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以案说教】——诺贝尔奖得者与科学思维——华中农业大学《免疫学》课程思政案例(2)
课程名称:免疫学
学时:32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
授课对象:三年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
课程负责人:张吉斌
课程组成员:郑龙玉
1.案例主题
通过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2.结合章节
第四章 抗体
3.案例意义
通过诺贝尔奖获奖者体液免疫的创始人保罗·埃利希的故事,深刻认识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在当时抗体结构还不知道的情况下提出抗体形成的侧链学说,后来的科学家评价他是天才的免疫学家:在现有理论和实验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通过本案例说明推动科技发展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想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案例描述
(1)过人的想象力: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人们对抗体的结构还一无所知,但是保罗·埃利希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认为抗原进入机体前,免疫细胞表面就表达一种侧链物质,能够与抗原特异结合。该假说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在当时抗体结构还不知道的情况下提出这个理论,后来的科学家评价他是天才的免疫学家:在现有理论和实验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提出假说,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以身试药——诺贝尔奖获得者拉尔夫·斯坦曼对癌症免疫治疗的最后探索。
2011 年,斯坦曼因发现树突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他也用自己研发的树突细胞疗法治疗自己的恶性胰腺癌。树突细胞——因其形似树枝状的突起而得名——通过编程其他细胞来指挥和调动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入侵者。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任职的生理学家斯坦曼,试图用基于树突细胞的疫苗预防慢性感染,如 HIV、结核以及癌症治疗。因此当他在 2007 年 3 月份被诊断出患胰腺癌晚期时,他很自然地寄希望于他穷尽毕生精力研究的树突细胞上。通过与全世界科学家的合作,他基于树突细胞设计了一系列癌症治疗方案,将生命由预期的数月延长到四年。
(3)以身试药——屠呦呦为了保证患者青蒿素用药安全。
1972 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青蒿素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
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
5.案例反思
(1)案例实施的优点:通过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真实故事更有说服力。
(2)案例实施的不足:在系统性方面还不够,素材挖掘还不够。
6.育人效果与反馈
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加强,主动联系到实验室进行科研的学生明显增多,生物技术 1701 班一个班 30 个学生有 5 位学生联系到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科学意识明显加强,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明显促进作用,从课中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文字记者 | 张吉斌
当班编辑 | 宋国庆
责任编辑 | 木夕夕 喻婉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