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以案说教】使命担当和工匠精神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学》课程思政案例(1)
1.案例主题
使命担当和工匠精神
2.结合章节
第七章 被子植物分类
3.案例意义
《中国植物志》是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该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植物学宏篇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该书的制作完成集全国之力,是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四代植物学家和相关人员历时80年野外采集、室内鉴定分析的工作积累,由众多编辑45年少眠少休加班加点辛苦编撰才得以完成。该植物志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案例所反映的思政映射主要有两点,一是植物学家和植物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二是弘扬该书编著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案例描述
(1)案例简介:本章主要内容是被子植物分类。由于被子植物是其长期对环境适应过程中演化发展而来,导致被子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为了更好地研究、认识、了解和保护植物,也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为人类造福,必须对种类繁多的被子植物进行分门别类。被子植物经典分类方法主要是利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多样性的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分属哪一个“科、属、种”等不同的分类等级;并用系统演化的观点,按照植物物种之间在形态结构、自然分布、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判断其亲缘关系远近,建立植物系统进化树。
(2)教学设计:在被子植物分科的教学中,通过介绍一些分类地位特殊或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的被子植物科及其代表植物,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植物分类的基本流程包括:野外观察-标本采集(含采集记录)-标本制作-标本鉴定等步骤,其中标本鉴定这一重要环节,需要用到分类的专业书籍去比对自己所鉴定的标本正确与否。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介绍我们用的《中国植物志》这本权威的植物分类学专著,讲述这本书制作完成背后的故事,从这个案例给出的很多具体数字,学生就能体会到“锲而不舍、团队合作、忘我奉献、精益求精”等精神内核,再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我国植物学领域的前辈们,为了实现强国梦、科技报国,所具有的使命和担当;在艰苦环境下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并以大国工匠的精神出版了高质量的分类巨著。在介绍某个具体的被子植物科或种时,也可以拿着《中国植物志》书籍,让学生仔细研读其文字和绘图,进一步学习和体会其中蕴含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力量。
5.案例反思
(1)案例实施的优点:该案例与所结合的章节联系非常紧密,课程教学中用到的权威书籍就是《中国植物志》,教师可以自然、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合,不显得生硬,学生接受度也很高。该案例对学生的思想触动比较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术志趣,思政效果比较好。
(2)案例实施的缺点:案例导入、课堂讨论、举一反三等过程,需时较长,需要适度提高课程效率。
6.育人效果与反馈
通过该案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知晓了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被子植物种类第三的国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为保护我国植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该案例还使同学们意识到,现在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才有为国出力的本领。
撰稿人 | 姚家玲
当班编辑 | 宋国庆
责任编辑 | 木夕夕 喻婉芊