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9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如何才能更好?

张是之 张是之 2020-09-12

文丨张是之
经常去的附近小超市中,原来有个导购,是四川人,干活麻利,有口皆碑。
我在四川读的书,有时候听她说起几句四川话,虽然是在我的主场,但也颇有点遇到老乡的感觉。
但后来她孩子要上小学了,在这边上学多有不便,还是回到四川山区去了。
今天在群里讨论,正好有朋友提出关于农村修路的问题。
补贴这一现象会对市场产生干扰,开始对部分企业有利而对整体不利,造成资源配置上的浪费,把人的需求引向不迫切的需要,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生产端为了迎合补贴的标准,一哄而上造成了巨大浪费;在消费端为了便宜买了粗制滥造的产品。但在有一些方面补贴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自己看到一件事,我们这有个小山村,环境优美,但交通不便。当地政府修了一条道,建了一些公共设施,但当地人不肯开农家乐,后来为了鼓励村民,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并找了十家农户进行了补贴,这起到「鲶鱼效应」,民间的配套设施好了。现在这个小山村旅游业发展很好,大批的农户都开农家乐和民宿,当然补贴也老早取消了。那这种初期补贴政策有问题吗?
众所周知,这里的文章批评居多,唱赞歌实在是开不了那个口,不会。
但我们的批评不是无脑喷,不是什么都骂。
至少在我的文章讨论中,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如何才能做的更好,能不能做的更好?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一个经济学上,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问题。
换个角度,我们要讨论的,其实是通过逻辑上来论证,能不能有更好的结果或者办法,而不是简单地就得出结论说,现在已经很好了。
所以,我的回答是:
逻辑上补贴肯定有问题,补贴的真正出钱人得到了什么好处?可能是零。这里关键还是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问题,旅游业发展的好,大家生活有改善,当地有成绩,这些都是看得见的。但看不见的,修路的投资能不能赚回来?补贴的钱如果用于减税,大家生活是不是能够同样改善?另外如果放开户籍政策,放开楼市限购政策,更大规模地放开管制,放开市场,这些原本在小山村的农民不会不像八十年代去深圳的农民那样,获得更大机会的可能?这些都是看不到的。
另外更进一步,这个小山区的补贴看上去凑效了,有成绩了,带来的效果必然是部分人的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实际上很有可能就是蒙对了一点而已。但是在获得局部的某些成功之后,膨胀了就会喜欢更多的补贴,期待更多的政绩。很显然这种情况下,失败的概率、亏损的概率明显更大,带来的损失也有可能更大。但是,成功是他们的成绩,失败不需要为这部分钱负责,这样的预期必然使得他们更加喜欢花钱补贴。
能不能做的更好?这是一个讨论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一个小山村是这样,对于我们一个泱泱大国来说,逻辑是一致的。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标题是《英国突然宣布关于中国的大消息!!刷屏了…》,真的是刷屏了,阅读量估计在百万级。
文章翻译介绍了国外版知乎的一个问答,原问题是:如果中国有那么多钱给其他国家投资,那为什么不用这些钱来发展中国的贫困地区呢?
答主是一位英国剑桥博士,用文章作者的话说,这位名叫 Janus Dongye 的回答,惊艳了整个英国。
有没有惊艳到英国咱不知道,但作者对中国模式的吹捧确实挺惊艳的。
他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见山开山,修路搭桥,无所不能。
有朋友问我对这篇文章和这位博士问答的看法,我就跟朋友作了简单交流。
首先,我们在基建上的大手笔投资,确实很壮观很宏大。但从逻辑上看,首先它要有钱来做这些投资。
有钱的原因是经济繁荣,而经济繁荣的原因,必然是民间自由的重获。
这一个层面上,很多人就搞反了,认为是国家先搞基建,然后才拉动了经济。
实际上恰恰相反,是我们前面经济高速发展,财政收入足够丰盈了,才有能力拿钱出来做基础建设投资。
这个逻辑顺序至关重要。
其次,方法论上看得见与看不见的问题,是经济学不是统计学的区别所在。
这位剑桥博士做的仍然是统计工作,罗列了他和网民看得见的,那些宏伟的工程和砸进去的钱。
而那些损失的机会成本恰恰是看不见的,无法统计的。
之所以看不见,那是基础建设所用到的钱,都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很多的个人或者企业,一起凑出来的份子钱。
这些人或者企业出钱但没有话语权,所以从来就不会进入他们的统计视野,方法论上也做不到。
第三个层面,如果掺入一些其他因素,会更有迷惑性。
比如户口问题、上学问题、限购问题,如果这些都不是问题,那么还会有多少人自愿生活在那些不适宜人居住的偏远山区?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限制,中国城市化更快更高效地推进,更多的人聚集到城市,创造更多的价值,生活得也更好。
是用大家凑的份子钱修路修到山区里更好呢,还是用更自由更优惠的政策吸引山区里的人到城市中扎根生活更好?这其实也是一种看不见的成本。
那些偏远地区的人,有多少是像那位小超市的导购员那样,无奈地留在原地生存的。比如留守儿童问题。
但这些假如,都只能做思想实验,都是机会成本,看不见也无法统计。只有少数人能够思考到这一层。
某些因素让人们无法自由迁徙,无法聚集在大城市共享资源,然后同样是这些因素,使得很多钱都砸向了收不回成本的地区。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有些高铁线路是亏损的,有些高速公路车流量非常的小,有些地方成为鬼城,这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但这些都被他们当作是厉害、强大和继续的支持证据,我还能说什么呢?
如果不具备看得见的和不看见的思维方式,几乎无力反驳。
最后大概也就只能说一句,科学远未普及吧。
2020年02月21日

另外,明天(2.22 晚上 6 点 45 分),我将参加一个 706空间和微思课组织的小型讨论会,欢迎大家围观,介绍如下。

注:讨论免费,加微信zyw201027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获得参与讨论的方式,腾讯会议有人数限制,开始前才会开放会议室,先到先得。

题图:Henri Fantin-Latour,White Chrysanthemums

上一篇:不利不等于侵权

01
课程推荐



欢迎本号读者扫描下方二维码,由「一课经济学」带您进入崭新的经济学世界。「一课经济学所有课程,疫情期间全场八折,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