草的罪名远比你想象的要重。 烟草谈不上民生,不抽大概率也不会死人,但就这么一个领域,单单因为高额的利润空间,都用各种法律法条来保障其垄断性。 你可以想象在很多其他领域,但凡是能够存在垄断和寻租的空间,哪个部门愿意放弃到嘴的肉呢? 说到底,大多数时候是不能做而非不愿做。 说基础建设不赚钱,我觉得这是大大低估了企业家发现赚钱机会的能力和办法,而且对于历史上也进行了选择性忽略。 茨威格的历史特写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这一节专门讲述了美国实业家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越洋电缆铺设的。 十年多的时间,失败多次,数十万英镑打了水漂,却依然锲而不舍,终获成功。 最后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时,菲尔德扑在甲板上大哭,当时的表情包一定是,我太不容易了我。 可不是嘛,冒着生命危险横渡大西洋 31 次,自己濒临破产,承担者一般人无法承受之重。 而这期间美国政府在干什么呢?正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国家还闹分裂、打内战呢,没工夫没精力也没钱去搭理他。 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之后,菲尔德当时的收费是一个单词 10 美金,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星期的收入。 这样他每天入账都是几千美金,一年就是几百万美金。不到三年,此前所有的投资和损失都赚回来了。他本人也被载入史册。 越洋海底电缆,这在今天看都是绝对的基础设施吧?当时内战的美国也没有集中力量办这件大事吧?关键最后人家也赚钱了不是? 这段历史的每一点都不符合李所假想的情况,每一点都在否定着他的主张。 读过很多书、并且为罗辑思维策划过多期节目的李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只是做出了选择性的无视。 更何况在罗辑思维第 103 期还专门以《疯狂的投资》为选题介绍了这段历史,很幸运也理所当然的是,这一期的策划人是菁城子,也就是当时罗辑思维的主编陈兴杰。 这位读者留言很长,还有其他问题,留待后期再做解答。 人是会变的,别人怎么变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努力让自己的逻辑更一致。 2019年12月22日 —————— 题图:Vincent van Gogh,His Way to Work
延伸阅读:为什么要比惨呢?
其他
人是会变的
文丨张是之
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点击快速拿下这两本书👇👇:
上一篇:实证主义的局限
推荐内容
欢迎本号读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加入经济学课程——“零基础 无数学 你也可以学好的经济学”,尤其是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