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 以案说教】——谁是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的“屠呦呦”?——华中农业大学《池塘养殖学》课程思政案例(1)

狮子山下问教问学 狮子山下问教问学 2023-01-05

课程名称:池塘养殖学  

学时:48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

授课对象:三年级水产类专业本科生

课程负责人:樊启学 

 课程组成员:袁勇超、沈志刚、曹小娟


01

案例主题

谁是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的“屠呦呦”?


02

结合章节

第一章 绪论之鱼类人工繁殖


03

案例意义


重点介绍新中国在水产养殖业取得的关键成就,激发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授课过程中穿插易伯鲁、钟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并组织课后观影短片与阅读推荐活动,丰富了“课程思政”开展和建设的内涵。


案例描述

04


通过案例材料分析、课堂讨论、随堂作业和经验分享,启迪学生注重培养池塘养殖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这一心智品质,加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首先,随着1958年6月4日世界上第一批全人工繁殖的鱼苗破卵而出,结束了千百年来完全依赖自然江河捕捞鱼苗的历史。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我国淡水养殖业的飞跃发展。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同学们感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老一辈水产科研工作者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地去突破家鱼人工繁殖的“瓶颈”技术。1953年,钟麟(见图一)等人就建造了流水池试图模仿江河环境养殖家鱼,到1955年他观察到雄鱼全部发育成熟,雌鱼卵巢也发育良好,但并未有繁殖,于是他向朱宁生学习了脑垂体催情的技术。启迪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相互学习和交流。


再次,结合目前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们要怀着家国情怀去学习,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多发掘问题背后的机制,在反思、批判的同时,要学会用知识去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产业问题。”


最后,组织学生们讨论在当年那种落后、艰苦的条件下,如何能够破除历史上的认识误区,发展出适用于我国“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在全国范围推广成功,实际上也是一次艰难的再创新过程。激发学生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责任感。




05

案例反思


“池塘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年级的核心基础课,上好这门课能学生们从不了解水产养殖专业到了解,再到从事和喜欢专业。希望通过介绍老一辈的水产科学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解决了中国人吃鱼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我国池塘养殖发展现状,准确把握“新型农业人才”内涵,并通过科研养殖实践案例,介绍最新的养殖理念和前沿技术,使“课程思政”更具有使命感和时代感。

06

育人效果与反馈


一是课程思政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人生装备。要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为学生成长系好第一粒扣子。二是要为学生提供人生品味。要让学生保持健康的状态,保持良好的习惯,保持持续奋斗的激情,保持坚定敏锐的思考。健康的状态包括认真学习的状态、快乐生活的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习惯是使学生受用终身的道德资本。三是“池塘养殖学”课程思政工作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让学生感知奉献,懂得感恩,学生懂得感恩就学会了成长。感恩家人就会多一份温暖,感恩同学就会多一份友谊,感恩社会就多一份责任。要利用好课堂的每一个课堂细节,让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耳濡目染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和帮助学生。

课程负责人 | 樊启学                    

课程组成员 | 袁勇超、沈志刚、曹小娟

文字来源 | 袁勇超

当班编辑 | 王冰菲

责任编辑 | 木夕夕 喻婉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